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問題宏觀經濟政策思考

時間:2022-01-21 03:15:05

導語:“三農”問題宏觀經濟政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農”問題宏觀經濟政策思考

摘要:新時代下,我國經濟全面步入新常態、新階段,“三農”發展也面臨著新問題、新挑戰,而解決“三農問題”,根本在于深化改革,在于宏觀政策的引導和調控。目前我國正在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關鍵在于重視內循環體系的構建,擴大內需,而內需擴大的關鍵在于廣大農民群體,在于釋放農村潛力,為此需要優化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為適應新的內外部約束條件,尋找最優的均衡狀態。本文基于新時代“三農”問題的表現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提出破解新時代“三農”問題的宏觀政策建議。

關鍵詞:三農問題;宏觀經濟政策;精準施策

一、引言

黨的以來,黨中央密切關注“三農”問題,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為此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實踐證明,宏觀經濟政策影響作用是巨大的,對新時代下“三農”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對實施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能產生直接的影響。而在“三農”發展過程中,一些宏觀經濟政策效應并不明顯,沒有進行優化與精準匹配。由此可見,新時代下“三農”發展問題離不開宏觀經濟政策的大力支持,但對于政策的頒布與實施要結合具體實際情況,精準施策,適應新時代“三農”發展的要求。

二、新時代“三農”問題的表現特征

(一)農業:效益低,競爭弱,基礎差。第一,農業生產效益相對較低。伴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生產面臨著農產品價格“封頂”與生產成本“抬升”的雙重擠壓,農業生產成本普遍上升,農產品價格趨于下行,農業生產效益相對較低主要表現在生產資料成本以及勞動力價格成本等價格上漲;第二,農業競爭力低下,由于各要素成本在不斷“攀升”以及二三產業的“擠壓”,而農業效益并不是“居高不下”的狀態,而是“一成不變”的形勢發展,這大大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空間,導致農產品競爭力不強;第三,農業基礎薄弱,仍需“強化”。一是農田水利設施薄弱,很多地區農田水利設施過于陳舊,需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更新。二是農業信息化建設不足,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要求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但是目前農業信息化建設并不能滿足當前現代化農業快速發展的需求,需要進一步強化完善,助力現代化農業發展。(二)農村:建設不優,基礎設施不強。農村與城市有著天然的區別,農村有著“天然風光”的一面,也有著“破敗陳舊”的地方。伴隨著各優質要素流向城市,農村發展建設停滯不前,各項基礎設施不強,在若干地方,很多建設并不科學,導致農村天然美景風貌破壞殆盡,各種濫砍濫伐、違規建設等行為造成了農村優質的生態環境近乎不可逆的破壞,許多有著特色鄉村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村落、民居和古建筑被撤掉,無法復原。當前,國家提出鄉村振興建設,建設美麗鄉村,但由于農村有著龐大的天然劣勢,需要投入的資源較多,因此對于鄉村建設需長遠規劃。(三)農民:人才隊伍不優,層次不齊。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人口大國,而人口比例最大的地區在于廣大農村,農村人口占絕大數部分。一方面,農村人口分化嚴重,有著自給自足、精耕細作的傳統式農民,也有著規模化、經營化的現代職業農民,還有著在鄉從事非農或者兼農式群體,人口龐大,但是層次不齊,各類農村居民并存。另一方面,隨著青年人口流向城市,留守農村的大多數為老齡化人口,現代化技術接受能力不強,新時代思想接受不快等嚴重制約著鄉村振興建設發展。

三、新時代“三農”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打破帝國主義對我國的封鎖,我國實行了城鄉分治、“挖農補工”等優先發展工業的經濟政策和國家戰略,推動了我國工業和城市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的推出的一系列戶籍制度、就業制度等更是將城市和農村隔離開來,形成具有特色社會主義特征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限制農村發展工業,造成工農業失調,城鄉發展失衡。現階段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已經成為限制農業乃至國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阻力。(二)市場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加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迅速,買方市場取代賣方市場成為市場主流,農產品供大于求,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不再只是為了滿足溫飽,更為重要的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向往的物質需求,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產品銷售困難,價格持續增長乏力。與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相對應的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持續上漲,部分地區農民收入出現負增長。生產條件和市場的雙重惡化,致使不少農民尤其是新一代農民逃離農村。(三)政策原因。第一,對三農問題認識不足。當前“三農”政策的核心是圍繞促進農業地區的經濟發展而展開,發展農村特色經濟、提高土地流轉效率、加快城鄉一體化等都是為了加快農業經濟發展,在此基礎上投入一定的財政補貼,加快農村地區環境的改造,從而解決農業和農村的相關問題,但對于“農民”的認識卻有些狹隘。一方面采取補貼等普惠形式間接提高農戶的經濟收入,但忽視了農民受教育和就業等權利的實現,部分農業經濟參與者是農戶,但真正受益者確是企業家。忽視農民群體的整體設計和系統性制度安排是當前政策的不完善之處。第二,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不合理。我國一直采取的一直是城鄉二元財稅體制,財稅負擔高于城市,以農業稅為例,在農業稅廢除之前,農業稅沒有起征點,也沒有免征額,整體設置極其不合理。其次財政支農資金投入不足,且支出結構不合理,資金使用管理比較分散,很難形成合理,且這些資金大都備用在流通環節和大中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民可以直接收益的中小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較小,導致有效的財政支農資金利用不足。第三,政策落實不到位。政策的出臺還需要執行者的有效運作,才能夠讓政策受益人真正得到實惠。基層黨組織及行政部門是三農政策的實際執行者,但由于鄉村治理中存在的碎片化、多頭治理以及治理機制僵化等問題,許多三農政策并沒有執行到位。

