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教育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6 09:14:00

導語:大眾傳播教育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眾傳播教育管理論文

一、引言

2005年8月上旬,筆者參加了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AEJMC)第88次年會,會議在美國德州的旅游城市圣安東尼舉行,歷時五天。本人是這次參加會議的唯一一名來自中國大陸的代表,因此該協會的國際傳播分委員會成員戲稱要給本人頒發“長途跋涉獎”。由于本人的發言在第一天就完成,故有較多時間來觀察本次美國新聞教育年會的具體召開和運作,其中許多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國新聞教育年會的借鑒。

二、特色明顯

從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第88次年會來看,本人認為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新聞教育和學科研究并重,是美國所有新聞傳播高校教師的大聚會。[1]我們中國新聞教育協會的年會目前也具有較廣泛的代表性,也注重研討我國新聞教育中的具體現實問題,但相比之下我們的年會對新聞傳播學科研究方面重視得還不夠,甚至幾乎沒有涉及。

具體而言,本人認為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第88次年會有以下兩個特點:

1.兼顧實用性和學術性

一般而言,對新聞傳播教育的研討相對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而對新聞與傳播的研究則具有較強的學術性。新聞傳播學科的這種實用性和學術性在任何一個新聞傳播院校內都會有所體現,只是側重的程度不一樣而已。本屆美國新聞傳播年會基本上兼顧了新聞傳播教育的實用性和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學術性。

根據本屆年會五天的會議日程,本次年會共開展了近380場各種討論會,其中207場為主題專場(panel),133場為論文宣讀,40場為社會聚會。207場主題專場中主要是涉及新聞傳播教育的話題,包括如何當一名稱職新聞院長和一名教授、如何調動工作、如何修改本科和碩士課程表、如何選教材和不同新聞和傳播課程的教育方法研討等;主題專場也包括協會各分委員會認為重要的一些熱點話題,如國際傳播分委員會今年的重點研討話題是拉美傳媒與社會發展,本人這次就參加了國際傳播分委員會組織的拉美傳媒主題專場。除有組織的主題專場外,本次年會還邀請了一些外國新聞教育協會,自行組織在年會中的主題專場,如“韓國社會中的媒體作用”等。主題專場的討論一般都較為輕松自如,有時還有輔以各種點心和飲料,所以會吸引較多代表參與。

論文宣讀會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按每次論文宣讀的主題分場次進行論文宣讀,這些論文都是經過嚴格的匿名評審的,協會負責提供論文宣讀場地并確認一名主席,本次年會中論文宣讀一般多為這種形式。多數情況下,論文宣讀會允許教授和學生同時參與,但有一些宣讀會只限教師之間的交流。論文宣讀會的另一種的形式為布告論文宣讀(referredpaperposterresearchsession),這些論文也要經過匿名評審才能在會場上發表,但這些論文的發表行式較為特殊,一般不是在一個小會議室,而是在碩大的會議廳,所有論文者站在過一個告示欄來發表自己的論文。參與者可以瀏覽告示上的,也可以和站在一旁的論文作者進行交流。

本次年會中的所有論文的入選率僅為50%,因為所有論文都是經過匿名評審才被入選的,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盡管在場次上,論文宣讀的場記比主題討論要少,但由于其競爭的激烈程度,多數年會參加者還是以自己的論文入選為榮。

本次年會中40場社會聚會活動也是本次年會實用性的一種有效體現。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協會下的各個委員會和一些新聞院校都會借助會議的機會在晚上組織安排一些冷餐會,邀請相關的人士一起進行隨意交流,促進認識。這與我國新聞教育年會每年只有一家大學獨立舉辦一次年會的做法大不一樣。

各個分委員會的會議包括換屆選舉、確定各個委員會的工作計劃和教育和研究計劃等。

2.結合專業化和多樣化

本次年會的專業化和多樣化方面也結合得較好。這點可以從參加本次會議的人員和各大分委員會的組成可以看出。

據筆者觀察,參加本次年會的人員一般有兩大類人員:

