耕地資源利用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5 11:16:00
導語:耕地資源利用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耕地是人類生存之本,我國耕地資源本不富余,然而由于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引發了日益尖銳的人地矛盾,使得我們對耕地資源的使用是掠奪性開發,耕地處于超負荷利用狀態,且資源在不斷減少,本文試圖通過對耕地現狀及問題的闡述、分析來探討耕地可持續利用的途徑。
主題詞:耕地現狀可持續利用途徑
“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本”,人們生存要以食物為基礎,而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食物-農產品,又必須從耕地中獲取營養。耕地是具有肥力,能生長農作物的土地,它提供著人類生產生活所必須的原料。可以說,耕地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食物的“糧食”。然而,當前各地城鎮建設的占用、耕地被污染等,使適合農作物生長,可用于耕種的土地持續減少,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保護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將直接危及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1.耕地資源現狀及問題
1.1耕地資源不足,且在持續減少。
中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耕地總資源占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耕地資源則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它也足以體現了我國人均耕地資源的占有狀況。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土地資源的掠奪性開發,耕地數量還在不斷減少。據國土資源部提供的資料顯示:1996年至2003年7年間我國耕地面積已由1.3億公頃減到1.23億公頃,7年減少了700萬公頃,平均每年減少100萬公頃,比2個海南省的耕地還要多。人均占有耕地僅為0.095公頃,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當前耕地以2%的速度下降,人口卻以10‰的速度增長,受人口與生產力發展的壓力,耕地處于嚴超負荷利用狀態,土地開墾過度,后備資源嚴重不足。我國后備耕地資源為0.7億公頃,主要集中在人口相對稀少,干旱少雨的部分地區,給土地的開發利用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后備資源中山地多,平地少,質量好的少,中等和劣地多,大多數后備土地只能開墾作為林果,林木或經濟作物用地,開墾難度較大,所需投入也較大。2003年全國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10.8千公頃,然而占用的耕地中,多數是居民點周邊的優質良田,有灌溉設施的占71%,補充耕地中有灌溉設施的卻只占51%。
1.2耕地退化嚴重,質量不斷下降。
耕地退化是指人類對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導致耕地地力下降的過程,通常表現為耕地土壤利于農作物生長的物理、化學與生物等方面特性的下降。一是耕地水土流失。由于植被破壞、覆蓋率低,使耕地水土流失,導致耕層變薄,形成了日益嚴重的耕地侵蝕。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耕地流失的耕層表土,相當于全國耕地削去10mm厚的肥沃表土層,損失的氮、磷、鉀養分相當于4000多萬噸化肥的養分含量。
二是耕地荒漠化。全國荒漠化面積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陸地面積的27.3%,相當于14個廣東省的面積。
三是耕地鹽漬化。我國目前鹽堿耕地約677萬公頃,其有機質含量低,微生物活力差,土壤板結,成為我國主要中低產田類型之一。
四是耕地被污染。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生活垃圾增加,工業發展和鄉鎮企業的突起,大量的工業廢氣、廢水、廢渣排放到土地中,以及農業生產廢棄物處置不當等,造成大量的耕地被污染。
五是使用不合理。在現有耕地中,有相當一部分耕地由于有機肥投入不足,化肥使用不平衡,造成耕地退化,耕層變淺,耕性變差,保水、保肥能力下降,重使用輕養護,產出水平低。中低產田面積大,約占耕地面積的71.3%。
1.3耕地監管不嚴,閑置率高。
我國制定了《農業法》、《土地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并在刑法中增加關于保護耕地的法律條文,部分省區還制定了相應條例、辦法,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耕地保護、利用行為,但部分人員對耕地保護意識的淡薄,造成了法律執行困難。同時由于部分地區國土執法部門監管不嚴,降低了耕地保護相關法律的權威。建設盲目性造成大量耕地被占用而又未開發利用,根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據,由于城市的發展,全國開發區規劃面積已達3.5萬平方公里,圈占的耕地有43%閑置,造成耕地嚴重浪費
合理利用耕地資源的必要性
2.1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是農業發展的需要。
當今社會邁入了21世紀,正走向信息化時代,但農業作為原始而古老的產業,有著其它產業無法替代的作用。
2.1.1耕地是食物供應的“基地”。
我國85%的食物由耕地提供,95%以上的肉、蛋、奶由耕地提供的產品轉化而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糧食生產將仍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體,在21世紀,保障糧食安全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首要任務。目前糧食問題備受中央關注,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1999-2001年糧食連續3年減產,2002年仍是產不足需,2003年糧食總產4306.5億公斤,比上年減少264公斤,減5.8%,但是糧食需求卻不斷增加,所以必須要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今年中央通過糧食直補、良種補貼、降低農業稅、保護價收購等一系列措施切實加大了糧食生產力度,力爭全年糧食生產總量達到4550億公斤,為實現這一目標,首要的、最根本的應是從耕地數量和質量上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
2.1.2耕地是作物生長的源泉。
土地對于一切物質財富的生產,雖然都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但是在農業生產中卻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第一、農業是直接利用植物的生命力和太陽能進行生產的部門,這就要求它必須使用大面積的耕地;第二、在其他生產部門中(除采掘業外),土地不過是一個立足和活動的場所,但在農業中,土地不僅是一個立足和活動的場所,而且農作物還以其自身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生物學性質必須從土壤中吸取營養,供應其生長發育。
2.2耕地是有限、不可再生資源。
所有其它生產資料都是人們的勞動可以創造、增加的東西,而耕地則是大自然本身的產物,人們可以改良已有的耕地,也可以把荒山、河灘、沼澤等改造成良田,但不可能創造比土地面積更多的耕地,而且耕地位置不可移動,因此這就決定了農業生產用地的恢復有很大地域局限性。所以,耕地是一種特別珍貴、數量有限、不可再生的生產資料,這就要求在社會發展、農業生產中必須特別重視耕地的保護,充分合理利好耕地。
