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價格上揚與下挫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19 09:22:00

導語:我國糧食價格上揚與下挫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糧食價格上揚與下挫探討論文

一、種糧比較效益過低危及國家糧食安全

提起我國的糧食收購價格,人們普遍認為是上漲了。有專家甚至認為我國現在的糧食收購價格是“天花板價”。其實,與八十年代相比,現在的糧食收購價格不是上漲了,而是下跌了。

江西是糧食主產區。以江西為例,八十年代晚秈稻定購糧的收購價為11.55元/百市斤。從2005年以來,國家多次上調糧食最低收購價保護價格,2010年,江西省晚秈稻的最低收購價保護價為97元/百市斤,是八十年代晚秈稻定購糧收購價的8.4倍。但是,八十年代職工的工資水平都很低。一般干部、工人、教師、醫護人員的月工資只有四五十元。折換成糧食,月收入約300-500市斤晚秈稻谷。經過幾次工資改革,職工工資大幅度上漲。一般干部、工人、教師、醫護人員的月工資(含津貼、補貼、獎金)達到兩三千元。折換成糧食,月收入為2000-3000市斤晚秈稻谷。與八十年代相比,職工工資上漲了50多倍。這還不包括那些月薪3000元以上和年薪十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幾百萬的人。八十年代,請零工干一天活只需付2元工資,按當時的糧價(11.55元/百市斤)折合晚秈稻谷17.4市斤。如今請零工干一天活要付100元工資,按2010年的糧價(97元/百市斤)折合晚秈稻谷103市斤。也上漲了50倍。糧食價格上漲幅度8.4倍,職工工資上漲幅度50倍(實際增長幅度50多倍),糧食價格上漲幅度為職工工資上漲幅度的1/6。按職工工資上漲幅度計算,現在晚秈稻收購價格應該為577.5元/百市斤。相對職工工資,糧食收購價格不是上漲了,而是下降了,晚秈稻實際價值為八十年代收購價格的1/6,每百市斤的價格僅1.93元。

市場經濟是講究經濟效益的經濟。農民也要生存,也要養家糊口。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能讓農民像計劃經濟年代那樣不計成本為消費者生產和提供糧食。由于糧食收購價格上漲幅度大大低于職工工資上漲幅度,種糧比較效益差,大量青壯年農民棄田不種,舍家棄口外出打工。當前,農村中只剩下一些老弱婦孺在種田,造成耕地大量撂荒和半撂荒,成為危及國家糧食安全的隱患。

我國是個人口大國,全國13億人口,吃飯始終是第一位的大事。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一旦發生糧食短缺,后果不堪設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持續增加種糧收益,不斷提高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確保糧農經濟利益,讓農民保持旺盛的生產熱情。職工工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等都在上漲,糧食價格也應當跟著上漲。適當提高糧食價格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須的。

二、適當提高糧價有利增加農民收入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居民收入過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是經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重大問題。農民收入增長減緩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1998年,《糧食收購條例》下發后,糧食流通嚴重受阻,糧價一路下跌,導致農民收入大量減少。剔除價格因素,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平均增長速度從1979-1984年的16.5%降為1985—2001年的4.2%,其中2000年僅增長2.1%。1978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2.56:1,1983年曾縮小至1.82:1,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86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2336元,兩者差距擴大到2.9:1。從2005年以來,國家對農業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取消農村稅費,開放糧食購銷市場,提高糧食收購價最低保護價價格和糧食直補金額,2009年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5176.9元。比2001年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2336元增收2840.9元,增長了121.6%。但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更快。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175元,比200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增收10315元,增長150.4%。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到3.32:1。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居民收入過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糧食收購價格上漲幅度大大低于職工工資上漲幅度是一個重要原因。

糧價是百價之基。糧價上漲會導致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食品類產品及飼料類產品價格上漲。飼料價格上漲又會導致以飼料為主要原料的動物類食品、禽蛋類食品、乳品類食品價格上漲。同時,由于糧價上漲,會導致糧食種植面積增加,其他農作物種植面積減少和產量減少,從而導致其他農產品價格上漲。農產品價格上漲,不僅可以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可以激發農民的生產熱情,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三、適當提高糧價有利拉動經濟增長

