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生存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5 08:28:00
導語:網絡媒體生存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首家網絡原生報(即沒有傳統媒體作為“母體”,采編經營全部獨立的網絡媒體)《明日報》正式宣布停刊。《明日報》的停刊成為臺灣各類媒體報道評論的重點,也引起人們對網絡媒體的生存與發展的思考。《明日報》的停刊是否預視網絡媒體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像《明日報》這樣的原生網絡媒體在今天的網絡世界中是否能夠生存?網絡媒體走向何方?
一《明日報》的特點
2000年2月15日9時,被稱為臺灣“第一份網絡原生報”的《明日報》(TomorrowTimes)正式上網,它是由PChome集團和驚爆呂透蓮是陳水扁緋聞傳播源頭的《新新聞》雜志共同創辦的。運營初期投入1.4億臺幣,并計劃將陸續增資2至3億。該報一面世便受到歡迎,影響很大。作為網絡原生報它與其它依賴于傳統媒體的網絡媒體有很大不同。
1、運作的獨立性
當今網絡媒體,無論是臺灣的還是大陸的抑或是美國的,它的運作,包括新聞資源,人力資源都依靠某一個或多個傳統媒體,如臺灣的聯合日報社推出的聯合新聞網,中國時報社推出的全球資訊網。大陸有依托于新華社的新華網,依托于人民日報社的人民網,依托于上海90多家媒體的東方網和依托于北京市9家媒體的“千龍網”。就連網絡最為發達的美國,其網絡媒體也是靠在傳統媒體上的,如就依托NBC和《華盛頓郵報》。但臺灣的《明日報》則不同。雖然它是由PChome集團和《新新聞》共同創辦,但并沒有從那里得到新聞資源和人力資源。《明日報》運作獨立性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新聞資源的獨立。《明日報》不是文摘類網絡報,不照抄其它媒體的新聞,也沒有傳統媒體為其提供新聞,而是通過自己的采編隊伍采編新聞,新聞報道具有獨家性。二是媒體經營的獨立性。許多依托于傳統媒體的網絡媒體經營不獨立,財務與傳統媒體不分,經營收入入不敷出時有傳統媒體給它補給,生存壓力小。而《明日報》獨立經營、自負盈虧,PChome和《新新聞》給了其1.5億便由其自行經營運作。也正因為這,經營虧損,又沒有資本追加,而不得不停刊。
2、有與傳統媒體相匹敵的人才資源。
《明日報》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董事長詹宏志,媒體經驗豐富,是臺灣新聞界的知名人士。總編輯陳裕鑫有著在傳統新聞媒體工作20年的資歷,熟悉新聞業務。發引人王健壯,在中國時報工作多年,在經營上有自己的理念。而其他的編輯記者原先也大都在各大新聞媒體,如中國時報報系等干過多年。在媒體業務上不輸于傳統媒體,他們把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全面性以及言論的指導性、公正性等基本原則引入《明日報》,通過強有力的采編報道來樹立其權威性和公信力。
《明日報》不僅人才質量高,而且數量上保證了媒體的正常,快速運轉,報社人員總計300人,其中記者200人,編輯40人,工程師15人。《明日報》240人的采編隊伍也許是其他網絡媒體所沒有的。大部分的網絡媒體只有編輯沒有記者,雖然新浪網的新聞網站有自己的記者,但人數不多,新聞報道多是復制粘貼傳統媒體的新聞。
《明日報》停刊后,以《壹周刊》而聞名的香港傳媒集團主席黎英直接從《明日報》引入了150名采編人員,從中也可看出這支從《明日報》出來的采編隊伍的實力。
[page_break]
二《明日報》停刊的原因
《明日報》擁有300人的采編隊伍,擁有1.2億臺幣的資金,運作了一年零五天之后卻被迫停刊,其中緣由是多方面的。董事長詹宏志把其歸因為“投入時機尚未成熟,以及啟用規模較大。”很多業界人士認為《明日報》沒有一個好的獲利模式是其失敗的關鍵,該媒體的發行人王健壯也同意這種觀點。那么到底那些因素使得《明日報》沒有明日了呢?