2.3耕地是維持農村穩定、社會發展的基礎。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國雖實現了農產品嚴重短缺到供求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跨躍,然而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食的問題始終是各級政府應考慮的戰略性問題。因此農業仍然是我國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仍然要始終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位置。
我國有8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村土地實行集體所有制,土地生產是他們主要就業途徑和收入來源,只有農村保持穩定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耕地是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農民的命根子,也是生活最基本最可靠的保障,減少一畝耕地,農民就減少一畝生存“地”,就減少一份生活的保障,增加一份社會不穩定因素。耕地保護是保障群眾生活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必須切實予以解決的一個重大而又現實的問題。
.實現耕地可持續利用的途徑
保護耕地數量與提高耕地質量,對于農業生產、社會穩定與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指出,“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說到糧食,必須以穩定一定數量的耕地為保障”。為切實保護好耕地,維持我國的長遠發展,必須從如下幾方面著手,保護耕地,實現耕地的可持續利用。
3.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耕地保護意識。
我們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大眾媒體多途徑、寬渠道的廣泛深入宣傳《農業法》、《土地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與耕地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及保護耕地對耕地可持續利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現實意義,讓所有人都真正明白耕地是人類之母,是有限資源,意識到當前耕地保護的意義和緊迫性,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才能維護社會的長遠發展,是關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形成全社會共同遵守保護耕地的相關法律法規及以各種實際行動加強耕地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
3.2加大執法力度,加強耕地監管。
一是應加大對國土管理干部的培訓力度,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質,以便及時發現、研究和處理耕地利用與保護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對耕地違法現象進行嚴格執法,促使國土管理干部成為合格的“國土衛士”。
二是國家加強對耕地資源的統一管理,依法管理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要切實予以保障,防止出現建設用地審批不嚴,亂占濫用,破壞耕地和不批就用,多批少用,少批多占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
三是對潛在的污染企業進行整改,防止耕地污染事件的發生,同時加大對耕地污染事件的查處力度。
3.3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
由于當前土地征用制度還有一些不完善之處,很多地方不能很好處理城鎮化進程與耕地保護的矛盾,擠占了大量的耕地,為保護好耕地,必須做到:
3.3.1強化土地利用規劃。
各級政府都要制定土地利用規劃,強化規劃對建設用地總量的控制,把對耕地占用規模限制在規劃數量、范圍之內,嚴禁隨意占用耕地行為的發生,因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需調整規劃,占用規劃外耕地的,必須按法定程序進行,國家重點建設也應盡量節省用地,減少對耕地的征用。同時減少非生產性建設項目占用耕地的審批。比如高爾夫球場,在我國內地高爾夫的市場并不見得成熟,但各地卻熱衷于建設,一個18洞標準桿的球場需地就上千畝。還加上周邊房產開發等占用土地將達到幾千畝,形成大規模耕地資源的占用。
3.3.2提高征用補償標準。
在征用耕地時,對農民補償費用少,征用成本低,一些企業特別是一小部分資金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和私營老板,看到了土地市場的增值潛力后,在各地巧立名目,變相圈地,形成增值分配的不合理,這樣就更進一步促進了一些企業的變相圈占耕地的積極性,大勢圈占耕地。
3.4加大投入,提高耕地質量
3.4.1合理利用耕地,提高耕地肥力。
耕地只要使用得當,肥力可以不斷提高,其它生產資料如機器設備等,在使用過程中無論怎樣愛惜,都會逐漸磨損、陳舊,以致報廢,相反的,作為農業生產資料的耕地,只要合理利用,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秸稈還田技術、平衡施肥技術、施用有機肥、輪作、種植綠肥等,不斷培肥土壤肥力。調整種植業結構,因地置宜發展生產,提高耕地的產出效益。與此同時增加投入,加強中低產田的改造。
3.4.2改善耕地環境,提高單位產出。
在當前科學技術水平下,農業生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然條件,我們一是可以通過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等保護自然資源來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二是可以通過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如排灌溝渠硬化、增加排灌設施等,提高防預自然災害的能力。
3.5加大復墾力度,增加耕地資源。
把全國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都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起來,有計劃地開墾荒地,變宜墾地為耕地,提高土地墾殖率,從而減緩因城鎮建設、國家重點建設等對耕地征用而帶來的耕地下降速度。同時,墾荒是改造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活動,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態惡化現象的發生。首先要對荒地資源進行綜合性考察和深入研究,然后科學確定利用方向和分期分批的開發利用方案,在墾荒過程中還應注意投資的經濟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年發湖南省耕地可持續利用的思考湖南地圖出版社2004.221~25
2.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社會主義農業經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59~163
3.中國農業信息網
4.彭星輝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湖南地圖出版社2004.2140~141
5.譚敦虎慈利縣耕地資源保護與潛力開發的探討湖南地圖出版社2004.2167~170
6.中國國土資源部2003年國土資源公報2004.4.9
- 上一篇:市“五老”隊伍建設聯席會議紀要
- 下一篇:農村法治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