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貧窮人口問題探討

時間:2022-04-27 03:58:00

導語:中國城鎮貧窮人口問題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城鎮貧窮人口問題探討

摘要:貧困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消除貧困是全人類的共同愿望。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經濟成份、經濟利益、就業方式、以及社會組織形式的多樣化,使社會群體、利益格局和分配機制發生了顯著變化。在人民群眾生活在總體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來,同時也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城市貧困人口。本文將對關注這一群體并對其所處困境進行分析,試圖找出解決這一困境的方法。

關鍵詞:城鎮貧困人口、城市化、對策研究

一、造成城鎮人口貧困的原因

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國家人口基數過大,以及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種種問題,大多數城鎮居民的生活仍然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從收入分布的情況來看,大致呈橄欖形,即收入很高和收入很低的人群在城市人口中都是少數,大多數人的收入介入二者之間,屬于中等水平。社會上中等收入的群體所占比重越大,社會的穩定程度越高。這是我國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基礎。隨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式的分配方式逐漸被“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所取代,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初步形成。特別是近些年來,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提高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報酬,使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開,加之一些壟斷行業不合理分配造成的高收入和一些人或多或少的“灰色收入”,出現了一定數量的高收入人群。

與此同時,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城市中一些弱勢群體的生活卻沒有改善或改善很少,從而處于相對貧困狀態。一些城市由于主導產業為煤炭、森工、有色金屬等弱勢產業,加之產業結構過于單一,國有經濟成分比重過大,又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形成了低收入人口相對集中的貧困區。這部分人不僅是收入很低,而且生活的安全感比過去大為降低,導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其中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技能單一的人對前途缺乏信心。進入九十年代后,貧富差距逐漸拉大,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1997年20%的最高收入戶的人均收入是20%最低收入戶的3.1倍,1998年擴大到3.3倍;1997年城鎮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戶的人均收入是10%最低收入戶的4.2倍,1998年擴大到4.4倍。貧富差距的另一個側面是地區差別,東部和西部的經濟地區差距越來越大,容易導致地區歧視的產生,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導致人們“相對貧困”感的增強,對社會心理造成很大沖擊,也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一個極重要的不安定因素。同時,由于中國城鎮人口與單位制的結合相當緊密,個人完全依附在單位之中,因而使單位(企業)經營狀況對退休人員的收入產生最直接的影響。九十年代以來,為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開始推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新的養老保險方案,近年來,政府更是將“社會化管理”作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重點來抓,但是由于一些企業確實處于很糟糕的經營狀況,無力支付,同時近年來下崗人數激增,所以養老保險的問題迄今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應當指出,在城市貧困人口中,大多屬于相對貧困狀態,真正處于赤貧狀態的人為數較少。

二、城鎮貧困人口的規模估計

中國的城市貧困群體規模究竟有多大?在中國政府和學界,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中國城市貧困人口有3100萬;一種認為,有1500萬。但這些數字都是單靠估算得來的。目前最科學也最有權威意義的數據是2001年由亞洲發展銀行組織國內外的專家共同進行了“中國城市貧困問題”的課題研究并披露的:根據國家統計局城市調查總隊提供的1998年的統計數據1480萬人。據有關人士透露,上述意見已經被政府有關部門所接受,并成為今后進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依據之一。

面對城市貧困的問題,我國實行了“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從1993年上海率先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9年在全國各城市陸續普遍實行以后,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據《中國民政統計年鑒•2001》統計,到2000年年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增加到402.6萬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資金27.2億元。到2001年9月,從全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捐助工作會議上再次傳出消息:這兩年,政府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擴大最低生活保障的覆蓋面,全力解決“應保未?!眴栴},使所有符合條件的城市困難人口都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到2001年年底,全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已達1100萬。

三、解決城鎮貧困問題的可行性方案

1、下崗職工、離退休人員基本生活費和退休金的足額發放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行在緩解城市貧困問題上效果顯著,切實解決了城市貧困人口的生存問題,截至2002年4月,全國符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1938萬城鎮居民中,共有1393萬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