(1)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協會的每年被選舉的現任學術委員會人員,包括現任會長(任期一年)、當選會長(PresidentElect指第二年要當會長的人選)、副會長(一名)、前任會長以及專業自由與責任委員會、研究委員會、教學標準委員會、分委員會聯合會、少數民族地位委員會和婦女地位委員會和評估信息委員會的主席;還有該協會的常設工作人員,具體負責會議的各種行政事務,包括會議信息出版、會議商務、雜志制作和出版、大會會員管理、會址和廣告等方面的人員等。

(2)如果說上述協會人員相對較專業化,娜第二類人員――會議參與者就相對多樣化,具體體現在他們的身份、地位、國籍。會議參與者包括各分委員會和興趣小組組織的主題專場和論文宣讀會的參加者,包括教師、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全美各種媒體的記者、編輯和管理人員、各大出版社的編輯和管理人員、媒體基金會人員、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學者。外國學者中多數來自其他英語國家,來自歐洲和南美和非洲和南亞地區的學者也不少,但來自東亞地區的學者相對較少。像這次來自中國大陸的代表就本人一名。當然,在本次年會上,有不少中國學者和中國留學生,但他們一般都是代表美國某一所大學和學術機構。

本次年會的專業化和多樣化還體現在能有機融合新聞與大眾傳播學科各個領域的內容上。由于這些領域由各分委員會和興趣小組來決定,因此年會的議題一般都能較好反映并體現各方的興趣。從以下所列的分委員會和興趣小組,可以看出本次年會的專業化和多樣化的有機結合。

參加本次年會的共有17個分委員會,分別涉及廣告、傳播技術和政策、傳播理論和方法、批判性和文化研究、新聞傳播史、國際傳播、新聞法規、雜志、大眾傳播與社會、傳媒管理與經濟學、少數民族與傳播、公關關系、廣播電視學、高中新聞學(scholarsticjournalism,指高中階段創辦的媒體)和視覺傳播,以及婦女地位委員會。興趣小組雖然比分委員會規模要小,但其所涉及的內容和領域一般也是人們關注的話題。參加本次年會的興趣小組共有9個,分別涉及9個不同領域:公眾新聞學(civicjournalism)、社區新聞學、娛樂傳播研究、同性戀和跨性戀傳播研究、研究生教育、傳媒實習和職業、傳媒與殘疾人、宗教與傳媒和科學傳播等。

這些興趣小組話題都是美國社會中的熱點話題,其成員一般都是鐵干成員,如筆者認識的三位同性戀美國學者這次如數出現在同性戀和跨性戀傳播研究興趣小組中,有些還碩果累累。美國新聞教育和學術界近年來對同性戀傳播這樣的異類研究的認同體現了美國社會和文化中的最值得稱道的原則――公平和兼容原則。

三、公平和兼容原則

本次年會所以能夠兼顧實用性和學術性并能結合其教育和研究內容的專業化和多樣化,筆者以為這與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的公平和兼容原則有密切關聯。

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創建于1912年,是一個非贏利的教育協會,目前擁有世界五大洲約3500個人會員,包括新聞傳播教師、行政人員、學生和傳媒專業人員。在美國,協會會員一般都是個人的。像這樣一個新聞教育機構,如果不能遵守一個公平和兼容原則,是較難得到所有會員的認同,也無法真正形成目前這樣大的規模。

據筆者觀察,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這一公平和兼容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協會領導層的選舉程序較為公正

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的領導機構是該協會的董事會,其成員(包括會長)的任期從每年的10月1日到次年的9月30日,因此其年會一般都在每年的8月召開,每年選舉下一任的會長,被選舉的會長將參與現任會長的工作,以熟悉這樣職位的工作,因此每一個被選的會長在協會的工作時間都在兩年以上。

協會對領導機構的成員(包括分委員會)都有明確的權限規定。作為國際傳播分委員會的會員,筆者參加了該分委員會今年新老會長交接儀式:先有該分委員會即將卸任主席(RobynGoodman)和其他協助人員一起匯報其一年的工作,包括其教育和學術活動、開支情況并陳述理由,然后回答問題;然后由新主席(SundeepR.Muppidi)談自己如何推動國際傳播分委員會發展的計劃,并回答問題。