全國13億人口,9億居住在縣以下農村。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決定全國居民的消費水平。當前,我國內需不足,GDP增長率低于潛在增長率,主要是占全國人口70%的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糧食價格過低是造成農民增收困難和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前所述,糧價是百價之基。糧價上漲會導致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食品類產品及飼料類產品價格上漲。飼料價格上漲又會導致以飼料為主要原料的動物類食品、禽蛋類食品、乳品類食品價格上漲。同時,由于糧價上漲,會導致糧食種植面積增加,其他農作物種植面積減少和產量減少,從而導致其他農產品價格上漲。農產品價格上漲,不僅可以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同時有利激發農民的生產熱情,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拉動經濟增長。

四、適當提高糧價有利提高全社會珍惜糧食的自覺性

我國是個農業古國。自古以來,人們就十分注重珍惜糧食。認為五谷(糧食)為上天所賜,糟蹋五谷是暴殄天物,為世人所不齒,縱有家財萬貫,也不敢糟蹋糧食。新中國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糧食生產、糧食管理十分重視,教育人民群眾要珍惜糧食。然而,由于糧食價格過低,不珍惜糧食、浪費糧食的現象常有發生。據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臺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薛少仙調查,目前,糧食浪費行為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一是種子消耗偏大。由于種子發芽率不高,技術落后等影響,用種量過大。二是收獲環節損耗驚人。由于收割機械設備質量不佳及收割粗疏和小規模生產,糧食干燥基本依靠露天,造成糧食損耗。三是儲藏環節損失嚴重。農戶的儲糧設施非常簡陋,極易遭受蟲、鼠、霉的侵害。四是運輸環節損失與浪費較大。糧食在包裝、裝卸以及運行進程中遭受撒漏、雨淋、污染等損失。五是加工環節損失與浪費加大。人們在糧食消費上日趨求精、求白,致使人體所需的大量營養成分在糧食加工中被白白地損失掉了,這也是糧食的極大浪費。六是消費環節浪費普遍。小到個人和家庭,大到學校食堂和餐館飯店,糧食浪費現象常見。一桌飯菜,很大一部分倒進垃圾桶。學校的餐廳,半個、整個的饅頭隨便扔掉的現象司空見慣。據媒體報導,我國每年在飯店、餐館、學生食堂和家庭餐桌上浪費的糧食達300億公斤。另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大米分會測算顯示,稻米“精細化”浪費觸目驚心。所謂稻米“精細化”,就是采用拋光工藝加工大米。即在經多次碾磨而成精制米的基礎上,經過噴水、加溫、碾擦等工藝,再剝去大米的1至3層,使之光潔度更好。經過多次拋光的精制米,大米的種皮、糊粉層全部剝去,剩下的只是胚乳,甚至連胚乳也碾掉了幾層。按20%的大米被加工成特制米測算,全國每年要損失大米約400萬噸,相當于近千萬畝稻田一年的產量、2000多萬人一年的口糧。我國目前糧食年產約為5000億公斤,僅精細化加工和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就達700億公斤,占全國糧食總產的14%。如果加上收獲、運儲等環節糟蹋的糧食,每年浪費的糧食超過1000億公斤,占全國糧食總產量20%以上。適當提高糧食價格,有利提高全社會珍惜糧食的自覺性,減少糧食浪費。

五、適當提高糧價不會引起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一般指因貨幣供給大于貨幣實際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與農產品價格上漲沒有任何聯系。農產品價格上漲不僅不會引起通貨膨脹,反而可以促進農業生產,增加社會產品,消滅貨幣發行泡沫,抑制通貨膨脹。

