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播下巧實力透析論文
時間:2022-12-26 11:19:00
導語:文化傳播下巧實力透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巧實力”是靈巧運用“硬實力”和“軟實力”的能力,是一種綜合性戰略,它的核心是重構價值認同。對于中國來說,站在人類文明的角度重新審視本土文化,有效傳播本土文化,才能夠真正有效地提升軟實力。
論文關鍵詞:軟實力;巧實力;價值認同
2009年,美國奧巴馬政府提出了“巧實力”(SmartPower)的執政理念,以此來重塑大國形象,捍衛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獲得了美國學界、政界和商界的一致認可。“巧實力”一詞最早出現在蘇珊尼·諾瑟美國外交雜志上發表的一篇同題論文¨。2006年1月,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外交政策》雜志上進一步重申了“巧實力”的重要性,此外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專門成立了常設機構“巧實力委員會”,將之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
“巧實力”的提法其實源于約瑟夫·奈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軟實力”(SoftPower)概念。約瑟夫·奈將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種形態,硬實力(HardPower)指的是支配性實力,如基本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軟實力則是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影響力,它是一種通過吸引而非強迫獲得預期目標的能力,是一種吸納和同化的力量。
“硬實力”和“軟實力”的說法只是對一國綜合實力的客觀劃分,而“巧實力”則是一種綜合性的戰略,如果說“硬實力”和“軟實力”只是一種客觀的存在,那么“巧實力”則是一系列戰術和戰略的組合,也就是靈巧運用“硬實力”和“軟實力”的能力。而這一戰略的核心則是重構價值認同,實現美國領導世界的目標。
價值認同是一種吸附和同化的能力,也是一種擔當的能力。價值認同依然植根于“軟實力”的基礎之上,“硬實力”在運用的時候也是表現為“軟實力”的,它包括具有普世價值的文化、能被普遍接受的政治價值觀和具備合法且有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只有被認同,才會被吸引、被效仿,最終成為主宰者。而實現價值認同的途徑,不能單靠經濟和軍事力量,還必須要倚賴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等“軟實力”的輸出。正如約瑟夫·奈所說:“軟實力是一種能力,它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利誘達到目的。這種吸引力來自一國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巧實力”戰略的提出是以布什政府為背景的,布什政府片面地將國家戰略重點放在了伊拉克戰爭、反對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斗爭上,推行侵略性的單邊主義戰略,為美國政府的國際形象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筆,也引發了全球國家對美國價值觀的質疑。奧巴馬政府認為,美國應該有更遠大的眼光和更廣闊的視野,要從全球發展的角度而非美國一己私利來考慮問題,要為各國政府和民眾提供那些他們想要獲得,但沒有美國的領導就根本無法得到的全球福利,唯有如此才能讓全球國家認同、吸附和追隨。這和中國古典思想中的“不以兵強天下”,“先王之道者,不競于兵”,“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奧巴馬政府提出“巧實力”戰略的動因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源于美國軟實力的急劇衰落,以及中國等新興國家的迅速崛起。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明顯上升。從國民生產總值看,中國GDP總額l0年內翻了一倍半,世界排名上升了3位,并有望于2010年年底,GDP總額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科技、教育和文化事業取得了突出進展,到2008年,每年從中國大學畢業的理工科學生數量超過了美國,在過去10年,中國招收的外國留學生數量增加了3倍;中國的軍事力量也在不斷壯大,2009年的國慶閱兵所展示的中國自主研發和裝備的武器系統比1999年的國慶閱兵新增了90%。與此同時,從加入世貿組織、承辦奧運會和世博會,到在G8會上一言九鼎,在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峰會上出演主角,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攀升。應該說,中國在“硬實力”上確實已經崛起。公務員之家
黨的十七大也明確提出將提升“軟實力”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同時,在今天諸多的全球性議題(從氣候變暖到清潔能源,從反恐到防止傳染性疾病,從穩定和改革國際金融體制到建設“后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秩序)方面,也不乏“巧實力”的靈巧與智慧。但是,對于“巧實力”的核心,即融人全球文化,構建能夠引領全球文明的價值認同,中國是否有這份能力和擔當是存有疑問的。
正如約瑟夫·奈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所說:“中國目前還沒有像好萊塢這樣的文化產業,中國的大學也還不如美國”,“與美國相比,中國依舊缺乏幫忙創造國家軟實力的非政府機構”,“在政治上,中國依舊遭受著腐敗、不平等和法治不健全的困擾”。不僅如此,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一直是中國前進的軟肋,例如在文化產品的生產上,數字電視、游戲產業等信息上游產業都被海外公司所占領;中國文化雖然在一直持續不懈地努力對外傳播,但是在價值觀層面,并未能在世界上成功推行中國的價值體系并獲得認同;美國人制作的《花木蘭》和《功夫熊貓》在中國市場大受歡迎,中國的文化資源在美國卻無法進行同樣有效的落地。
總的來說,無論是“軟實力”還是“巧實力”其力量都源于對文化價值觀和政治價值理念的認同。中國在經濟和軍事力量的總量上盡管已經跨人世界強國之列,然而人均GDP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文化價值觀上是否具有能夠被世界認同的力量,進而產生吸附和同化的預期目的還有待努力。對于中國來說,真正能夠有效提升軟實力的做法,是在進一步提高綜合國力的基礎上站在人類文明的角度重新審視本土文化,發掘與全人類共鳴并被認同的優秀文化資源,順應全球文化的發展趨勢,以更加能令世界接受的方式進行文化傳播。
- 上一篇:文化傳播學下我國體育文化類形態探析論文
- 下一篇:農業局農業經濟重點發展半年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