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從農村社會學視角看農村
時間:2022-05-12 08:22:00
導語:詮釋從農村社會學視角看農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社會學強調,必須從整體上研究農村社會。農村是一個整體,農村工作也是一個整體,以農村社會整體為研究對象的農村社會學必須切實充分地把握整個農村社會及其各構成要素的相互關系,同時抓住主要或關鍵要素深入研究,并聯系實際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科建設與普及。為農業、農民、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農村農村社會農村社會學
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我們黨和政府政治經濟工作的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三農”問題是一個整體,這一整體的范圍是農村,是整個農村。離開了這個范圍,“三農”問題的討論、研究就恰似空中樓閣,沒有著落。因此,農村社會研究也好,農村工作實踐也好,首先得系統地準確地把握農村社會。過去我們那種單純把眼光盯在農業上的實踐,所帶來的已不僅僅是經驗,同時還包括許多深刻而慘痛的教訓。可以說,在我國農村社會五十年的運行中,在理論指導和方針政策上有過不少挫折與失誤,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根據中國農村社會的實際找到合乎規律的農村發展的科學理論依據。這首先表現在我們對農村社會發展的宏觀指導上,缺乏從綜合的角度研究農村社會的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生活、社會運行等方面的相互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對農村社會的認識把握還不夠全面、系統和深入,因而出現了主觀盲目性和過分理想化的脫離客觀實際和客觀規律的錯誤傾向。①
一、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社會發展
農村社會學認為,農村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是整個農村社會。它是由許許多多的農村社區共同組成的,它具有相對于城市社會的特殊的人群組織、特殊的生存空間、特殊的生存方式和特殊的文化背景。在這個社會中人們從事著同質性的農業勞動,社會的結構和關系簡單,人們居住分散且人口密度低,家庭的地位高且功能多,傳統道德和風俗起著很大的作用,社區相對封閉以及變遷緩慢,等等。農村社會之所以形成這一系列特征,最基本的原因則在于其社會成員主要從事著簡單的、低水平的傳統農業生產活動。農業是人類的第一產業,是最基礎的產業,它對自然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有著巨大的依賴性。在那種傳統的、低水平的生產方式下,土地資源的分散性必然導致人口的分散性,導致農村社會的分散性,加之農村社會分化的程度低,最終導致農村社會被分割為若干相對封閉的小規模社區,低水平地維持緩慢的發展。今天,我們要企圖說清農業問題和農民問題,務必全面系統地把握整個農村社會,否則不可能有效地解決問題,相反還將招致不良的后果。道理雖然簡單,但卻常常被我們忽視———人類社會是個有機整體,社會中的各種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關變化的。
在社會主義管理實踐中也出現過許多失誤,這是不容回避的。長期以來,我們對社會與經濟的相互關系作了過分簡單化的理解,從而在指導思想上不注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確立社會活動協調發展的方針,致使我們的一些社會副業和活動長期不能達到較高的水平。我們在一定時間內拒絕對社會主義實踐作實事求是的研究,排斥社會學的研究與教學,使得有關社會發展的理論長期處于停滯狀態。我們只看到了社會許多活動對國民收入的消費依賴性,而忽視它們對國民收入生產的促進或阻礙作用,更沒有深入了解這些活動是必然存在于整個社會運動中的,并且有其特殊的運動發展規律。因此,與物質生產活動直接有關的社會活動得到了應有的重視,而與物質生產具有間接聯系或者表面上難以看出聯系的活動則受到冷遇。客觀上形成了重經濟輕社會、重生產輕消費的局面。所有這些,都是值得汲取的經驗教訓。②
改革開放給我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經濟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中國二十年改革的實踐也一再證明:有關轉軌問題的分析家們嚴重低估了非經濟約束因素對于改革的影響。中國改革走的是一條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路子,認為這樣可以避開矛盾并容易為社會各界所接受。然而,在改革進入“深水區”以后,大家才發現,所有被小心翼翼繞開的問題,最后都成了今日無法避開的社會矛盾。③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再次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并要求搞好經濟發展政策與社會發展政策的協調。社會發展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沒有一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經濟是不可能實現健康、持續發展的。實際上,我們在實現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發達國家工業化后期所遇到的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等問題,在我國工業化初期就已出現了。我們面臨著發展經濟、擺脫貧困和保護生態環境、創造可持續發展基礎的雙重任務,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今天,我們只能從實際出發,著手解決過去由于單純注重經濟增長而遺留下來的許多問題,在探索中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用系統的方法分析農村社會