《每日經濟新聞》首席評論員、評論版主編、央視二套周一至周四《環球財經連線》財經評論員、著名經濟評論人葉檀說:“從歷史數據看,糧價上升并不必然導致CPI上升,而貨幣發行泡沫與糧價上升有直接關系。從全球市場看,從2005年開始到2008年年初,糧價飛速上漲,主要糧食價格上漲80%。2007年國際市場小麥、玉米、大豆、大米平均價格同比分別上升58.2%、44.4%、45.9%和6.2%,所有大宗糧食品種都創下10年新高,2008年頭兩個月,世界糧價就上漲了9%,大米價格達到19年來最高,小麥價格創下28年來最高。此時正值次貸泡沫最后的瘋狂期,也是全球次貸泡沫崩潰之前的最后狂歡,不僅糧食價格,包括石油價格在內的所有大宗商品價格都在瘋漲。國內市場的數據同樣反映了通脹與貨幣的關系更大。“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表示,歷史上幾次高通脹都不是糧價上漲引起或推動的。1988~1989年的通脹率為18%左右,當時糧價是被絕對管制的,通脹與糧價上漲無關。1990年前后,由于低糧價傷害農民,糧食定購價格突然上漲到0.24元/斤,上漲100%多,1990~1993年的物價反而出現較大幅度回落。1993~1995年出現第二次通脹,通脹率分別達到13.1%、24.1%和17.1%,同樣不是因為糧食價格上漲引起的,而是在通脹出現后,糧價相對過低,嚴重傷害農民利益的情況下,1994年下半年才準許糧價上漲,1996年糧食收購價格達到高峰0.7元/斤,但1996年卻出現了通脹轉向通縮的現象。由此可見,歷史上歷次通脹不僅不是糧食價格上漲引起和推動的,反之每次通脹出現后,都是隨著糧價補漲而轉向穩定。最新的證據是,2009年,安徽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負增長,但糧食價格仍然上漲了7.3%。”(葉檀:《糧價略升不足懼貨幣泛濫才可怕》)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說:“通貨膨脹是市場價格普遍、持續上漲的情形。僅僅從數量聯系看,任何一種商品價格變化,與通貨膨脹都有關系。我國食品原料的市場銷售額占到GDP的比重是10%左右,但由這些原料轉化為食品的最終消費和服務的銷售總額,其占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則要超過30%,僅僅從統計關系看,這些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升,肯定對價格總水平有影響;因為統計部門對消費品價格指數的計算必須考慮國民的支出結構。但是,若要分析因果關系,特別是分析產品鏈上的間接影響,則要復雜一些。現代農產品生產的確不同于自然經濟為主的時代,其與國民經濟整體有高度的依賴性。在農業成為現代技術要素大規模投入的領域之前,農業的獨立性很強;如果不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農產品價格往往長時期低迷。現代農產品生產周期變短,直接來自市場的投入品大大增加,同時,部分農產品又會是其他相關產業的原料。這樣一來,農產品價格波動就和其他商品的價格有了極大的依存關系,與價格總水平也有關系。在通貨膨脹原因的解釋中,有一種叫做“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但是,千萬要注意,若一種商品價格上升即使是由成本變動引起的,若它沒有引起全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平衡的重大顛覆,就很難引起明顯的通貨膨脹。”(黨國英:《關于糧食的“大道理”》)全國政協常委、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錢克明說:“這是當前CPI結構不合理。事實上,城市人多部分的收入是用在了房子、工業品消費中,但在CPI結構中,這些大宗支出權重卻很低,這樣監測出來的CPI自然不能真實反映全社會物價波動的原因。”(2010年5月8日《重慶晨報》)早在2008年3月10日,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在兩會新聞中心(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接受中外記者集體采訪時說:“農產品的價格占整個CPI價格的指數大概是1/3的權重,農產品的價格上漲確實對CPI的上升有直接的影響。但是農產品價格上漲,這里面的原因也是很多的,不能簡單地說CPI的上漲主要是農產品價格上漲推動的。”公務員之家

六、適當提高糧價不會給消費者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

近年來,我國糧食市場的銷售價格節節上升,從表面看是上漲了。其實,與八十年代相比,現在的糧食銷售價格與糧食收購價格一樣,也是下跌了。

以江西為例,八十年代晚秈米供應糧的零售價為0.138元/市斤。八十年代,一般干部、工人、教師、醫護人員的月工資只有四五十元,按人均月工資45元、每月口糧30市斤計算,每月用于購買口糧的開支為4.14元,占工資收入的9.2%。

經過幾次工資改革,職工工資大幅度上漲。一般干部、工人、教師、醫護人員的月工資(含津貼、補貼、獎金)達到兩三千元。這還不包括那些月薪3000元以上和年薪十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幾百萬的人。按現有工資水平人均月工資2000元、每月口糧30市斤、每市斤晚秈米價2元計算,每月用于購買口糧的開支為60元,僅占工資收入的3%,大大低于八十年代主糧支出占職工工資收入9.2%的比例。

按照八十年代主糧支出占職工工資收入9.2%的比例計算,主糧支出應為184元(2000元×9.2%),每市斤晚秈米售價為6.13元(184元÷30市斤)。現售價每市斤僅2元,為應售價的32.6%,比八十年代晚秈米供應糧的售價下降了67.4%,每市斤晚秈米的實際售價僅0,045元(0.138元×32.6%)。適當提高糧價不會給消費者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

七、對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城鎮居民家庭實行物價補貼

糧食是生活的必需品。糧食價格上漲后,政府對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城鎮居民家庭要實行物價補貼,使其不因糧食價格上漲而導致生活困難和生活質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