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諧與管理創新淺思
時間:2022-05-05 03:28:00
導語:社會和諧與管理創新淺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維護社會和諧的主導力量是政府,政府管理的不斷創新是推進社會持續和諧的方法源泉。謀求社會和諧,必須創新政府管理的扶貧救助和財富調節機制,創新政府管理的服務責任機制、市場化導向機制以及信息雙向流動機制,同時不要忽略創新政府管理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機制。
關鍵詞:社會和諧政府管理創新機制
社會和諧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諸關系在發展過程中社會各機制、各要素之間所表現出來的協調性、有序性、系統性與合乎規律性。社會和諧是民主與法治、公平與效率、自由與秩序、人類與自然相統一,是社會幸福和平、慈善包容、自由平等、公正有序、靈活高效、繁榮富足、安居樂業并與大自然共生共榮。美好和諧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社會和諧既是政府管理的理想和方略,也是政府管理的能動過程。
一、政府管理是社會和諧的主導力量
(一)社會和諧是政府管理的重要任務和目標
政府是以解決種種公共問題而履行管理職責,公共管理就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保持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是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和有力保證,社會和諧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也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持。隨著經濟發展,公眾更加關注社會與經濟的共同發展,如果社會事業滯后,經濟也難以實現持續發展。社會和諧要求統籌兼顧,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與社會政治文化協調發展。與此同時,人類與大自然兼容共存、共同發展。這些都是政府管理的重要任務和目標。
(二)政府管理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同時,發揮著維護政治穩定的主導作用
和諧社會是穩定、繁榮的社會,只有在穩定中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社會才能真正和諧。談到建設和諧社會,許多人認為重點在于發展經濟,經濟發展的關鍵把握住了,社會和諧就能真正構筑起來。但是不要忘記“穩定壓倒一切”,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穩定的主導力量還是政府管理。“社會和諧”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套用來從社會結構、管理體制方面解決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所引發的那些經濟、社會問題的措施和方法。一味追求經濟發展、財富增長,就會出現“富者更富、窮者更窮”的馬太效應。在經濟發展初期,財富總量較小,貧富差距不突出。隨著經濟發展,社會財富總量大大增加時,經濟與財富差距就可能變得十分懸殊,導致團體與個人利益不均衡,引發社會矛盾和沖突。政府管理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要彌補單純市場經濟機制所包含的這樣一種缺陷,確保社會和諧。政府管理是社會能夠和諧、健康、持續發展的主導力量。
(三)中國國情決定了政府管理在協調社會利益關系中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
中國有著特殊的國情,二元社會結構威脅著社會和諧。國家的教育資源、公共衛生資源、郵電通訊資源等等公共資源在城鄉的分布是極不公平的,已成為世界上城鄉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城鄉經濟發展懸殊,農民工涌入城市,然而由于戶籍制度仍然制約著廣大農民,使其在城市中沒有與市民同等的機會,他們的就業、求學等方面受到身份和經濟狀況的限制。這種二元結構正在影響著社會和諧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利益關系。在利益關系不能理順的情況下,社會的矛盾和沖突就會頻繁地發生。因此,建立和諧社會,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地協調社會利益關系的過程。C}70社會利益關系包括個人間關系、團體間關系、階層間關系、個人與團體關系、局部與整體關系、短期和長遠利益關系等,要協調好這樣復雜的利益關系必須依靠政府管理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
(四)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有賴于政府管理的全面調節功能
社會和諧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同時還包含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從當代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這兩方面的和諧是同樣重要的,存在的問題也是同樣突出的。中國因人口因素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壓力,如人口與耕地的矛盾突出,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大,這也加重了對資源的壓力和沖擊,同時因人為因素而產生對環境的污染也日益嚴重。過去,對自然生態規律缺乏重視,經濟決策有失誤,加上環境立法不健全,部門分割、管理混亂,尤其是在生態環境的管理方面。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必須正確地認識自然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員,應該承認自然的價值和權利,尊重自然。只有在尊重的基礎上確立的關系才能和諧共榮。在思想認識的落實中,除了提高環境保護的技術應用能力和水平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充分發揮政府管理的作用,從而構筑起一個人與自然多元兼容、活動有序、相互共存、相得益彰的和諧社會。