農村社會是一個整體,我們必須用系統的方法去觀察農村社會。農村社會學的任務,就是要突破把農村社會先分解為某些部分,再從部分綜合成某種所謂整體的傳統思維方法,而是要立足于農村社會整體,從整體深入到部分,考察部分在整體中的地位、部分之間關聯及其相互作用對整體的效應,考察部分以什么樣的方式構造組成超越于部分及部分之和的整體,以及如何推動著整體的變遷。“社會構成了整體,其成分是互相依存的。因此如果這些成分從作為基礎的整體分離開來,則理解這些成分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掌握一個社會的各方面或各縱深層次,就不可能理解這個社會”。④
就農村社會問題來說,社會學認為,所謂社會問題是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它由社會結構或過程的失調所致,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正常生活或運行,受到了大多數人的關注并需要依靠社會的力量來加以解決。也就是說,之所以認定某種社會現象是社會問題,無論在產生的原因、影響的程度和解決的方法上,都特別強調一個“社會性”。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往往片面地去看待社會問題,單方面尋求解決的途徑,最終卻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貧困地區的農村教育工作,在各級政府、社會力量尤其是“希望工程”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受到了廣泛的同情和重視,也收到了較好的近期效果。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希望工程”的高調宣傳,至少在一定范圍內派生出一個重要的缺憾——讓不少人以為,中國貧困地區農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缺錢”,而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方式是依靠社會力量“慷慨解囊”。但是,解決貧困地區農村教育問題絕不能僅僅依靠這種依賴別人的“高尚”的慷慨或施舍。再者,也是更需要提醒的是,貧困地區農村教育落后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缺錢嗎?凡是認真進行過農村社會調查與研究的人們的回答,我想都是否定的。
農村社會學的對象是農村整體,我們必須完整地把握農村社會及其相關問題。然而就實際情況來看,只有在某種條件下,準確地說是在研究的具體對象比較簡單或不太復雜的條件下,我們才能真正觸及、記錄和把握那個理想的“整體”。如果我們企圖在任何時候都去描繪或把握那個整體,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在實踐中也是沒有意義的。那怎么辦呢?辯證法告訴我們,所謂對整體的研究,并不是將社會的全部性質、或全部方面、聯系的總和加以考察,這種考察顯然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做的,只是從整體上的某種性質或某種功能著眼,看該性質、功能在部分之間發生的聯系、過程,去考察社會在這方面的結構、變遷和演化。也就是說,對各種關系變量的選擇取決于要分析的問題。⑤
還需要指出的是,農村社會并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開放的。對農村社會整體的研究,不能只看到它與其中各部分的關系,同時還要研究農村社會與環境的關系,研究農村社會與整個”社會以及其他非農部分的關系。在今天看來,尤其要注意認真研究農村與城市的關系。農村與城市作為社會的兩大單元共同構成了社會的整體。作為一個歷史的范疇,城鄉關系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有不同的性質、內容和特點,并且還因各民族、國家和地區具體情況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形態。象社會的其他社會關系一樣,城鄉關系在表現形態上也會采取合作、協調、沖突、樹立,以及統治、領導與服從、被領導等形式。它們廣泛地表現于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同時也將隨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二十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帶來了城鄉關系的巨大變遷,同時也產生或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農村社會學在研究農村整體的時候,還必須認真地研究城鄉關系,保進城鄉關系的有機協調,最終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換句話說,如果撇開城市社會和城鄉關系,單純地、封閉式地研究所謂農村“整體”,其實是毫無意義的。別忘了,當你真正開始去研究那個“封閉社會”的時候,它已經不再“封閉”了。需要知道的是,系統的方法含著整體論,但并不停留在整體論。
三、真正的發展是社會整體的協調發展
農村社會學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推動農村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是正向的社會變遷,是社會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更新過程。既然農村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農村社會整體,那么,農村社會學視野中的農村社會發展也必定是農村社會的整體性發展。它包括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體制與管理的完善,科技與教育的進步,人口素質與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與社會關系、社會結構的改善,等等。它是一個多因素的整體變遷過程,那種單方面強調一個或少數幾個因素的所謂發展與現代化,從長遠來看是無法實現的,而且還往往造成整個國家或社會走上畸形的軌道。在此,社會發展的整體性意味著社會發展必然是協調的。協調并不要求各方面平行發展,因為社會各部分的發展總是有先后次序,有輕重緩急的,協調是指這種次序必須是合理的和適度的。