2、“就業保障”是積極的就業脫貧手段

(1)加強對貧困人口的免費職業培訓,提高其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促進其實現就業

建議政府把職業培訓作為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措施,加大對職業培訓的資金投入,免費對貧困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通過充分利用現有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對市場需求信息進行搜集、分析和傳遞,指導培訓機構有的放矢開展對貧困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從根本上提高職業培訓的實際效果。尤其要加強對貧困勞動者中有創業意識者的“創業培訓”,他們的創業可為其他貧困人口創造再就業機會。要幫助貧困勞動者進一步樹立創業意識和競爭意識,掌握創業所必備的工商、稅務、金融、勞動和企業經營等方面的相關知識,了解國家對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開辦企業的優惠政策,增強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決策能力。

(2)做好對貧困勞動力的免費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服務,使就業機會變成現實

在保持穩定的招聘信息來源的基礎上,逐步將職業介紹信息網絡連接到街道和居委會,為貧困人口提供更為便捷、免費的職業介紹服務。因為他們中的不少人已經沒有承擔“交通費”的能力了。要建立一支責任心和業務能力強的職業指導員隊伍,加強對貧困勞動力的職業指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提高適應市場就業的能力,盡快實現就業。大力推行“就業服務承諾制”,對經過職業指導、技能培訓合格、身體適合、不挑不揀的貧困人員,保證其迅速上崗。

社區服務業比較適合貧困人口這一特殊群體的再就業。它具有就業空間大、投資少、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較低、女性占有優勢和居民愿意本地人提供服務的特點。目前,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就業準入問題。允許貧困人口以非正規勞動組織的方式就業,減少就業準入的成本;二是解決居民的信任問題。通過社區組織貧困勞動力從事社區服務業,提高居民對從業人員的信任程度。

(4)幫助貧困人口自謀職業和創業,為其創業的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小額貸款

政府要簡化工商注冊手續,并幫助貧困人口中的創業者進行工商注冊。要通過建立社區再就業中心、自立市場、再就業基地、社區生產自救勞動組織、街道家政服務部等形式,幫助貧困勞動力解決創業場地和組織問題。建立小企業融資支持體系,提供小額貸款。實踐證明,在城鎮實施小額信貸,有利于貧困戶脫貧。要利用政府產業政策和經濟政策中支持小企業發展的政策進行政策性融資。要建立信用擔保體系,建立健全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公司和協會,形成相對完善的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發揮其信用擔保功能。

(5)政府直接創造就業崗位

在整體缺少就業崗位,以及其它政策措施對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作用有限的情況下,由政府出面直接創造就業機會不失為一項有效的措施。由政府直接創造就業機會安置貧困人口的辦法,其成本大大小于給予貧困人口一年的最低生活保障,而且操作性很強。實際上,已經有一些城市進行了探索。比如上海市就通過購買公益就業崗位的辦法,解決了大量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再如,沈陽市為解決貧困人口的再就業問題,免費為全市2500名特困人員安裝了公用電話亭,為其解決了再就業問題。

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化,下崗職工的人數不斷增加,貧困問題成為中國以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有力的解決,相當一部分的城市居民由于長期處于相對貧困的境地,不平衡心理產生,再加上整個社會對于貧困的歧視性看法,久而久之就會對社會產生仇視心理,從根本上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而穩定是一切得以發展所必需的前提條件。只要每個人都將貧困作為整個社會應付的責任,而不是由于那些處于困境中的人群自身的原因,那么貧困問題的解決就會進入到一個良好的階段,事實上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貧困問題才能真正解決。

參考文獻

[1]王朝明.中國轉型期城鎮反貧困理論與實踐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2]李彥昌.城鎮貧困與社會救助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鄭功成.社會保障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4]謝文惠.城市經濟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吳碧英.城鎮貧困:成因、現狀與救助[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