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下檔案信息探析
時間:2022-04-03 10:58:25
導語:傳播學下檔案信息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地名檔案信息的傳播過程
從地名檔案信息的傳播過程看,傳播主體和傳播對象雙方是通過應用為媒介進行的,是一種雙向信息交流的過程。從效果的角度看,地名檔案的功能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傳播歷史文化,給人以文化知識;二是給人們以方向的導引,使之到達目的地;三是對歷史上的地籍、國土、房舍等提供認證信息;四是傳播地名更名命名的文化理念。
二、地名信息的傳播機制
從趣味度的角度看,地名文化、地名信息本身是實用的比較枯燥的,不具備引人發笑、一晃就能打下深刻的印象的文化產品。其缺點是關注度低、記憶感性度差。為了彌補缺陷,實現人們感知記憶的最大化,實現傳播效果的社會化、服務的大眾化,建立靈活多變、適應大眾、不拘一格的傳播機制勢在必行。1.利用社會互動,增強地名信息傳播的有效性。郭慶光先生在《傳播學的研究對象和基本問題》一文中指出“,任何一種傳播———無論其參與者是個人、群體還是組織,都必然是一種通過信息的接受和反饋而展開的社會互動行為”。在現代社會中,當地名信息突破了傳統的傳播模式,走向現代化的時候,其功能已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指示功能———指明道路的方向,轉而步入了多個領域,并且從形式到結果都實現了歷史性的突變。這種互動是人們利用檔案信息的憑證、指路、文化娛樂等功能來實現檔案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改變傳統的模式,進行全方位、多視角的文化組合,一是改變服務方式,以服務促進傳播;二是改變應用理念,以應用帶動傳播;三是從理論研究式的傳播中走出來,轉而建立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體系,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例如,以地名故事的形式拍攝故事片,以動畫的形式解讀歷史地名,以人物傳記的形式述說地名背后的故事,以知識競賽的形式融入古人的地名情結,以笑話、評書的形式講述地名故事等等。為了增強地名的大眾記憶,可以將烏鴉救主的故事拍成地名故事,既讓人們回顧努爾哈赤創立大清朝的艱辛,又讓人們記住了野老鶴灘這個地名。可謂一舉兩得,形神兼備。2.利用現代傳播技術,推動傳播者的歷史性變革。“一般情況下,檔案信息傳播都是由一組共同工作的人,通常是一個機關或組織來進行,是檔案部門和其他組織、團體為達到目標所必須進行的傳播活動,傳播的是議定好的館室藏檔案信息,也包括有關檔案工作和任務的信息。”[1]傳統意義上的地名信息傳播者,主要指地名研究的理論工作者、出版單位、地名工作者、相關學科的研究者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傳播技術的普及,為傳播業插上了金翅膀,尤其是網站、微博、網上論壇平臺的建立,使地名信息傳播者呈現大眾化、社會化的趨勢。正如王澤羽在《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來自傳播學視角的全新思考》一文中所說“: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傳播者的這種地位,網絡中的傳播者已經不再居于傳播的中心地位,任何擁有一定技術手段的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向別人傳播信息。……在網絡中,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源,成為傳播者。”這就意味著傳播主體已經實現了從單一性向多元性的轉變,無論法人組織、社會團體,還是自然人都可以成為傳播主體,頗具社會性。這一變革所帶來的結果是復制率居高不下、傳播面迅速擴大、受眾效應空前提高。一個具有轟動性的信息會在一夜之間傳遍全國。地名檔案信息的傳播雖然不會產生轟動效應,但卻會引發傳播效果的巨變,社會認知度的明顯提高。
三、地名文化社會化的傳播途徑
