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社會保障的專業思想教育

時間:2022-02-06 03:40:46

導語:探微社會保障的專業思想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微社會保障的專業思想教育

一、社會保障專業思想的具體內涵

專業思想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而專業思想又體現在多個方面,具體來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業意識

專業意識是專業思想的最直接、最基本的體現。所謂專業意識就是指對本專業的正確看法與評價。專業意識可以體現在依次遞進的三個層次當中。第一個層次是了解專業。社會保障專業意識的培養,首先要求其充分了解社會保障專業,了解專業的性質、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職業前景、崗位需求等相關方面的知識。專業意識的第二個層次是熱愛專業,即在大學生充分了解社會保障專業的基礎上,對本專業產生強烈的興趣和學習欲望,愿意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態度積極認真,愿意投入足夠的精力來學習專業,并且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專業意識的第三個層次是職業理想,即大學生在充分了解社會保障專業、熱愛社會保障專業的基礎上,有著從事社會保障職業的理想,畢業后準備從事社會保障的相關工作,并且為之進一步做好相關準備。

(二)民生情懷

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網,在保障國民基本生活、減少勞動者后顧之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社會保障的內容包括多個方面,比如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住有所居、勞有所得、貧有所助等諸多方面。社會保障的重點對象是老年人、殘疾人、兒童、貧困人口等特殊群體,這些群體在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自我生存與發展的能力相對較弱,更加需要國家和社會的幫助。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應特別具有強烈的民生情懷,將專業興趣、專業意識、專業知識與社會保障的實際相結合,積極參加社會保障的實踐與調研,了解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需求。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心懷民生、關注民生,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將來職業的重要目標追求,為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做出貢獻。

(三)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應該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境界,也是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大學生作為高素質人才,理應關注社會、回報社會,為社會發展奉獻力量。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應該更加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是社會保障專業的內在要求。正如北宋哲學家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關注民生和社會保障事業的同時,還需要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具備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在遵紀守法、勤懇工作的同時,關注社會發展,為社會多做貢獻。

二、社會保障專業課程教學中專業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校專業課程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對于社會保障專業而言,更加需要加強專業思想教育。

(一)加強專業思想教育是社會保障專業教師教書育人職責的重要體現

教書育人是全體教師的重要職責與神圣使命,社會保障專業教師也同樣如此。“教書育人”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除了教會學生社會保障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解決學生在學習社會保障專業課程中的疑難困惑,社會保障專業課程教師還需要加強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教書育人”,說明“教書”與“育人”同等重要,甚至“育人”比“教書”更重要。“教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育人”。“教書”一般是指教師傳授知識的全部教學過程;“育人”則是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一個不了解專業、不熱愛專業的學生,是很難學好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的,更難成為一名優秀的專業人才。在現實中,很多專業教師往往只注重“教書”,而忽視了“育人”,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也不符合教育事業的內在規律。因此,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需要加強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社會保障專業作為一個新興的、具有中國特色、事關民生發展的專業,尤其需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專業、熱愛專業。

(二)加強專業思想教育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保障

專業人才的必然要求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需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思想既是學生專業素質的體現,也是學生思想道德的體現,同時,專業思想直接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大學生只有熱愛專業,才會積極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才會不斷加強自身修養,主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作為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尤其需要了解社會保障的內涵,了解社會保障的歷史、現狀與發展前景,了解社會保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社會保障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于人民生活的保障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保障在我國的發展中還處于起步階段,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在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包括社會保障的理論研究人才、經辦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由于社會保障的重要性,要求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了解專業、熱愛專業,了解民生問題,尤其是要了解、關注和同情弱勢群體。學生在熱愛社會保障專業的同時,積極學習社會保障的理論知識,積極參加社會保障專業的實踐活動,增強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堅定奉獻社會保障事業的理想,為將來的職業發展做好充分準備。

三、社會保障專業課程教學中專業思想教育的措施

基于社會保障專業思想內涵的理解和專業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社會保障專業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加強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

(一)完善課堂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主體性

在社會保障專業課堂教學中,需要結合專業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不斷改革和完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可以采用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比如講授法、案例分析法、辯論會等。通過這些教學方式,教師直接或間接地傳授社會保障方面的理論知識、社會保障的政策法規、社會保障操作實務,分析國內外社會保障的現實與發展前景,讓學生全面了解社會保障的內涵與本質,提高學生對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和研討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獻精神,直接增強學生的專業思想。完善課堂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專業思想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強學生的主體性,進而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識與了解程度,引導學生的社會保障職業理想。增強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障專業課程的參與式案例教學模式。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組成小組)通過實地調查或其他方式獲得典型的社會保障案例,并對獲得的案例進行準確描述,通過事先的小組討論形成案例分析報告,在課堂上進行介紹和討論,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教師的指導與評價,增強學生對社會保障的深入認識,提高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分析、解決社會保障問題的能力。參與式案例教學,既增進了學生對社會保障專業的了解和認識,也增進了學生對社會保障專業的情感,增強了學生的民生情懷。

(二)開展社會保障調查實踐,增進學生對社會保障現實的了解

除了課堂上的理論教學外,還應該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踐教學,增強社會保障專業的實踐性,讓學生在了解社會保障專業的基礎上,增進對社會保障現實的了解,增強學生關注社會保障、關注弱勢群體的民生情懷,同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開展社會保障的調查實踐,除每學年的寒假、暑假期間的社會調查和專門的社會保障調查實踐外,還可以在相應的專業課程中增加實踐調查課時,比如專門利用一次課時間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福利院、救助站、社會保障經辦機構、社會保障主管機構進行調查,在了解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需求的同時,把握社會保障的發展現狀,分析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也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安排學生到不同地點進行分組調查,比如,在《社會福利與社會救濟》課程中,可以分為老年人福利、兒童福利、殘疾人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最低生活保障、災害救助等主題,由學生到相應的地點進行調查和訪談;在《社會保險》課程中,可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選取不同的對象進行調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社會保障調查實踐,鞏固學生的社會保障專業知識,進一步增進學生對社會保障專業的情感,進一步了解社會保障現實,增強社會保障的專業意識、民生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三)加強教學形式多樣性,增強學生學習社會保障專業的興趣

形式與實質同等重要,除了理論知識講授、社會保障調查實踐以外,還需要加強社會保障專業課程教學方式的多樣性,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社會保障的興趣。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有助于學生對社會保障理論知識的理解,增進對社會保障專業的認識。除了口頭講授外,還可以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形式展示教學內容或教學案例,增強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在教學PPT設計中,也需要考慮內容和形式的結合,考慮排版、顏色等。還可以通過博客、微博、專題網頁等形式進行課外教學輔導與討論,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充分互動,使學生感受到社會保障的學習不是純粹的理論講授,而是在輕松的氛圍中享受學習。

(四)提高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為人師表,言傳身教

教師的言行對學生具有極大的示范和引導作用。俄國教育家加里寧說過:“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同學。”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大學生專業思想教育,在不斷改革和完善教學方法的同時,需要不斷提高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加強教師修養,在課堂內外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社會保障專業課程教師應該在課堂內外始終表現出對社會保障專業的強烈熱愛和自信心,表現出對社會保障、民生問題、公益事業的關注,并且力所能及地參加社會保障的調研活動,掌握社會保障的發展動態,從而引導大學生對社會保障專業學習的興趣和態度。此外,專業教師應不斷加強專業學習,自覺提升教學水平,加強教師的業務素質的提高,教師應該言行如一。

作者:龍玉其劉巧紅劉新鑫單位: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