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省份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現狀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2 10:55:00
導語:部分省份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現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析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現狀,指出其市場失靈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提出建議,以為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建議;
近2年來,省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拓展和風險保障成效顯著,銀保合作支農業務發展較快。由于現行制度安排的過渡性和階段性特征較強,農業保險需求不足和供給短缺并存的市場失靈問題突出。要實現“治理農業保險市場失靈,支持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制度變遷”的戰略目標,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觀視野下,確立財稅、風險規劃、風險分擔等一系列制度,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改革突破。
1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1.1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加快
2007年8月,省啟動能繁母豬保費補貼工作,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正式開始。2009年2月,省農險辦印發《2009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要點》,試點工作全面推開。目前,全省17個市全部參與試點,保險對象以農戶為主,龍頭企業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占近10%。試點品種包括水稻、小麥、玉米、油菜、棉花、大豆、能繁母豬和奶牛。
1.2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框架基本確立
保險模式上,種植業為保險公司與地方政府聯辦、風險共擔,養殖業為保險公司在政府保費補貼基礎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機構選擇上,省政府組織公開招標,確定由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省分公司經辦,各市地選擇一家機構協商簽訂承保協議;保費負擔上,由中央、省、市、縣財政分險種按一定比例提供財政補貼;工作推動上,省、市、縣成立農險辦公室實施督導組,建立財政、農業、保監、宣傳、水利、氣象、民政等部門參與承保、理賠工作機制;考核措施上,將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目標責任制和激勵機制相結合,充分調動地方政府、保險公司和農戶參與的積極性;保險資金管理上,養殖業保險按照《金融企業財務規則》,種植業保險實行市級統籌、專戶儲存、封閉運作、財政監督的管理機制。
1.3農業保險的社會穩定器和經濟助推器作用顯現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利益受損的農民基本生活水平保持穩定。第二,放大財政補貼資金效應。第三,銀保合作帶動信貸資金支持“三農”發展,多數地區開發了小額貸款保險產品。第四,試點工作推進程度適應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2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存在的問題
2.1經辦機構承保能力有限,試點品種和保險責任范圍較窄,難以滿足農戶的保險需求
(1)保險機構組織體系尚未健全,受災認定和理賠效率較低。人保省分公司僅在部分地市設立了農業保險部,國元農業保險公司也只在少數重點鄉鎮設立農業保險服務部,與業務拓展需求差距較大。養殖業理賠受人員和經費限制較大。平均每個縣業務人員僅3~5人,很難及時趕赴現場查勘定損;業務費用核定較低,每頭能繁母豬平均出險費用核定不足40元。種植業理賠方面,農作物受災程度短時間內難以確定,理賠速度較慢[1-3]。
(2)試點品種較少,保險責任范圍和保障金額有限。政策性險種主要集中于種養業,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如蔬菜、水果、雞養殖等尚未列入試點;部分險種保險范圍較小,保險金額較低。
2.2農民收入水平較低,農業保險有效需求不足,農業保險宣傳推廣效果與預期目標差距較大
(1)農戶保險購買力有限,政府保費補貼未能解決保費支付難題。農業災害頻繁、風險大,保險費率高,投保農業保險的預期收益有限,農戶參保積極性不高。
(2)農業保險專業性強,需多部門配合持久深入地宣傳推廣。當前,農業保險宣傳推廣效果與預期目標存在較大差距,農戶保險認識深度亟待提高。
3農業保險市場失靈的原因
3.1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撐,社會預期不明確導致改革推進難度較大
目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僅列入各級政府的工作報告和規范性文件,尚未出臺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組織體系、業務范圍、經營管理、費率厘定、賠付標準、優惠政策等缺乏法律依據,不利于其業務的持續健康發展。
3.2高成本約束,政策性農業保險推廣進展緩慢
(1)地方財政對現行制度安排感到壓力較大,地方財力不足成為制約農業保險發展的主要因素。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推進過程中,地方政府財政提供部分保費補貼(種植業補貼45%,養殖業補貼30%);保險超賠資金(扣除種植業保險巨災風險準備金歷年結余)由市、縣政府和保險經辦機構按協議規定承擔。中央財政對種植業和奶牛、能繁母豬養殖分別提供35%和50%的保費補貼,但保費補貼政策尚未實現制度化。實際運作中,財政補貼資金按季到位率較低,保險公司墊資現象普遍[4-5]。
(2)農業保險經營成本較高,保險公司持續運營壓力增加。省內2家保險公司按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的15%提
取展業費用,政府未給予資金支持;稅收方面,對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業務免征營業稅,暫無其他稅種的減免政策。