二、政府管理創新是推進社會和諧的方法源泉
政府管理的不斷創新是不斷推進社會和諧的方法源泉。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問題,包括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很多問題必須用新的方法來解決。因此,構筑和諧社會離不開政府管理創新。不和諧社會通常是由于政府管理功能未充分發揮好,支撐社會的架構不合理,社會運轉的模式、方法不協調。因此,必須用創新的機制、創新的方法,使之發揮起來、合理起來、協調起來。管理、機制和方法創新在構建和諧社會之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社會和諧需要許多具體的制度、機制、方式、方法來保障,比如關于義務教育的,關于公共醫療的,關于社會保障的,關于扶貧救助的,關于社會信用的,等等。其中,民主與法治是和諧之本,政府管理創新是關鍵。
在社會和諧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各地都在努力探索建立起與社會和諧相適應的高效、廉潔的新型政府,政府的改革和創新正成為各國應對社會和諧挑戰和爭取競爭優勢的關鍵環節。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流動化、結構多元化、利益集團化、財富階層化引發社會不和諧與矛盾頻發,對社會和諧構成了嚴重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實現穩定和社會協調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政府管理能夠為社會和諧提供保障和動力。但要使這個系統有效地運作起來,必須建立和健全它的運行方法。
其一,協調方法。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是無差別社會,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沖突。但是,通過政府管理創新,能夠為社會不斷地提供解決矛盾和化解沖突的方法,包括合理的利益協調、安全的社會保障、有效的矛盾琉導、順暢的社會流動。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協調的方法。通過這樣的方法理順社會系統之中的各種頭緒,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為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運行奠定基礎。
其二,琉通方法。疏通方法就是通過政府管理活動的作用使社會系統中的不同團體、階層的利益歸屬一定的程序和渠道進行琉通,通過一定的方式引導社會系統中各團體、階層的愿望、利益和要求表達,既可以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據,也使得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發揮。
其三,監控方法。和諧社會必須是一個有序運行的社會,必須通過一定的監控方式將社會成員的行為納入一定的軌道之中,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團體利益與社會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整個社會呈現出既充滿活力又協調有序的狀態。
其四,消減方法。社會變遷必然會出現許多能夠引起社會矛盾沖突和秩序混亂的因素,對這些因素如果不及時、有效地進行化解,就會積聚起來、爆發出來,而使社會秩序混亂甚至失控。為了維護社會和諧,就必須要有政府管理創新活動來將這些不利的因素化解并加以吸收的方法,減少或避免其對社會穩定的破壞,保持社會的有序狀態。
其五,更替方法。新舊交替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和規律,正是在這樣的交替中社會才能實現進步。新的因素出現之后,并不意味著舊的因素會自動地消亡,往往會出現新舊并存的情況。此時社會若不能很快地實現新舊交替,而長期處于新舊事物并存的狀況,那么,新舊之間的矛盾就會得不到解決。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必然會因這些矛盾的積聚和爆發而出現不協調、不穩定的變化。因此,一個社會必須要建立和健全更新方法,加快新舊交替的進程,使舊的、落后的事物及時淘汰,為新生事物的成長提供條件、開辟道路。
社會和諧需要政府通過能動管理和不斷創新來維護,而這些方法能夠根據社會系統存在和發展的規律有效地發揮作用。需要指出,和諧社會是價值目標與現實的社會歷史過程的統一,它不是靜態的完美,而是動態的協調,這些方法不可能自發地形成,也不會自動地發揮作用,它需要政府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如果政府無所作為或作為不能達到社會系統在發展中運行的要求,那么和諧社會就不可能真正構筑起來。
社會和諧與政府管理創新是息息相關的。政府管理創新要使全社會都從精神狀態、思維方式、發展策略、物質水平、文化成就等各方面跟上新的前進步伐,反映時代的發展方向。社會和諧是動態的社會過程和諧與靜態的社會結構統一的和諧。當前國家社會所遇到的許多不和諧問題,大都是前進中的、發展中的不和諧問題。通過政府管理創新,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如果不堅持政府管理創新,只能坐失發展良機甚至還會激化社會不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說,不斷推進社會和諧的過程,也就是不斷推進政府管理創新的過程。
三、創新政府管理,謀求社會和諧
(一)創新政府管理的財富調節及扶貧救助機制以謀求社會和諧
