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和農村經濟的關系比較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7 05:04:00
導語:農村教育和農村經濟的關系比較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知識發展、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等教育因素對于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農村教育能夠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降低農村生育率、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消費、增強農民抗風險能力,從而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增長理論;農村經濟;農村教育;原因分析
由金融危機引起的全球經濟危機對我國的經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相對于城市經濟,我國的農村經濟所受影響相對較小。但是,農村經濟關系國計民生,在此背景下,分析發展農村經濟對策,更具現實意義。“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從教育角度分析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本文從農村教育角度分析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教育促進經濟增長理論分析
經濟增長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丹尼森等新古典學派研究了知識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丹尼森在《1929—1969年美國經濟增長的核算》中得出:知識進展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最重要的增長因素。庫茲涅茨提出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是知識存量的增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結構方面的變化。索洛于1957年運用全要素分析法分析了美國上世紀前半期的經濟發展,發現從1909—1949年間美國GNP的增長中,技術進步貢獻了87.5%,而人均資本投入量的增加只貢獻了12.5%,因此認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最根本因素。
新古典增長理論把技術進步作為外生變量來研究,羅默、盧卡斯等提出的新經濟增長理論不同意這種觀點,歲默從內生性技術進步出發來解釋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效應。經過分析認為:知識不僅能形成自身的遞增效應,而且能夠滲透于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使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也產生遞增受益,從而使整個經濟的規模收益遞增。盧卡斯的觀點與羅默類似,只是把技術進步換成了知識積累,他認為: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和永久動力,各國經濟增長的差異主要是人力資本方面的差異以及各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人力資本比較差異所致。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資本理論,他認為,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主要的資源,人力資本理論是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大于物質資本的作用;人力資本投資與國民收入成正比,這種投資的經濟效益遠大于物質投資的經濟效益。對1929年—1957年美國教育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作定量研究后發現: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平均達到17%,教育投資增長的收益占勞動收入增長的70%,占國民收入增長的33%,也就是說,人力資本投資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對于農村發展與農村教育的關系,舒馬赫進行系統研究后發現:發展中國家農村之所以貧窮,主要原因在于農村的教育落后,農民文化素質低,農村的組織、紀律等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發展中國家農村問題的癥結在于如何使農村生活活躍起來。而人是一切財富的首要和最終的根源。因此,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當務之急是加強對農村的智力援助,贈與有用的知識,加強農村的教育。農村教育要提高農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要培養具有正確而堅定的價值觀和信念的“完整的人”培養為農村、為人民服務的人。
二、農村教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村生產方式傳統,現代農業沒有大范圍推廣;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村人口過多,農村生產效益低下;農民收入不穩定,消費能力弱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雖然有多種方式,但最根本的還是農村教育。農村教育的發展能有力的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2.1農村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我國農村經濟要發展,必然需要促進傳統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發展現代農業。而要發展現代農業,就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勞動者,需要大量有知識、懂技術的新型農民,需要大量的農村人才。
提高農村勞動者的基本科學素質,提高農村勞動者的技術熟練程度以及對農村科技的快速消化能力,最根本的是農村教育。農村教育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增強其學習、鉆研能力,提高農村居民的思想意識,從而促進農業科技的轉化,現代農具的使用,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主要需要以下人才:(1)農村綜合性人才,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多種專業知識。(2)農村科技人才。農村科技的發展對農業科技人才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3)農村新型勞動者。適應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的要求。(4)農村經紀人。農村管理部門與廣大農戶之間、農村生產者與農產品市場之間聯系的紐帶。
2.2農村教育可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農村經濟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是一家一戶生產、經營的小農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小農經濟難以與大市場對接,農業比較利益低、農業科技進步慢、農民收入增長緩、剩余勞動力難以轉移。而農業產業化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農業產業化能有效解決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業的組織化、商品化程度,有利于促進農業的規模經營和技術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途徑。
農業產業化組織作為農村中的企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農村管理人才、經營人才、技術應用人才以及科技開發者,這些都需要教育能夠培養出大量實用的農村建設者。
2.3農村教育可以影響農村人口,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首先,農村教育的發展,會促進農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會促進農民少生優生。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農村人口過多,農村土地偏少,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從下表可以看出,隨著農村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農村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在不斷下降,因此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對農村人口數量具有重要的影響。農村居民將因為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而提高生育意識,少生優生,有效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使我國的農村人口增長速度得到降低,緩解農村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促進農村人地矛盾的逐步緩解,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其次,農村教育的發展,會促使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向城市轉移。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是我國農村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人地矛盾突出,勞動生產率低,需要轉移。據統計:2006年底,我國有4.81億農村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7.64億的62.9%,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為3.26億,占全國勞動力的42.6%,而發達國家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一般在10%以下。據估計,我國有約1.5億的農村勞動力需要從第一產業中轉移出去。如果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夠從農業中轉移出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僅僅這一效應就可使農民生產效益提高40%。
但是由于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低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并不順暢,轉移到城市中的農村居民不能獲得與城市居民同樣的工作機會。農村教育在這一進程中將因為能夠提高農村居民的各種素質,增加他們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工作機會,從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2.4農村教育可以提高農民消費,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我國農村人均教育消費相當于城市的三分之一,農村教育消費不足,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家庭撫育子女上學,必然要支付相應的教育費用,這就是消費。消費會刺激生產,消費了教育費用,換取的是勞動者智力和體力的發展,促使社會再生產的進行。從經濟效果看,農村教育是有限度的消費,但卻是擴大了的生產,因此農村教育促進了農民消費,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公務員之家
2.5農村教育可以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教育的發展,可以提高農民抗擊各種風險的能力。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抗擊各種風險的能力也就越強,從而使收入彈性降低。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農業技術培訓和農業職業教育能力強,適應各種工作的能力就越強,不容易受到經濟形勢波動的影響,勞動收入的抗干擾力和抗波動力就更強。特別是相對于目前的全球性經濟蕭條,勞動者收入的抗干擾力顯得尤為重要,亦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途徑。
總的來說,農村教育能夠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降低農村生育率、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消費、增強農民抗風險能力等方式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因此,要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重視農村教育。
參考文獻:
[1]葉茂林,教育發展與經濟增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舒馬赫著,虞鴻均,鄭關林,譯,小的就是美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秦慶武,徐錦英等,中國“三農”問題的困境與出路[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4]劉斌,張兆剛,霍功,中國三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5]邱共華,農業剩余勞動力難解[J],當代經濟,2005,(2)
[6]王啟現等,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與科研投資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07,(8)
[7]易偉,基于教肓的我國農村經濟問題分析[J],安徽農擘通報,2009,(8)
- 上一篇:財務管理目標的理論基礎探究論文
- 下一篇:幼師心理成長問題探求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