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老百姓儲蓄規模的思考
時間:2022-04-27 05:20:00
導語:關于我國老百姓儲蓄規模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儲蓄作為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是入們關注和考察的主要問題。正當人們開始預期我國近10年高速增長的居民儲蓄即將出現下降的拐點時,央行又于2004年10月28日出臺了存貸款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的決定,這可能又將拉動我國居民儲蓄的增長,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了我國居民的高儲蓄呢?本文將對其進行定量以及定性方面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居民儲蓄影響因素建議
一.我國居民高儲蓄影響因素的定量分析
大多數相關的研究文獻中都把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物價水平這三個指標作為影響居民儲蓄的基本因素,還有一些文獻中也提出了其他一些變量,比如稅收水平、外匯儲備水平、金融中介率以及不確定性等。本文根據已有的研究文獻,結合這幾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以下幾個變量:各期居民儲蓄(SA)、國內生產總值(GDP)、一年期名義存款利率(R)、通脹率(P)、一年期實際存款利率(RR)、股票市值(S)
年份SA(億元)GDP(億元)R(%)P(%)RR(%)S(億元)
1989500016909.211.3417.8-6.46—
19907119.818547.99.362.17.26—
19919241.621617.87.562.94.66—
199211759.426638.17.565.42.16—
199315203.534634.410.0813.2-3.123531.01
199421518.846759.410.9821.7-10.723690.61
199529662.358478.110.9814.8-3.823474.28
199638520.867884.68.336.12.239842.38
199746279.874772.45.670.84.8717529.24
199853407.5795554.59-2.97.4919505.64
199959621.8820542.25-35.2526471.17
200064332.4894042.250.41.8548090.94
200173762.4959332.250.71.5543522.2
200286910.71023981.980.81.1837526.0
20031163001166941.981.20.7850417.42
資料來源:《中國金融年鑒》、《中國統計年鑒》(1999—2003)
模型一:SA=-34913.67+1.159GDP
(-5.510)(14.740)
R—Squared=0.98F=217.275
模型二:LnSA=112371.66-41892.207Ln(R)
(10.708)(-7.188)
R—Squared=0.894F=51.669
模型三:SA=19674.597+1.476S
(2.881)(6.412)
R—Squared=0.906F=41.113
其中括號里的為t值
模型一顯示:這個模型具有較好的擬合性,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和GDP高度正相關,GDP每增長一個單位,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就提高1.159個單位。說明GDP對我國居民儲蓄有極大的貢獻。
模型二顯示:名義利率與居民儲蓄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名義利率的降低,不但不會減少儲蓄,反而會增加儲蓄,這似乎與理論相矛盾。這期間雖然中國人民銀行連續下調存款利率,但從表中可以看到1989年、1993年、1994年、1995、1996、1997、1998年我國物價水平下降的更快,導致實際利率并沒有下降,居民儲蓄因而增多。同時這里還存在儲蓄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的問題,利率下降,在收入效應的作用下,儲蓄會增多;而在替代效應的作用下,儲蓄會減少。因此,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的孰高孰低就會產生截然相反的結果。
模型三顯示:股市市值與居民儲蓄正相關。這個結論表面看來不合邏輯,因為在收入水平一定的前提下,股票投資的增加勢必會分流銀行儲蓄,兩者之間應該是負相關的。原因何在呢?這與中國國情有關。中國的股票市場從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以來不過10多年時間,各項制度還不很健全,整個市場不夠規范,炒作成分很大,投機氣氛相當濃厚。散戶與機構大戶不同,他們面臨的風險大得多,因而他們不可能把全部積累都用于股市。這樣,雖然股市市值一路攀升,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居民儲蓄同時也會增加,只不過幅度會相對小一點。
二.我國居民高儲蓄影響因素的定性分析
1.預期收入不足,預期支出上升。首先人們就業的危機感日益增加,就業壓力的加大使居民的預期收入減少,為了抵御風險,居民減少即期消費,增加儲蓄。其次,隨著我國住房改革、醫療改革、養老保險改革、教育改革的推進,個人要負擔的內容不斷增多,再加上我國目前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未來收入越來越不明顯。再次,近年來我國居民教育費用的支出的持續增加,幾乎占到了一個普通家庭現期和未來支出的一大部分,這無疑大大推動了家庭儲蓄傾向的攀高。
2.個人消費信貸不發達。儲蓄的一個目的是為大額支出積累資金。目前,人們對于汽車,住房等消費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個人信用制度不完善,相關法律不健全等諸因素的影響,導致各家銀行和商業企業不得不加高防范風險的門檻,結果,復雜的消費貸款手續和貸款條件使許多人對個人消費貸款都望而卻步。在缺乏流動性的情況下,進行大額消費只能依靠自我積累。
