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隱性采訪節目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5 02:17:00

導語:經濟隱性采訪節目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隱性采訪節目管理論文

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新聞新的表現手法也日趨豐富。記者運用隱性采訪方式可以采集到公開采訪所采訪不到的新聞事實。因此,近年來,通過隱性采訪所獲取的新聞逐漸增多,并且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隱性采訪又叫暗訪,是相對顯性采訪而言。

《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對隱性采訪的定義是:“不公開記者身份,或公開記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實采訪意圖的采訪”。這種方式運用得當,可以達到顯性采訪達不到的目的,獲得第一手材料和較有價值的新聞。可以說,隱性采訪是顯性采訪的重要補充形式。

1998年11月在濟南臺《經濟大觀》欄目播出的《走近以舊換新》一片中,記者運用顯性采訪和隱生采訪相結合的方式,對以舊換新這一經濟大潮中的商品促銷手段進行了報道與剖析,使觀眾對這一新興的促銷方式有了一個根本的了解,并對一些不法商家的欺詐行為進行了鞭撻。其中,關于“以舊換新”消費者到底能得到多少實惠,記者就是采取了隱性采訪的形式,先后去了三家商場,結果發現,標價簽上僅僅注明零售價、以舊換新價,當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問及“如果沒有舊家電是否也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優惠時,營業員的回答是肯的,沒有舊家電優惠150元,有舊家電的,舊家電折舊價為200元”。由此可見,消費者的舊家電折舊價格僅為50元,這與舊貨市場同等商品的價格相去甚遠。當記者再問到為何優惠價格不在標價簽上清楚地注明時,營業員的回答讓人感到此類活動的不規范性:“你如果問的話,我會告訴你的”。

記者:“我如果不問呢”?

營業員:我也會給你說的,我們這兒的東西都是貨真價實的。

采訪到這里,以舊換新中舊家電到底價估幾何,消費者能得到多大的實惠,部分商家、廠家到底在玩什么花樣,相信觀眾一定會明白的。試想,如果節目中只有通過顯性采訪,由營業平鋪直敘地講述以舊換新如何換,而沒有隱性采訪所獲得的直接事實,報道就會流于一般的化。鏡頭里營業員信誓旦旦的保證,以舊換新的種種好處,盡力推銷商品等一些鮮活的東西就不會出現,以舊換新到底換什么,就沒有這么大的沖擊力。

2.隱性采訪可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使觀眾產生一種認同感。我們通常的采訪方式是找當事人了解情況,然后由當事人加以陳述,一直倡導的視覺新聞、現場新聞,也基本是置身于一個比較固定的場景。而隱性采訪,記者以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身份去體驗,參與一個較為完整的事件過程,易于把握,揭示出事物發展的來龍去脈,展現其豐富性,避免了單把干巴巴的結果塞給觀眾。而記者隱去其記者身份,不僅能獲得第一手的材料,更能使觀眾有一種認同感,從而拉近電視與受眾的距離,使我們的節目更加生活化、故事化。

97年《經濟大觀》曾做一期體驗版,主題為:體驗夜間消費,內容涉及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記者分為幾路以消費者的身份分別來到火車站、汽車站、24小時夜間售藥藥店、24小時營業的各大商場、酒店等,看一看是否與自己承諾的相同,夜間搭的同一起始點、終點站價格是否與白天不同,線路是否一致,各條服務、家電維修等專線是否有人值班。通過一番明察暗訪,記者獲得了大量較有價值的新聞,節目播出后,好評如潮,收視率一越成為全臺的自辦節目第一名。

3.隱性采訪是進行電視批評報道的重要手段

批評報道的目的是為了對違法行為和不良現象實施輿論監督。如果記者采用顯性采訪方式,亮明身份,說明采訪意圖,一般很難了解到事實真相。許多成功的批評報道都是用了隱性采訪。

今年入夏以來,北京某派出所不斷接到居民報案:空調外機被竊。7月29日一夜之間安定門一小區內竟有六戶空調外機不翼而飛。是誰偷了空調外機?為何偷?偷了銷往何處?這里的是是非非,依靠顯性采訪肯定無法弄清。于是,北京臺記者裝扮成買空調者,到舊貨市場找線索,不僅弄清了是誰在偷銷空調,而且還拍攝到了一些不法交易的珍貴鏡頭,并從中發現是某些舊貨市場貨源的無序管理讓不法之徒的臟物有了可乘之機。從而給如何搞好市場管理敲響了警鐘。

4.隱性采訪有利于記者轉變采訪作風

市場經濟大潮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社會的浮躁心理。記者的采訪作用也逐步變得不那么深入了,跑衙門、翻舊報紙、找選題之風日長,這無異于自廢武功。

而隱性采訪的日漸增多,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許多記者已改變采訪作風,使其采訪不斷深入。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以來,我國新聞媒體間競爭日趨激烈的一種必然。眾所周知,隱性采訪是在報道依靠顯性采訪無法獲得新聞價值的情況下而采取的一種方式,靠坐小車、進賓館、看材料、聽匯報或搞有償新聞完成隱性采訪,是幾乎不可能的。因此,隱性采訪要求記者必須有深入扎實的采訪作用和獻身新聞事業的敬業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第一手的材料,才能抓到新鮮的魚。