四、優化宏觀經濟政策,破解新時代“三農”問題

(一)把握支持重點,優化政策支持結構。長期以來,我國對“三農”的宏觀經濟政策側重于圍繞在糧食生產,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例如財政支農政策下的各項補貼政策,相比之下對“三農”其他地方的政策相對較少,限制了“三農”發展。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的精神,要重點把握“三農”重難點問題,這要求上下級政府部門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要明確支持重點,優化政策支持結構,為此需要做到:(1)優化產業支持政策,強化農業生產基礎建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通過相應的產業政策在保護農耕地的基礎之上,重視農業經濟、農村改造,切實提升農民的權利地位,真正將“三農”擺在平等地位,接受政策的宏觀調控和系統性規劃。打通“三農”領域的關鍵梗阻,強化農業生產基礎建設,改變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向城市,同時推動農村在保持新農村建設與城鄉一體化建設相協調的前提下,深化“三農”改革力度,處理好農民社會權利與社會穩定、農民收入增長與糧食安全、農業生產與環保防治、農民人口流失與農村治理等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振興農村,打造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的潛力點。(2)優化金融支持政策,推動農村各要素市場建設。針對農村各要素市場建設落后的情況,可以通過相應的金融政策進行引導農村各要素市場的健康長效發展。首先針對農村商品市場要通過相應的資金支持引導農民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的同時,加強市場監管,激發農村商品市場的活性。其次通過相應的財政補貼政策構建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條,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實施生產標準化、管理企業化、投入集約化、社員職業化、產品品牌化。最后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強化農村金融市場監管,從而更好地整頓和重建農村信用秩序,有效降低農村金融風險,組建真正為三農服務的多元化金融組織,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良性競爭和循環,讓農民等且是享受到經濟發展的紅利,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二)瞄準支持指向,精準施策。根據國家對“三農”的規劃發展路線,結合新時代“三農”問題的表現特征以及實際情況,對“三農”政策的支持方式、范圍、重點以及操作等進行全方位的設計構思,瞄準重點指向,促進“三農”高質量發展,此外各地不同的財政狀況和實施能力,在依據國家對“三農”的規劃發展路線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區能夠促進“三農”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最后,要根據中央對“三農”的總體性、宏觀性等特征基礎上,各地方宏觀經濟政策支持要體現具體性、特殊性等,避免上下級沖突,盲目施策,提高宏觀經濟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精準性。(三)明確支持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實現“三農”發展規劃目標,各級政府必須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宏觀調控,著力解決新時代”三農“發展存在的重難點問題。為此,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例如,財政支農政策的總體支持力度可以上調,極力緩解因為資金缺乏而導致發展停滯不前的問題。二是在頒布實施各項宏觀政策的同時,要增加政策支持項目的種類以及規模。由于每個地方的具體情況不同,有的地方發展情況與頒布實施的宏觀經濟政策不匹配,為此就無法獲得相應的政策支持,導致該地區在無法獲得政策支持的情況下,發展出現嚴重滯后問題,因此各級政府要參照地方實際情況的情況下,頒布實施宏觀經濟政策,盡量做到兼顧。

綜上所述,新時代“三農”發展問題出現新的變化,要著力解決新時代“三農”發展問題,促進“三農”發展,就必須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結合目前各地區發展情況的基礎上,頒布和實施各項宏觀經濟政策,精準施策,此外需要不斷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推動新時代鄉村振興建設發展,促進“三農”高質量發展,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茍安經.新時代我國的“三農”問題與應對策略[J].農業經濟,2018(09):26-28.

[2]溫思美,黃冠佳,鄭晶,李飛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三農問題關注重點變化及其演進邏輯[J].農業經濟問題,2018(12):4-13.

[3]謝芬.新時代中國“三農”問題演變及破解思路[J].農村經濟,2019(06):15-21.

[4]歐沙,羅曉霞.以完善農情信息采集與處理提升三農政策科學性研究[J].農業經濟,2019(011).

[5]潘大禮,袁結彩.關于“三農”問題重要論述的鮮明理論特色[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9-03(005).

[6]尹瓊,韋向陽,周燕.中央一號文件“三農”政策的變遷———基于間斷—均衡理論的解釋[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130-136.

[7]方蘭,李雙媛,陳龍.關于“三農”問題系列重要論述的全面性特征及其價值指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8(04):12-20.

[8]楊良敏.以“四力”應對變局,促經濟穩步回升[J].中國發展觀察,2020(Z6):1.

[9]李金新.關于政策支持下“三農”經濟發展的問題探究[J].農家參謀,2020(17):36-37.

[10]周應華,李冠佑,劉磊,朱雋.優先保障“三農”政策供給和要素投入[N].人民日報,2020-02-19(007).

[11]張培麗,管建洲,陰樸謙.“三農”問題研究新進展及未來研究方向(2019)[J].經濟研究參考,2020(07):5-16+107.

作者:楊明 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