和諧社會是一種善于解決利益矛盾、化解利益沖突、實現利益均衡、協調各種關系的社會。不公平、不均衡的財富和利益分配會導致社會經濟關系的不和諧,社會和諧要求創新政府管理的財富調節機制和扶貧救助機制。伴隨經濟高速增長,當代中國貧富懸殊日趨嚴重,收入分配不公問題突出,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仍在拉大,各種矛盾和難題交織。創新政府管理的財富調節及扶貧救助機制可以為社會成員提供機會公平,有助于資源配置優化、社會長期穩定。財富調節機制和扶貧救助機制的建立、運行、調整、完善,無不與政府管理緊密結合在一起。創新政府管理的財富調節和扶貧救助機制,要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先富與共富的關系,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妥善處理不同社會階層、群體和地區之間的利益矛盾,綜合運用優惠政策、扶貧開發等手段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增長、社會繁榮的成果。利益格局的失衡源于社會權利的失衡,并由此將社會群體分化為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政府有義務救助弱勢群體。Cz7政府的救助方式可以分為直接救助和間接救助,直接救助方式包括現金發放、實物給付、慈善捐助、收留供養等形式,間接救助方式包括醫療教育、勞動就業、財政信貸、稅收調節、法律援助等形式。
(二)創新政府管理的服務責任機制以謀求社會和諧
和諧社會的政府管理就是對社會公眾負責,對社會不和諧問題負責。現代政府不再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官僚機構,而是為“顧客”服務的政府,權力本位應變為顧客導向,致力于滿足公民的需要。當前中國的行政體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處在傳統的官僚制行政階段,政府管理追求效率和效益勝過追求公共服務質量、社會公平和社會責任,在發揮統治的工具性作用時,忽視了服務性功能。政府權力與責任嚴重脫節和失衡,重權力配置而輕責任歸屬,重權力行使而輕責任追究,重監督形式而輕監督實效。因此,在社會和諧浪潮的沖擊下,如此政府管理必將面臨嚴峻挑戰。[3]政府為追求公共利益需要精心設計和創新一種政府管理的服務責任機制,使得社會責任能夠在政府中具體到公眾的人—公務員。創新政府管理的服務責任機制具體包括:創新管理制度,制定和落實法定質詢、罷免、引咎辭職、責令辭職等追究責任的具體程序;行使權力同承擔貴任相匹配;行政執法與政府外部評議掛鉤;執法監督成為獨立性、公開性和民主參與的監督。這樣,政府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好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的職責,做到有權有責、接受監督、違法必究、侵權賠償。
(三)創新政府管理的市場化導向機制以謀求社會和諧
從政府一市場一社會的關系來看,和諧社會的政府管理范圍應該取決于市場和社會的需要,使用“公共政策”這只“看得見的手”從社會公平角度對全社會價值作權威性的分配。傳統體制下的中國政府權力極度膨脹,無所不管,無所不包。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生產、交換、分配等經濟生活乃至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行使了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等幾乎所有的職能。政府管理市場化導向機制的創新包括:其一、政府在處理和市場的關系時要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其二,政府可以把特定的公共管理活動通過簽訂合同的方式轉包出去。政府不只是“守夜人”,還要去做服務人和合同人。這就要求政府以市場為核心,為市場提供服務,而不是傳統行政中敷衍、推誘、傲慢的監管人角色。創新政府管理的市場化導向機制,就是克服政府管理越位、錯位、缺位現象,真正實現從無限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轉變。
(四)創新政府管理的信息雙向流動機制以謀求社會和諧
與經濟起飛同時,中國民主政治日漸進展,老百姓參政愿望趨強,維權意識高漲。在此情況下,社會和諧要求政府具有靈活的體制和保持對公民要求與環境變化較強的適應性,尤其是,加大政務公開力度,開辟和疏通各種渠道,反映與傾聽民意。社會和諧與完善信息溝通機制是分不開的,公布政府管理有關情報、資料,讓公民了解、獲取這些信息,有助于各個利益群體的行政相對方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平衡各方利益,,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政府應該創新和完善決策項目的預告制度和重大事項的社會公示制度以及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的政策聽證制度、信息查詢和咨詢等制度。除涉及國家機密之外,其他所有方面的公共政策和法規都應公開。新世紀信息化時代,信息瞬息萬變,要求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和透明度,增強政府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反應能力和處理能力,提高政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適應社會和諧形式的發展需求。在物質技術層面的信息雙向流動機制中,為使政府服務更方便、更快捷、更透明,必須認真搞好電子政務建設,公眾可以輕松訪問政府及其機構的網站,政府與公眾進行流暢、便捷的雙向信息流動。
(五)創新政府管理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機制以謀求社會和諧
天人和諧是未來社會價值體系的核心概念,它將促使人類重新審視自我。人類必須充分認識自然對人的多方面的必需的寶貴價值功能,糾正一向偏執的狹隘的勘天、制天、勝天的人類中心主義心態,樹立起人與自然系統共生共榮的觀念以及領會自然、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美化自然的行為態度,致力于人與自然伙伴關系的重建。[’]社會和諧要求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要求政府相應地采用與生態和經濟相協調的發展管理模式。粗放的經濟發展已使生態和資源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尖銳突出。為此,政府管理要注重經濟發展的生態化,把經濟增長從資源消耗型的粗放經營向資源節約型的集約經營轉變,走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的新型發展道路,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
- 上一篇:創新英語語法教學樣式
- 下一篇:深究人性在中國文學中流變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