筆者認為協會這樣的一個公平選舉程序至少有兩個明顯的好處:(1)協會的領導層能夠不斷在其成員中不斷輪流,確保所有成員有同樣和均等的機會為為協會或分委員會作貢獻,大家都能以平常心來對待協會及各分支機構的每年換屆選舉;(2)此外,還可以確保美國各個大學間一種平等的地位。據筆者觀察,今年協會領導層中有來自名牌新聞院校的教授,但也有來自一般的新聞院校的教授,有些院校甚至名不見經傳。來自名牌大學的教授也不會沾沾自喜或總是有居高臨下的感覺,來自一般新聞院校的教師也不會低三下四。總之,大家都能平等地進行各種交流,共享協會的資源。

[page_break]

2.宣讀論文選擇過程比較透明

上文已提到過,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的所有宣讀論文都是要經過匿名評審才接受的的。一篇論文一般要請三位評委進行評審,而且必須獲得三分之二的同意,即需要三位評委的認可,才能被協會接受。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規則不僅適合初出茅廬的研究生,也適合已成為名家的大牌教授。也就是說,即使是一篇由一位著名教授撰寫的論文,如果沒有能夠三位評委中兩位的認可,也有可能被“槍斃”;相反即使是研究生的論文,如果能獲得三位評委中兩位的認同,也可以接受。今年,該協會論文的接受率僅為50%。

據筆者了解,論文的評閱過程都是免費的和自愿的,協會會邀請在一個領域的專家來評閱論文,但專家們都是自愿參加評閱,且整個評閱過程是不計報酬的,但協會會給專家寫一封感謝信。目前,該協會的匿名評審基本都是通過電子郵件來完成的,有時連感謝信也是電子版的。

筆者以為這樣的匿名評閱過程雖然有些殘酷(當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不一定完全能做到絕對的公平),但總體上這樣的過程體現了公平和透明的原則,因此也就體現了更大的兼容性。從長遠來講,這有利于新聞教育和學術研究的不斷提高、不斷推陳出新,有利提高教育和研究的創新。

事實上,只有大家都接受了這樣的規則,也就可以以平常心來對待論文評閱這一競爭過程中的“殘酷性”。理由很簡單:機會或原則是公平的。筆者注意到即使像休梅克(Shoemaker)這樣的大教授也可以出現在以學生為主的布告論文宣讀場地中,并津津樂道與參與者交流。從一個角度講,這反而更加顯示了一個大牌學者的風范。

從上述行政選舉和學術論文評閱過程兩方面可以看出,事實上要做到公平和兼容的原則也不難,只要有機制保障即可。而這一公平原則的有效實施使得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協會每年的年會能夠正在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并盡可能滿足每一個參與者的需求。

四、市場化運作

本次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協會年會的市場化運作程度也較高,且又有人情味,給筆者留下了較深的影響。首先,參加年會的所有代表都都會自覺繳納會務費,會務費的標準在各個時間段會有不同。當然,也有些大會的榮譽代表可以免交會務費。

此外,個人要成為協會會員還要交80美元的會員費,這是基本費用。如果你要加入協會中17個分委員會,還需繳納額外的費用,一般支付20美元左右可以加入一個分委員會。由于協會會給會員郵寄各種信息,包括學術期刊、會員信息匯總等,該協會不僅有美國的會員,還有來自其他國家的會員。

美國各大出版社舉辦新聞傳播書展也是一大亮點,可供與會者購書,了解學術動態。據了解,出版社要進入書展,不僅要支付場地費,還要向協會支付一定的費用,形成一種出版社——協會——與會者之間良性互動關系。