如前所述,無論在認識上還是在實踐上,過去我們長期忽視了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留下了不少的教訓。那么,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什么關系呢?陸學藝先生主編的《社會學》指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第一,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應當確認經濟發展優先的原則,因為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掌握推進社會發展的物質手段,在現實中,還沒有經濟不發展而社會發展的先例;第二,經濟和社會要協調發展,經濟發展不可能長期脫離社會發展單獨推進,社會發展了會促進經濟發展,反之,社會不發展會阻礙經濟發展或使經濟畸形發展;第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人們從事生產和其他經濟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忘記了這一點也就忘記了發展的實質。⑥
獲得以上認識是十分不易的,這不僅是認識上的深化,同時也將帶來實踐上的深化。今天,我們在研究和指導農村工作的時候,務必要從那種單純強調經濟的傳統發展觀念和發展戰略中掙脫出來,充分利用農村社會學研究的特點和優勢,完整地把握農村社會,全面推進農村社會發展。在此,需要特別強調幾個重要觀點。
首先,單純的經濟增長不等于經濟發展,更不等于社會發展。我國和許多國家所走過的“有增長,無發展”的老路已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在經濟增長的同時,還必須注重經濟效益、生態環境、人口生產、生活質量、社會秩序、社會保障、消除貧困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設等各項事務,真正使我們的經濟與社會逐步走上協調、健康和持續發展的良性運行軌道。
其次,現代科技的推廣,是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其意義就在于使人們認識到現代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特殊地位,要發展經濟,要推動社會進步,就必須實事求是地,腳踏實地地,認認真真地學習、掌握、推廣、運用包括社會科學在內的現代科技成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科技的推廣,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對于改造人們的落后觀念和思維方式,改善農村生活方式、社會關系、生存環境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現實或潛在作用。
最后,社會的發展最主要是人的全面發展。無論什么樣的科技或什么樣的管理,如果離開了人的發展和人的現代化,什么農業的現代化、工業的現代化以及社會現代化都無法變成現實。美國著名學者英格爾斯指出,痛切的教訓告誡人們:“那些完善的現代制度以及伴隨而來的指導大綱、管理守則,本身是一些空的軀殼。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人的手中變成廢紙一堆”。⑦可見,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重視作為社會主體的人自身的發展,其核心是人的觀念轉變和人的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外部條件,而人的現代化則是現代化的內在根據。因此,在我國農村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過程中,要求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必須逐步現代化,這是關系我國農村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深層文化因素。⑧
總之,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國,21世紀的中國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我們能否正確解決我國農村建設和改革中的各種重大實際問題來決定。農村是一個整體,農村工作和農村問題的解決,在由單純依靠經驗和行政權力方式向依靠科學實行民主決策轉變。而在實行后一種方式中,農村社會學可以其研究觀點和方法的全面性,為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做出獨特的貢獻。
參考文獻
①宋鎮修,王雅林:《農村社會學》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頁。
②武少俊,劉瑞:《社會發展計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頁。
③何清漣文:《中國經濟時報》,1996年11月29日。
④雷蒙布東:《社會學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10頁。
⑤王銳生等:《社會哲學導論》,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181—182頁。
⑥陸學藝:《社會學(中高級讀本)》,知識出版社,1991年版,第368—369頁。
⑦殷陸君編譯:《人的現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頁。
⑧趙莉紅,羅學剛:《農村社會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93—302頁。
- 上一篇:優秀個人黨性解析材料
- 下一篇:小議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化滯阻與內化潛力
精品范文
1詮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