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4 05:22:00

導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分析論文

一、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存在的問題

1、供給嚴重不足

(1)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產生活的需要。目前全國有261個鄉鎮、5.4萬個村不通公路;在全國104.3萬公里的砂石土路面中,農村公路就有92.3萬公里,占88.5%。很多地方農村公路睛通雨阻,路況差,部分地區人畜飲水困難,基本生存條件無法保障。同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減弱。過度砍伐和不合理的開采建設導致水土流失,引發了許多泥石流、洪澇災害、農田被毀等問題。

(2)公共衛生事業停滯不前。目前農村人均衛生事業費12元,僅為城市人均衛生事業費的27.6%。這種狀況使得農村基本醫療條件嚴重落后,機構凋零,設備陳舊,衛技人員短缺而且素質偏差,服務水平低下,鄉、村兩級衛生保健網幾乎處于瓦解狀態,公共衛生和各項預防保健工作難以落實。特別是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群體,過高的醫療費用,遠遠超出了他們的經濟承受力,不少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已成為突出的問題。

(3)農村義務教育現狀不容樂觀。雖然近幾年來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試點以來,中央和省市加大了投入,但仍然只占很小比重。盡管在農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試行“一費制”,使當地農民的教育負擔有所減輕,但目前基礎教育費用較高,農民仍然難以承受。此外,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令人擔憂不少中小學的骨干教師或離開教學崗位,或流向城市,教育質量下降。這種情況在欠發達地區表現特別突出。

(4)社會保障徘徊不前。農村社會保障仍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盡管各級政府采取各種各樣的社會保障、救濟制度等措施,如農村低保、五保戶供養、教育救助、優撫安置等,但目前農村低保和醫療保險發展很不平衡,僅在一些地方起步,只占很小一部分的農村人口,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相對較低,遠遠解決不了農村現有的貧困狀況。

(5)文化設施缺乏。文化科技“三下鄉”活動流于形式,沒有發揮其真正作用,民間文化在低谷徘徊,廣大農民精神生活十分貧乏。

(6)農村技術支持服務體系幾乎處于癱瘓狀態。農業技術支持服務和推廣應用的資金投入不足,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嚴重制約著推廣力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借機構改革將推廣服務部門推向市場,甚至撤銷推廣服務部門,造成人員離崗或流失;另一方面,基層推廣隊伍中整體知識水平低,現代農業新技術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較差,影響了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轉化,無法適應當前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需要。

2、結構失調

研究表明,部分公共產品的過剩供給,不能真正解決農民需求。一方面,農民急需的生產性公共產品供給,大型的水利灌溉設施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產品如教育、醫療保障及農村的環境保護等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政府供給層面卻又存在無效供給過剩,一些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產品時忽略了農民的需求偏好,通過攤派、收費等方式向農民提供效率不高的、重復性的公共產品,熱衷于投資見效快、周期短的公共項目,造成農村公共產品無效供給膨脹。農民真正需要的公共服務提供不足,而不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務卻存在供給過剩,這樣使本來有限的公共產品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使得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能真正實現幫助農民發揮生產、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的目的,使公共產品供給偏離需求,結構失衡、效率低下。

3、農民承擔的農村公共產品成本過重

在我國現有情況下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無疑需要注入大量的資金,否則,新農村的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而在以往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上,農民既要承擔制度內公共產品供給成本,也要承擔制度外公共產品供給成本,特別是由于缺乏約束,他們承擔的制度外公共產品成本增長過快。無論是稅費改革前的“三提五統”,還是稅費改革后的“一事一議”,都是農民對公共產品的成本負擔。讓農民承擔過多的公共產品提供成本,無疑會使其產生“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顧慮。

二、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對策

1、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公共產品供給

加快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非均衡的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制度,堅持城鄉一體化的政策導向,改變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政策,向城鄉提供均衡的公共產品。

(1)遵循統一、公平、公正的原則,在城鄉公共產品的供給上,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待遇。政府應盡量為城鄉居民提供大致相當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以及公用設施,縮小城鄉在公共產品供給上的巨大差距,逐步化解城鄉在公共產品供給上的二元格局,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

(2)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財政投入力度?;诋斍稗r村公共產品嚴重短缺的現實,政府應把公共資源的分配重點放在農村,把更多的公共資源投向農村地區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其一,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的財政投入。一方面,在國家財政教育支出中,要扶持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國家對非義務教育的投入要適當收縮,將調整出的財政資金用于增加農村義務教育的投資。另一方面,要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的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制度,強化中央和省級財政支持農村義務教育的力度,讓中央和省級財政在農村義務教育中承擔主要責任。其二,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為農業的生產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當前對農業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向可集中于支持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通訊和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等等。其三,加大對農村公共衛生、農村社會保障、農村科技等的投入力度,同時逐步拓寬財政體系支持的公共產品范圍,將農村的優撫安置、民兵訓練、計劃生育等公共產品的提供,納入公共財政體系之中。