3.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
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居民個人基尼系數0.40.430.380.420.430.460.460.460.40.390.4
從以上圖表可以看出,11年來我國居民個人收入基尼系數一直在國際警戒狀態(0.4)左右徘徊,說明我國的貧富差距較大,而且這種趨勢在不斷加大。根據凱恩斯的理論,邊際消費傾向是遞減的。收入水平越高,邊際消費傾向越低,消費越少,儲蓄越多。由于馬太效應的作用,高收入者收入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中低收入者。拒統計,目前財富正以1.83%的年均增長速度向少數人集中,20%的高收入家庭就占有64.8%的人名幣儲蓄存款。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試圖通過降低利率和增加利息所得稅的政策來引導80%的中低收入來擴大消費,減少儲蓄存款是不現實的。因為他們實際占有的儲蓄存款就很低。
4.“儲蓄—投資”轉化機制失靈,“儲蓄—投資”轉化機制有兩種機制,一是銀行“存貸轉化”機制,二是資本市場機制。這兩種轉化機制在把儲蓄(廣義的)轉化為實際投資過程會形成各種風險不一樣的金融資產。“存貸轉化”機制過程中會形成儲蓄存款,儲蓄存款由于安全性好,因此頗受謹慎性儲蓄者歡迎。至于銀行存差很大,那是銀行“惜貸”的原因。另一方面,儲蓄為什么只以儲蓄存款這樣一種金融資產形式集中,這就歸結于資本市場機制問題。我國目前的現狀是金融投資工具較少,主要以股票和債券為主。而股市近幾年的行情慘淡。個人認購國債也趨于減少。企業債券發行規模還不大。此外,基金,保險以及金融衍生產品品種不夠豐富及供給不足,居民難以找到相對穩健和具備投資價值的金融產品。盡管儲蓄的收益也很低,但由于國家信譽保證,至少是安全的,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人們只好將暫時閑置的資金存入銀行。
5.非居民性資金流入。一方面儲蓄中有大量“公款私存”。這屬于公款挪用甚至是腐敗資金,當然不能算作正常的個人收入。而因其“保密性”,不論是銀行還是統計部門都無法對此進確切分離。另一方面,居民儲蓄中含有大量經營性資金。,由于提現方便、安全增值,且易于偷稅逃稅等特點,個體、私營企業主對個人儲蓄格外青睞。
4.傳統觀念的影響。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數。我國居民歷來有儲蓄的習慣,或者為自己養老,或者為了子女未來著想,或者以備不時之需,勤儉持家的觀念極強,投資觀念較淡薄。現實中福利制度,用工制度,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使得人們對未來的顧慮多起來,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增加,更刺激了城鄉居民的儲蓄傾向。
三.對分流我國居民高儲蓄的一點建議
第一.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居民收入預期。首先,我國政府要深化制度改革,從發展戰略高度來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通過推進農村城市化、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創造勞動力流動的公平環境和減輕農民稅費負擔等措施來繁榮農村經濟和提高家民收入。其次,大力控制非法收入。建立加強個人所得稅征管,減少和阻塞偷稅、漏稅和逃稅的渠道,使個人所得稅能有效征收,從而調低高收入水平,使其與低收入水平保持適當的差距,使得社會邊際消費傾向提高,人們的需求擴大,以此來減少儲蓄。再次,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行多層次的保險網絡,完善國家的基本保險制度,加強社保基金的收支管理和營運能力,提高社會保障的支付信譽和支付能力,減少居民后顧之憂。
第二.鼓勵居民消費,培育消費熱點。目前我國的住房、教育、旅游等消費熱點已經形成,國家應給予積極的引導和支持,發揮它們的示范效應,有效的促進即期消費。另外,由于收入差別的客觀存在,應根據不同收入層次家庭的消費行為特征,制定針對性消費政策。細化同類產品的檔次,為高收入家庭提供富有個性的精品、名品;為中等收入家庭生產更多、更豐富的產品;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價廉實惠的生活必需品。
第三.完善金融市場,拓寬投資渠道。一方面,發展個人消費信貸,進一步促進投資向消費的轉化。但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消費需求不足的主要是農村居民,而農村居民正是受傳統消費觀念最深重的群體,加之其預防的動機過強等一些約束因素,使得啟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難度很大,因此,消費信貸只能作為長期手段使用。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在創新金融工具,增加投資品種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并在市場監管上下功夫,這樣才能為儲蓄分流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胡乃武張海峰《中國居民儲蓄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01,4
2.胡進周靜《應理性地看待居民儲蓄存款的增長》(J),《經濟論壇》2004,14
3.孫波《居民儲蓄傾向的實證分析》(M),《商業研究》2004,13
4.歐陽明袁志剛《宏觀經濟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古扎拉蒂《計量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 上一篇:創意產業拓展的國際對比及對中國的啟發
- 下一篇:深究小學生文明禮儀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