在舉辦書展的同時,年會還會陳列并出售由與會者提供的大會論文打印稿。有興趣的代表可以購買,每份論文25美分。錢雖然不貴,但由此可見其市場化的運作意識。

美國新聞院校的人才流動是很正常的,因此年會每年要舉辦新聞傳播人才招聘會。供需雙方可以在年會指定的場所互留信息,并約時間交流。據筆者觀察,年會的招聘會一直是人聲鼎沸的地方。

事實上,這次年會中厚達206頁的會議議程(Program)也是市場化運作成功的杰作。據筆者的粗略計算,206頁的大會議程中,竟有107整頁是各個新聞院校在做廣告:有的在招聘新教師、有的在宣傳自己學校的形象、有的在祝賀某某教授的杰出成就或當選為會長、有的在歡迎新加盟的教師成員。據介紹,這些廣告價格還不算貴,約200美元一個整頁廣告。[2]

當然,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協會這次年會在市場化運作的同時,也很有人情味。例如,在年會過程中,會安排各種各樣的贊助活動,會極力渲染,使人在商業化的氛圍中感覺一絲人情味。這些贊助活動的力度也各不相同,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的是對某一個分委員會某一場論文的獎勵、有的是當場支付支票(現金)、也有就贊助一個酒會,供與會者隨意享用、有的則贊助一個會議的酒水等。據筆者觀察,一些學生代表的三頓飯基本可以在這些友好的贊助活動中得到解決,無需自己出錢。

五、三點啟示

通過參加這次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協會的年會,筆者深深地感到中國大陸學者如果有條件應該更多地參與這樣的國際性會議。這里重要的不光是國際性會議本身,而是通過這樣的國際性會議可以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聯系,拓寬我們的國際化視野。這大概比會議論文本身要重要得多,因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像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協會的許多經驗和做法,當然不一定完全適合我國的新聞教育現實,也不可能完全去照搬。但筆者認為我們也許至少去了解一下美國新聞傳播同行們的做法和經驗,然后再來決定是否值得我國新聞教育協會去借鑒,以逐步完善我國新聞協會的年會程序。本文的目的正在于此。

以下是筆者通過參加這次美國會議想到的三點啟示,僅供參考:

1.如何使中國新聞教育協會這樣的全國性機構在體現其廣泛代表性的同時,也能進一步促進其資源共享,使得各個會員都能在參與協會活動過程中獲益,并使每一個參加的學校得到共同發展,而不是像我國新聞教育界目前出現的一種趨向:新聞傳播的教育和科研資源基本集中在幾個學校,且這幾個學校之間的資源也無法共享,使得其他成員幾乎沒有獲益的機會。筆者認為這樣對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界今后真正做強做大,并實現國際化是無利,也是無助的。美國的同行們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參考。

2.如何才能既突出我國新聞教育年會的實用性,又能增強其學術性;如何才能既體現其多樣性又突出其專業化。筆者自上個世紀80年代就參與我國新聞協會的活動,每次總覺得我們協會的活動是“輕松有余、嚴肅不足”。與會者可能吃得開心、玩得也開心,但同時大家也覺得似乎應該可以更加嚴肅點,給大家和各自的新聞學科帶去有更多的益處。筆者記得我們協會的南京會議后曾出版過有關論文集,且今年的新疆會議也明確表示要論文集。筆者希望這樣的努力能繼續下去。

3.如何加強與國外中國學者間的合作研究。這次筆者在美國會議期間遇見不少從大陸出去但目前在美國發展的中國學者和研究生。他們一方面想與國內學術界聯系,加強合作,同時又有顧慮,覺得國內學術水平可能較低無法合作,尤其是在實證研究方面。這當然與他們不了解國內學術體系也有關聯。但總體而言,我國國內與這些學者之間的聯系缺乏機制化和長效化的平臺也有關系。筆者認為我國新聞教育協會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可以考慮如何加強與國外中國學者的合作,這對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界走向國際化是有利的。

注釋:

1據同時與會的香港大學陳婉瑩教授稱,這次會議美國新聞院校中大概就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派員來沒有參加。

2據筆者在美國讀書時的導師、現為Elon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保羅•派森教授介紹,他們學院就做了四個整頁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