(3)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財政保障制度。當前地方、基層政府尤其是處于行政體系最底端的鄉鎮政府財政能力減弱,財政狀況惡化。在稅源不足而造成缺口較大的情況下,根本無力提供農村公共產品。為此,一是要科學劃分各級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使財權與事權平衡一致,并根據公共產品的層次性和地域性等特點,明確界定各級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職責和義務范圍。由此,根據各級政府承擔的公共產品責任范圍不同,確定與之相適應的財權。二是進一步調整和理順各級政府之間的財政分配關系,改變長期實行“收入上移、支出下移”的不合理制度,朝著“收入下移、支出上移”的方向改變,從根本上解決地方基層政府財力緊缺和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三是深化農村基層財政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應進一步改進現行的稅收返還、定額補助和專項撥款等形式的轉移支付方法,建立從上到下的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國家財政對于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力度,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2、構建多中心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

一是政府供給主體。對于關系到國家總體利益的農村公共產品,如基礎教育、環境保護等,應該由中央和省級政府來無償提供;地方政府主要負責提供那些與本地區的農業、農村和農民相關的公共產品,國家應賦予地方政府適當的財權;同時,國家應本著公平的原則,這樣既為地方政府提供資金保障,又能不挫傷他們提供公共產品的積極性。

二是農村社區供給主體。對村級范圍內的公共產品供給,如村內的道路、溝渠建設等,應主要由農民集資方式或村集體經濟提供。為推動農村社區主體對公共產品的提供,各級政府首先應該在村集體自籌的基礎上,進行鼓勵性的資金補貼,調動村集體供給積極性;其次應明確村集體供給的公共產品的產權歸屬,防止各級政府借機亂收費,從而加重農民負擔;再次各級政府應制訂鼓勵農村社會區提供公共產品的政策條例。

三是私人或企業供給主體。農村公共產品包括許多準公共產品,因而我們可以按照市場的原則,積極引進私人或企業的投資來提供農村公共產品。首先,各級政府應制訂一些鼓勵企業或私人出資參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政策,如稅收優惠政策,賦予冠名權等,吸引私人或企業來參與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其次政府應維護私人或企業供給主體的既得利益,不得損害他們的權益。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吸引私人或企業投資參與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提高他們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積極性。

四是農村公共產品資金來源的多元化。當供給主體多元化后,用來供給公共產品的資金來源也相應地多元化了。目前我國公共產品的主要籌資渠道就包括了政府的財政資金、經濟組織渠道、社會渠道、國外渠道、私人渠道、市場渠道。

實現籌資渠道多元化的過程中,籌資方式也出現了多樣化。從理論和實踐和角度來講,籌資方式有以下幾種:首先是行政方式。主要指政府通過財政預算渠道為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資金。其次是市場方式。其主要是指依靠市場經濟中的等價交換和有償使用原則,通過市場向社會籌資金的一種方式。最后是援助方式。包括社會與社區、社會對個人和群體、地區與地區之間帶有幫助和救濟性性質的資金投入方式。

五是推行多中心的公共產品供給決策機制。首先,堅持和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政府決策機制。政府作為公共部門,是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非追求個人的私利,他們所決策組織的公共產品基本上是農民所急需的,而且不會因為提供的產品沒有利益可圖而不提供,這樣有利于維護農村居民的利益。因而,我們實行多中心的供給決策機制,就要堅持農村公共產品提供中政府決策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在關系農村發展大局的基礎農田水利設施等公共產品的決策中不斷完善其決策程序,真正體現和維護農民和利益。其次,積極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建立公共產品供給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使多數農民的需求偏好得以表達。具體做法可在村民委員會制度和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礎上,使農民的意見得到充分反映,并由全體農民或農民代表對本社區的公益事業進行表決。尤其是由鄉村組織的道路建設、水電基礎設施、技術指導等區域性公共產品,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生產、生活,應定期召開村民大會,如實反映農村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伯龍等著:當代中國農村公共政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2]趙國棟: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與城鄉協調發展江西社會科學2004、3

[3]王小寧: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與創新中國行政管理2005、7

[4]卓成剛、曾偉:試論公共產品的市場供給方式中國行政管理2005、4

[5]劉義強:建立農民需求導向的公共產品供給制度新華文摘2006、12

論文關鍵詞】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治理制度建設

【論文摘要】本文從公共產品本質特征入手,著重闡明了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