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專業案例教學策略略談

時間:2022-01-13 11:45:09

導語:社保專業案例教學策略略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保專業案例教學策略略談

一、案例分類與專業技能模塊設計的契合

筆者2011年提出了建立基于技能模塊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構想,并在內蒙古大學進行試驗,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就業渠道拓寬,專業教師科研與教學方向凝練,實現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良性互動。以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功底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政策分析能力為目標,以培養學生實際工作技能為突破,將專業技能劃分為勞動管理和社會保障管理兩大類。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將本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專業技能劃分為四個模塊,即從事社會保險相關工作的能力、從事社會救助福利慈善事業的能力、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相關工作的能力、從事保險等相關金融業務的能力。在設計勞動與社會保障案例教學計劃時,應將案例分類與這四個技能模塊有機結合,通過案例等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特別是實踐工作技能。(一)社會保險模塊對應的案例該技能模塊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在各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從事社會保險相關業務所需的理論知識與能力,教學計劃對應的課程有社會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這些課程都是既有理論又有實際操作的環節。通過案例教學,將案例與理論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和實際動手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提出現實問題,例如養老金轉移問題、工傷保險賠付爭議問題等,引導學生思考,緊接著講授相關理論和政策法規,最后由學生運用理論分析相關案例。教師講解案例是手段,幫助學生消化知識與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目的。(二)社會救助福利模塊對應的案例該模塊旨在培養學生在各級民政部門、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和基層社區從事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慈善事業與社會工作的技能,對應的課程有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非政府組織管理、社區管理、社會工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等課程,這些課程都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隨著我國社會建設的推進,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為該模塊課程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現實教學案例。例如,在講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時,可以選取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甄選、低保線測算等方面的案例,既結合了理論,又反映了社會熱點與難點問題,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三)人力資源管理模塊對應的案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有著共同的學科發展淵源,都是勞動科學的分支學科。根據筆者調查,目前國內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畢業生最主要的就業去向就是從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相關工作。該技能模塊對應的課程主要包括勞動經濟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勞動關系管理、薪酬管理、企業年金與員工福利管理等課程,這些課程都具備進行案例教學的可行性。例如,企業年金是社會保障領域的新生制度,從社會保障角度看,它是養老保障的第二支柱;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看,它是薪酬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型的人力資源管理工具;從金融機構的角度看,它是金融產品,是其未來的盈利增長點。國內外企業年金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企業年金案例和方案設計實例,為開展案例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準備。(四)金融保險模塊對應的案例該模塊旨在培養學生從事商業養老、醫療保險等業務的能力,以及在金融機構從事社會保障基金、企業年金基金投資與管理的能力,對應的課程有保險學、人身保險、財產保險、社會保障基金管理、金融學、證券投資學等課程。這方面的案例更是數不勝數,多如牛毛。在案例選擇時,要去偽存真,選擇有代表性的經典案例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際動手能力。案例教學有其無可替代的優越性,但也應當認識到,案例教學必須以理論教學或基本原理的講授為前提或基礎。在本科階段,案例教學只能作為理論課程教學的輔助手段,而不能替論課程。在專業型碩士教學階段,可以以案例教學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為主,培養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對于學術型碩士,仍應當以理論教學為主,以案例教學為輔。在案例教學的課程安排上,首先,應由教師講授有關理論的知識要點和發展脈絡,把學生引入相關理論的知識框架;其次,在學生閱讀和熟悉案例材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入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中,擔當相應的角色,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和分析框架進行獨立思考,探尋解決問題的答案;最后,教師對學生做出的各種答案進行歸納和綜合評價,從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視角加以點評,使學生感受到采用不同分析視角和方法會得出不同分析結論。切忌把學生引導到唯一正確的答案上,而是要使學生了解各種答案的優缺點,從而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思維方式,養成善于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愛德華·伯克教授認為:“教師最不該做的是,把自己當成權威。”案例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所學理論的理解程度,但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單靠案例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業專業實訓、畢業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的配合。

二、案例教學的教材選擇與案例編寫

案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案例的選取。案例可以來自專門的案例教材,也可以由任課教師自行編寫。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的改革實踐內容豐富,有很多鮮活的案例,授課教師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的案例,可以自行編寫案例,豐富教學內容。采用案例教材與案例編寫相結合的模式,有利于將經典案例與時效性強的最新案例納入教學環節,向學生傳播更多貼近實際的有效信息。(一)案例教材的選擇目前,已經出版了一些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案例教科書,這些教材一般是由有豐富教學經驗的知名教師編寫,選擇了一些典型的案例,能夠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的思維訓練。在勞動經濟與管理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徐偉紅編寫的《勞動經濟學案例》,程延國、鄭功成編寫的《勞動爭議案例》,鄭功成、程延圓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釋義與案例分析》。社會保障方面的案例教材一般是按照社會保障的體系結構進行編寫的,包括社會保險案例、社會救助案例和社會福利案例。社會保險方面的案例教材比較多,一般是分險種編寫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楊立雄、鄭功成編寫的《養老保險案例》,仇雨臨、鄭功成編寫的《醫療保障案例》,孫樹菡、鄭功成編寫的《工傷保險案例》。社會救助與福利方面的案例,有代表性的是韓克慶、鄭功成編寫的《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案例》。這些案例教材的編寫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開展案例教學提供了基礎,但案例教材編寫也存在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案例不夠全面,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知識體系不匹配,例如沒有勞動關系管理案例、薪酬福利案例、企業年金案例、失業保險案例、生育保險案例等。此外,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案例教材也極為匱乏,目前只有一本。一些新型的社會保障制度沒有寫入相關案例教材,例如新農保、城居保、養老保險轉移接續案例很少被關注,而這些問題應該是案例教學的熱點問題。此外,現有的案例編寫也存在一些編寫不規范、臨時拼湊的現象。典型案例是案例教學的“原材料”,然而,目前國內勞動與社會保障案例中現成的相對系統的典型案例并不多見,單個案例的信息量較少,可供討論和爭論的空間較小,無法充分發揮案例教學的作用。單個案例之間相對獨立,缺乏必要的聯系,難以整合成基于系列案例的案例系統。因此,需要有更多的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編寫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案例教材。(二)教學案例的編寫當現成的案例教材無法滿足教學需要時,自行編寫教學案例就成為組織案例教學的關鍵環節,案例編寫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教學案例就其本質而言,是為學生提供一種特定的場景和討論的素材,對案例資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要求并非十分苛刻,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略案例的真實性,用編造的案例進行案例教學無法保證教學效果。案例必須來源于現實生活,基本要素不能改變,編者能改變的僅是名稱、單位、地名等無關緊要的信息。編者要對典型案例材料進行取舍,找到該案例與相關教學單元中學生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的結合點,進行重點描述,刪減其他事實性材料的篇幅,避免將學生的思維引導至與教學內容無關的領域。此外,案例編寫還要突出問題意識,即案例中應當包含需要解決的問題。盡管案例分析可以有唯一答案,也可以有數種答案,但案例材料必須交代清楚問題的起因及其發展變化過程。只要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科學思維,靈活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際操作中,任課教師可根據相關課程教學要求的知識點設計案例,使學生可以有意識地將理論知識、政策法規與案例相對應,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作者:安華單位:內蒙古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