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及財政支持研究

時間:2022-11-05 11:18:06

導語:三農問題及財政支持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農問題及財政支持研究

一、農業在財政支出中的地位

第一,我國中央財政對“三農”的總支出在近幾年中逐年上漲;農業生產指出、促進農村教育和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支出等支出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補貼支出在前3年呈上揚趨勢,第4年有所放緩,第5年又逐漸上漲;農產品儲備費用和利息等支出始終在同一水平線(580億元)上波動,變化不明顯。第二,財政支出增長率逐年下降,且降幅較大,由此可知: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近年來國家對“三農”的支出投入越來越多,導致基數越來越大,這是導致財政支出增長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三,根據表格數據可猜測,今后,中央財政對“三農”支出的絕對額還會大幅增加。這充分表明了“三農”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總體可見,我國各級財政正在加大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落實惠農惠民政策體系,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農民大幅增收、農業現代化。

二、與美國農業相比

美國對農業的支持力度有目共睹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聯邦政府用于維持農業收入穩定的財政支出每年就超過150億美元,美國農業部平均每年支出達650億美元,占聯邦支出的3%~4%。現在,美國平均每個農場擁有30多萬美元的生產性固定資產,每個農業勞動者占其中的18.1萬美元。與美國、印度這樣的世界農業大國相比,中國的農業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緩慢,基層組織缺乏活力;農民經濟來源單一,拉大了城鄉差距;農業沒有得到良好發展,現代化水平低。而用于農業發展的財政支出在投放環節監督不夠嚴密、體系不夠完善,使中央對“三農”的撥款大打折扣。

三、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

(一)發展轉型與結構優化

盡管國內早已認識到,傳統的耕作模式已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農產品需求量,但轉型一直不夠深入。所以健全工農結合長效機制、全面落實扶持“三農”政策、著力加快農業結構優化顯得尤為重要。而在轉型優化過程中,必須從戰略主導產業、區域優勢產業、地方特色產品等各個層次入手,最終實現農產品產量與質量的飛躍。

(二)發展勞務與拓寬收入

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拓寬農民收入渠道,是切實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村發展現狀的關鍵。要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必須引導農民參與第三產業,進入新行業;加大鼓勵政策力度,增大錢物支持;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不忘根本,最終實現農村勞動力有效利用。

(三)科教興農與政策扶持

將科技與教育放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把農業生產引領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加速城鎮一體化進程。同時,通過政府財政扶持,努力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優化土地、生產工具、生產方式,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實力。總之,解決好“三農”問題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更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提,而財政支持是切實有效的解決途徑之一。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是促進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作者:陳雁南工作單位:浙江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