1997年,經濟部《經濟焦點》欄目在3.15期間推出特別報道《聚焦3.15》分別從吃、穿、住、醫療糾紛、旅游、農資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明察暗訪,并對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投訴給予爆光,三位編導因此遭到惡意電話、威脅傳呼等“警告”,這說明報道正中某些人的痛處,新聞真正發揮出了輿論監督作用,如果沒有深入扎實的采訪作風,沒有事實求是,追求新聞客觀真實的報道,沒有把新聞事業當作黨和群眾的喉舌這一使命感,記者是不可能冒著危險去做這樣的隱性采訪的。

[page_break]

對隱性采訪所獲取的資料應當注意感性真實與理性真實的統一。尤其要避免走入“眼見為實”的誤區,還必須有分析,記者通過隱性采訪而獲得不易獲得的材料,由于難以與大量其它材料相對照,因而容易陷入純客觀主義或以偏概全的境地。對此,列寧有過深刻的提示:“如果不是從全部總和,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而是片斷的和隨便挑出來的,那么事實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甚至連兒戲也不如。”

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美國推銷員到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推銷鞋子。到達后,兩人都給各自的老板發回一封電報。一個講:“太糟了!這里人都不穿鞋,我明天就返回。”而另一個則說:“太好了!這里人都沒有鞋穿,我要做一筆大買賣。”視角不同,引出了迥異的判斷和行為。因此,當我們通過隱性采訪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后,要進一步用發展的觀點和聯手的觀點,對所見所聞進行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的理性分析。還是同志講的那句話:要“學習、學習、再學習,深入、深入、再深入。”“深入”必“身入”,但“身入”還不等于“深入”,貌似“深入”的“身入”,產生的報道終要難脫主觀片面,尤易誤導輿論。從一定意義上講,錯誤的觀點比沒有觀點更有害,新聞工作者尤其如此

電視報道實踐證明,隱性采訪是電視界尤其是電視批評節目難以缺少的一種采訪手段。但是嚴格說來,我國目前使用隱性采訪方式,主要源于操作經驗和習慣做法,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法律規范。對于隱性采訪合法性,合理性的唯一解釋是為了公共利益,隱性采訪常常甚至有時是不可避免地要窺視當事人的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探視人家不愿公開,精心遮掩的人生與內心世界的另一面。

浙江有一家電視臺為了調查杭州、寧波、上海三城市的市民文明程度,記者們采用隱性采訪的方式將準備好的一些信件故意扔在這三座城市的車站、繁華街道等地,看看是否有人會把它拾起來,是否會拆開偷看,是否會主動把它塞進信箱?。當有人撿起信后,盯梢的記者便緊緊跟隨,一旦有人私拆信件,記者便亮出身份,對其作采訪,并告訴拆信人:私拆他人信件是違法。結果這一調查方式,引起了一場風波。

新聞的真實性,一般包括本質真實和現象真實兩個方面。本質具指新聞應具有的社會普遍性,現象真實是拍新聞的諸要求及細節等要符合事實。只有具備本質真實的和現象真實的新聞才符合真實原則,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是不真實的。

浙江某臺的作法,實際是超越了法律和道德許可的范圍,容易傷害調查對象,誘導他們違法。這里所說的傷害,除了直接對他人造成精神、財產、肉體的損傷之外,還包括故意創造客觀條件,誘導調查對象做出不道德或違法的事來。雖然私拆別人信件這種事情的確存在,也就是說明這篇論文具備本質真實,但在記者的誘導下,故意創造客觀條件下,去私拆別人信件,就違反了現象真實,而且,一旦引起新聞糾紛,被調查者可以抓住記者諸多把柄,會有設圈套、挖陷井、引誘上鉤嫌疑的記者,處于不利境地。

因此,在偷拍偷錄時一定不能超越一定的法律道德界線。1997年通過鑒定的國家設科研究課題《輿論監督和新聞糾紛》中對輿論監督的對象有這樣的界定,“輿論監督的客體(對象),從理論上說應當是除了法律保護的社會關系、對象和現象。”這段話可以理解為,受法律保護的人及其行為是不能用偷拍偷錄的方式進行監督的,對不受法律保護的人及其行為,可以運用偷拍偷錄等方式實施輿論監督。在我國,新聞機構是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對于某些雖然沒有觸犯法律,但已違反了黨和政府的政策、規定,損害了人民利益的人和事,新聞工作者有對其偷拍偷錄進行輿論監督的權利,這些喉舌功能賦予新聞工作者的職責和權利。

對于一些法律、法規、政策、規定都沒有涉及,卻影響他人正常生活的行為,人們通常按照慣例,對其進行“道德審判”。記者在新聞采訪中將違反社會道德的人和事進行偷拍偷錄并公開報道,同樣是運用輿論監督進行一種“道德審判”。

當然,大量使用隱性采訪也會令公眾產生不安全感而損害記者形象,因為記者畢竟同密探、秘密警察不同,因此,有關部門對隱性采訪訂立一定的法律規范或行政規范,無論對保護記者還是限制記者的職業使命,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