3.3巨災風險準備不足和再保險機制缺失,系統性風險難以得到有效分散
(1)巨災風險準備金制度初步建立,但資金積累較慢,難以覆蓋全部風險。保險機構按當年種植業保費收入的25%提取種植業保險巨災風險準備金,其中40%上劃省級保險機構開設的種植業保險巨災調劑資金專用賬戶,由省級保險機構和省財政廳共同管理。
(2)區域性災害氣候易形成系統性風險,無法在投保人或保險標的間分散風險,需要再保險機制分散風險和彌補損失。
3.4制度供給的時滯較長,使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變遷進程延緩
部分地方政府尚未制訂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長期規劃,相關部門尚未給予政策性農業保險足夠支持和配合。同時,農業保險制度涉及政府相關部門、農業生產經營者、保險機構和信貸機構等各方利益,涉及立法、稅收制度變革和財政補貼問題,需在實施中協調相互關系,而制度設計到具體實施階段又需經歷較長時間。
3.5農業風險區域規劃缺陷及農業保險專業人才缺乏,信息不對稱問題較為突出
(1)農業風險區劃工作尚未啟動,農業保險費率厘定和調整難以充分體現農業保險的風險差異性。省不同地區間農業自然風險級數相差數10倍,而農作物保險費率相差很小。風險較小區域的農戶投保積極性較低,影響農業保險基金積累;高風險區域,在業務開展過程中,有可能產生逆向選擇問題。
(2)農業保險涉及農業生產各階段,風險判斷、核保、定損和理賠難度較大,對農業保險專業人才要求較高。目前,各地承保機構人員普遍較少,多數鄉鎮未設置營業服務站,使正常的業務開展存在困難。國元保險和人保公司承擔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員工多為其他崗位轉來或新參加工作者,單一型從業人員多、復合型人才缺乏,已成為制約農業保險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3.6現行的資金管理方式不利于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
保費資金市級統籌,不利于農業災害風險在更大范圍內分散,降低了綜合賠付能力;監管難度和管理成本增加,易出現道德風險;再保險公司不接受以市為單位購買再保險,通過再保險分散巨災風險難度加大。同時,農業保險保費資金只能存放在銀行專戶,資金收益相對較低[6]。
4建議
4.1加快農業保險立法進程,形成可預期的農業保險商業化運行環境
明確農業保險的性質、范圍、經營方式、政府職能作用、經營主體資格、會計核算制度、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業務監管等,實現政府支持農業保險發展制度化、規范化、長期化。
4.2完善巨災風險保障機制和再保險體系,探索農業巨災風險證券化途徑,運用市場手段化解農業系統性風險
各級財政建立巨災風險準備金,中央、省、市、縣級財政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巨災風險準備金,逐步拓寬資金籌集渠道;探索建立再保險體系,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再保險經營主體給予相關支持,實行稅收優惠和經營管理費用補貼政策等;開發區域產量期權合同,實現風險的有效定價,在競爭性市場上全面分散農業巨災風險。
4.3推動農村保險經營主體發展,加大農業保險展業和產品創新力度,規避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1)通過市場化手段合理選擇農業保險經營機構,形成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加快農村保險中介機構發展,依托農村基層組織和農技人員,通過信用社、農技站、郵局、畜牧站等中介農業保險,擴大、延伸農業保險的營銷網絡。
(2)依據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體系。按照不同的補貼標準,逐步將蔬菜、魚、水果、雞養殖等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研究實施農村保險方案,將農機險、農村機關事業綜合財產險、農村建房險等逐步納入以險養險范疇。公務員之家
(3)合理設計保險合同,增加合同的多樣性,并通過規定免賠款條款、共保條款和無賠款優待條款,降低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程度[7]。
4.4建立財政金融等多部門協作支持機制,充分調動保險機構和農戶的參與積極性,解決農業保險生產和消費的雙重外部性問題
(1)逐步建立健全農業風險區域規劃和評估機制,通過建立相關數據資料庫,較為科學地把握、評估農業生產的風險程度。
(2)實現財政補貼的制度化和差異化[8]。在補貼方式上,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險種采取彈性靈活的標準,以體現風險級差;優化財政補貼機制,減少補貼環節,提高時效性;加強資金使用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收益。
(3)對保險公司開辦農業保險業務予以管理費用補貼和免稅等優惠政策[9]。
(4)與農村金融機構合作,開展“政策性保險+信貸”、“政策性保險+利率優惠”、“政策性保險+農民合作組織+貸款”、“政策性保險+龍頭企業+農戶”等銀保新品種。對投保農戶所需貸款在同等條件下實行貸款優先和利率優惠,通過業務創新拓展農業保險市場。
參考文獻
[1]劉江林.對加快農業保險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金融與經濟,2008(9):87-88.
[2]楊新華.省農業保險萎縮的原因分析[J].特區經濟,2008(12):79.
[3]陳璐,宗國富,任碧云.中國農業保險風險管理與控制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4]馮文麗.中國農業保險制度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5]周道許.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及政策建議[J].中國金融,2007(19):65-67.
[6]孫訪竹.發展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問題及對策微探[J].商場現代化,2010(18):171.
[7]劉艷芳.興城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實踐[J].農業經濟,2010(6):40-41.
[8]林楠.福建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0(10):388-389.
[9]徐友苗.探析銅陵縣政策性農業保險推行中存在的問題[J].商場現代化,2010(17):173.
- 上一篇:國內農信社改革問題及建議論文
- 下一篇:侵權行為的損害分配問題研究論文
精品范文
1部分倒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