1、網絡廣告市場遠未成熟。
網絡是泡沫。最近納斯達克的網絡股大幅下跌更加深了人們的這種看法。新浪網每股已跌至不到1美元。網絡世界的普遍不景氣和它的新生兒身份使得許多人對網絡媒體的發展持觀態度,雖然網民在大速度增加,但相比于傳統媒體的收視(聽)率和閱讀率,其點擊率還是不高,再加上網絡廣告手段的局限性(主要形式有旗幟、點擊、漂移等),把廣告投放到網絡媒體的廣告主不多。就臺灣而言,網絡廣告收入僅占廣告總額的1%左右,1999年其網絡廣告金額為3.5億元新臺幣,2000年為8.7億元。網絡廣告不多,但卻有許多網站分食,造成大家都吃不飽的狀況。這些網絡廣告的分布更是差異巨大。70%的網絡廣告主將網絡廣告放在大型入口網站上,其次是社群網站,主題式網站等而新聞網站所分到的比率不到1%。眾多的新聞網站再來瓜分網絡廣告總額不到1%的廣告收入,可見其生存的窘境。
就《明日報》而言,每月收入在300-400萬之間,90%依靠網絡廣告,這對一個有著300人的大型媒體來說,這收入肯定是捉襟見肘。
2、經營成本過大
依托傳統媒體的新聞網站因其新聞資源來自傳統媒體,不需要在記者聘請,采訪報道上投入巨資,通常只需十幾個或幾十個編輯和技術師,所以經營成本并不高。像內地的新華網,因其母體是新華通訊社,所以其新聞資源異常豐富且不需要有自己的記者。新華網在新聞信息的原創量上,在圖片的上網量上,在國內外重大事件、突發事件的首播率上都是國內第一,國為它有新華社分布在國內外的幾千名記者和全國40多家行業報紙記者為其提供新聞,大大降低了經營成本。
《明日報》不同。它不僅要發給300人的工資、獎金,它還得花費大筆資金保證記者的順利采訪。據稱,《明日報》每月支出大致是2000多萬(又說是4000-5000萬),經營成本之高令人瞠目結舌。而每月300-400萬的收入使得其每月出現近兩千萬(又說四千萬)的虧損。董事長詹宏志花費4個多月的時間也未能找到足夠的資金來源。創建時的1.5億臺幣也就不足為繼。
3、資金來源單一,難贏利
《明日報》每月收入是300-400萬元,其中網絡廣告占了90%。如果網絡廣告市場非常看好,網絡廣告總額收入很大的話,其廣告收入高到能維持運轉,資金來源的單一倒不是致命傷,但目前的網絡廣告并不景氣,所以它過分地依賴廣告的經營方式把它帶上了絕路,猶如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面一樣。《聯合晚報》的報道認為,明日報的營收來自網絡廣告,而現今臺灣的網絡廣告費用偏低,在廣告主還未將網絡廣告成本納入預算之中的情況下,要光以網絡廣告維持生存并不容易。
作為一家獨立經營的報紙,資金來源單一是一種潛在威脅,而長時間不能贏利則是直接威脅。《明日報》從開創之初到關閉的一年多間一直處于虧損狀態,雖然在臺灣一份印刷報紙,通常每年虧5000萬,而且要連續虧損5年之后才能贏利,但《明日報》的1.5億元的資金顯然無法支撐它繼續虧損下去。
三網絡媒體的明天
作為原生網絡媒體的《明日報》,在新聞業務、影響力、公信力方面做得較為成功的情況下,卻因經營乏術、成本過高、虧損過大而停刊。這使得人們對網絡媒體的生存和發展產生憂慮。但《明日報》的失敗只能說明在當今的情況下,一份原生網絡媒體是難以生存的。同時它的失敗也給我們以啟示:(1)原生網絡媒體生存發展的條件沒有成熟,特別是它所依賴的網絡廣告市場還未繁榮起來;(2)網絡媒體,尤其是原生性網絡媒體必須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使經營收入多元化,減少過分依賴網絡廣告的風險,融資渠道要寬,多吸收招募社會資金;(3)原生性網絡媒體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依然很大。
從未來網絡廣告市場的發展來看,網絡媒體運作將有一個漸趨成熟的廣告市場作為支撐,發展會更快些。去年,我國網絡廣告總額為2億元,預計今年將達到7.5億元,2002年和2003年可達到18億元和45億元。美國的網絡廣告預計可達270億美元,占廣告總額的10%。臺灣今年的網絡廣告收入預計達17.8億元臺幣。網絡廣告市場前景較為樂觀,特別是傳統企業開始把廣告投入到網絡媒體中來,雖然從網絡廣告在廣告總額所占的比重來看還比較低,網絡媒體廣告收入并不高,但隨著網民的增加、上網的更為便利,網絡在生活中的影響加大,網絡廣告收入將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網絡媒體的廣告收入也將不斷增加,網絡媒體的生存和發展不會因《明日報》的停刊而受挫。
盡管未來網絡媒體的廣告收入增加較大,但探求多種經營方式的步伐不能停。從傳統媒體的發展軌跡或多或少可以預測網絡媒體的發展態勢,它的未來與今天傳統媒體一樣,競爭異常激烈。網絡媒體也要學會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把新聞信息的傳遞做好,做得有特色,另一方面,要爭取更多的廣告份額和實行多種經營方式,唯有如此,網絡媒體在未來有才會健全地發展。所以,用“樹欲靜而風不止”來形容網絡媒體的生存和發展再形象不過。網絡媒體希望有一個好的靜的環境,但實際上它們所處的環境風云變化,它們必須適應駕駑這些環境才會有一個更好的明天。
- 上一篇:民事調解原則管理論文
- 下一篇:民事侵權行為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