1.發揮地名檔案信息傳播者的主導作用。當今,地名的傳播者具有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他們來自各行各業,主要有五大類:一是專業工作者,二是研究者,三是地名愛好者,四是軟件行業的地名軟件開發者,五是信息系統的工作者。但是作為地名信息化建設生力軍,還當屬地名工作者,這其中包括身居全國民政戰線主管區劃地名工作的同志和全國各級地名檔案資料館的檔案工作者。發揮地名檔案信息傳播者的主導作用,第一,要堅持黨的十八大關于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方針,堅持走中國特色的信息化發展之路,要將地名檔案信息化與我國信息化深度融合,實現地名信息成果在國民經濟中應用的寬領域與多角度。作為地名檔案工作者就是要加深對信息化的理解,加強信息化的應用開發,加大信息化的整合,加快信息化的發展,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第二,要開發全新的產品,以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地名信息。目前,我國的地名信息產品的形式比較傳統,主要有論文、研究報告、故事、圖錄典志、網絡地圖、導航儀、制圖軟件等,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度開發。第三,是要從傳播學的規律出發,在接受者的求同心理和求異心理的平衡中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皮亞杰指出“:認知圖式的建構過程,是在同化和順應兩種作用中完成的。同化和順應是主體適應外部環境的兩種基本功能活動形式,同化是主體把認知結構把客觀經驗或環境刺激加以選擇、整合、變換,然后納入主題現有圖式或行為模式之中,合成為一個新的整體。”[2]2.促進傳播形式的生動性。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傳播形式,是改變當前地名文化傳播工作落后局面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我們從過去的傳統的說教的傳播模式中走出來,開辟全新的傳播形式,進而實現傳播效果、受眾的社會化。喜聞樂見,就是要實現三貼近———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形式的多樣化,就是要廣開創作渠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發揚學術民主,吸收一切有益于地名文化傳播的形式和載體,進行全方位的宣傳。開發全新的宣傳形式,就是要以地名工作者、科研工作者、文藝工作者、動畫工作者、軟件開發者等為主,實施全新的創作體制,依托現代傳媒,實現與現代科技的融合。例如,將地名故事融入到動畫片中或各種游戲之中,將地名文化移植到電視劇中,將地名故事制作成動畫在網頁的首頁播出等。這種創新和突破,必須以增強人們的記憶,深化人們的地名認知度為前提,以滿足人們的求異心理,強化信息傳播對受眾的刺激為核心。其作品既要有新鮮、新異的特征,又不可盲目追風和雷同模仿,還要使刺激保持在適度水平上,以引起受眾的興趣,利于實現信息本身的價值。3.提高傳播技巧的藝術性。大眾化傳播活動的宣傳技巧包括提示式、探討式、啟發式等,并將此方法恰當地運用在不同場合、內容及個性不同的主體,進而優化傳播效果。這就需要我們突破以往地名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單一性”和“呆板性”的傾向。這是因為在整個的傳播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環節和因素都有可能對傳播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傳播技巧性和藝術性對傳播的效果有重大的作用。這里筆者只就電視、廣播、網絡、圖書傳播中的藝術性問題進行探討。在電視方面,要利用電視的傳播速度快、表演表現形式的多樣化的特點,通過紀實、訪談、相聲、論壇、故事等藝術形式展示地名應用實例,解讀地名檔案的重要意義;在網絡傳播方面,要建立地名檔案信息網站、開辟QQ論壇、進行網上審批、開辟微博論苑、網絡動畫、網絡地圖、開展網絡地名信息查詢等;在廣播方面,要開辟地名論壇欄目、政策問答、地名知識導航、地名文學之窗、地名故事評說等欄目;在圖書傳播方面,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例如將地名知識、應用案例文學化,以地名故事、地名趣聞、地名民俗、地名動漫、地名典故等形式出版相關圖書,潛移默化地傳播地名知識、地名檔案信息。基于傳播學視野下的地名檔案信息傳播途徑的研究是地名檔案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傳播效能的高低,是關乎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地名工作和地名檔案工作的發展方向。本文只是對地名檔案信息的傳播要素、途徑、方法進行了粗淺的探討,在傳播方式方面提出了加強藝術性、提高主動性、開辟新途徑等建議,以期對地名檔案信息傳播工作有所裨益。
本文作者:張偉夫工作單位:遼寧省地名檔案資料館
- 上一篇:傳播學的社會意義研究3篇
- 下一篇:三網融合的人才培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