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中實現對接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31 10:18:00
導語:開放中實現對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從多種角度來看新聞學教育問題:在封閉中脫節
1.從新聞的內在屬性來看
在筆者看來,新聞學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出色的新聞敏感。
什么是新聞敏感?從新聞實務的角度,新聞敏感指的是這樣一種新聞專業能力,那就是,面對一個事件或者一條信息,能夠迅速地判斷和掂量出這一事件是否具備足夠成為新聞的價值。
那么,新聞敏感來自哪里?按老報人艾豐的說法,來自于對“普遍事實與新聞事實”這一對對子的把握。①換言之,對社會現實理解與把握的深度與廣度,決定了一個人認識和把握新聞事實的能力。一個人對社會現實理解得越透、越深、越多,就越容易在面對一件事實時,掂量得出該事實的分量,以及是否足以成為新聞的價值含金量。
以此推演下去,既然新聞敏感是新聞學核心,那么,提高和加強學生認識社會現實的素養,鍛煉學生認識社會現實的能力,就應該成為新聞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以筆者有限目力之所見,這恰恰是我國新聞學教育中的一塊重要短板。
2.從課程設置來看
筆者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新聞學課程設置為例來說明我國目前新聞學課程的不足所在。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網站上是這樣對其新聞學課程進行介紹的:
“新聞專業本科的學科基礎課包括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中國新聞傳播史、世界新聞傳播史、新聞出版倫理與法規、媒介經營管理等,各專業方向核心專業課程有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新聞攝影、攝影概論、攝影技術、圖片編輯、攝影造型技巧、網絡傳播概論、網絡傳播實務、網頁設計與制作、網絡經營管理等。此外還可以選修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和廣告、出版專業的有關課程。”②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課程介紹則是以詳細的表格形式見表一③
從這兩所著名新聞學院的課程設置來看,它們都主要還是沿襲新聞理論、新聞實務和新聞史(含外國新聞史)這樣一種三分法的傳統新聞教育模式,一個在新聞言新聞的,相對自我封閉、自我運作的課程架構。
這種中規中矩、四平八穩的課程架構的好處在于,使得學生對新聞學科的知識得以系統化,但它的不足是,嚴重忽視對學生認識社會素養和能力的培養。而且,大比重的新聞專業科的學習必然耗去學生有限的本科教育時間,使得學生無法騰挪出更多的時間來從事認識社會現實方面的素養與能力的自我積累。④
3.從新聞實務單位的內在要求來看
新聞業內的人一般都知道,新聞單位對新聞系畢業生多年一貫的評價就是,上手快,后勁不足。
這種評價其實是必然的,主要因為上述課程架構事實上決定了學生的知識結構。而同時,如果學生在課余又沒有足夠的自覺性,主動擠出一定時間來從事新聞學科以外知識的閱讀與積累的話,其結果必然是知識結構的殘缺,必然是認識社會現實的素養和能力的不高,必然是上手快,后勁不足。
然而,新聞單位最看重員工的是什么?
這固然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筆者以為,南方周末執行總編輯向熹在一次報告中的一席話,是對這個問題的最佳答案之一。
他說:
“時代認識與價值認識——做好新聞工作的兩個前提。……第一個前提是時代認識。《南方周末》招記者有一個前提,就是要他‘對中國有感覺’。所謂‘對中國有感覺’,其實質就是他要對時代有認識。第二個前提是價值認識。大家都知道,南方集團是個非常有理想的媒體,理想主義在整棟大樓里非常充盈。在這樣的氛圍里,價值認識成了潛意識里必須要了解的內容。在做報紙的過程中,這兩點是最基礎的。……就是要回答,我們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做新聞工作,我們應該建立怎樣的價值體系”。⑤
向熹所謂的時代認識,跟筆者在前面述及的認識社會現實本質上是一致的。而恰恰在這種認識社會現實素養和能力的培養方面,目前的新聞學教育做得很不夠。
4.從新聞單位用人情況來看
在新聞單位,新聞系畢業生盡管往往在數量上處于優勢,但在質量上則往往不盡然如此。筆者試以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為例來說明,新聞系畢業生在新聞單位的總體被認同度和被肯定程度。
認同度和被肯定程度本身是個過于不具有操作性的概念。為此,筆者將它具體化為一組數據,即廣州某報團近四年的招新專業及人數比較(只限于采編崗位)。
通過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廣州某報團采編招新的各專業比較分散;其次,在招新中,新聞專業畢業生盡管“一股獨大”,但除2007年以外,其余三年均沒有超過總人數的50%。筆者以為,這顯示了包括該報團在內的新聞業界在招新上對員工的知識背景存在一個多元化的合理期望。
此外,據筆者了解,作為中國傳媒市場上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報團之一,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現有主要子報子刊的主要領導中,新聞專業畢業的僅有兩位。其余均為其他專業畢業生。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新聞學專業畢業生的發展后勁的確比較有限。
當然,我們不能絕對地以是否晉升作為衡量一個專業畢業生發展后勁的唯一指標,甚至也可以說這兩者之間未必就有著絕對正相關的關系,但以筆者在新聞單位的觀察來看,晉升的確可以作為衡量發展后勁的重要指標之一。
總之,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新聞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相對自我封閉、自我運作,與他學科有一定的脫節,與社會現實有一定的脫節,與新聞一線的要求與愿望有一定的脫節。
二、從問題角度來看新聞學發展路徑:在開放中對接
問題既彰顯,路徑往往是對應和不言自明的。對應于上一部分的分析,筆者以為,新聞學發展的重要路徑就是,走出自我封閉、自我運作的孤立狀態,向社會現實開放,向其他學科開放,向新聞單位開放。只有在這種多元開放中才能實現新聞學教育與社會現實、他學科和新聞單位的對接。
1.向社會開放
培養一名稱職的編輯、記者,是不可能單純靠書本知識來完成的,甚至可以說是恰恰相反,正是書本以外的社會實踐知識。社會實踐越充分,才越有可能把握住國情、省情乃至地情,認識到社會現實的復雜性,認識到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才能對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有真實的感覺。其實,許多新分配到新聞單位的大學生,之所以往往容易產生現實落差感,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他們長期“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偏居于象牙塔內,對社會現實十分懵懂。
2.向他學科開放
如前所述,新聞學的核心是培養新聞敏感,新聞敏感來自于學生認識與把握現實的能力。新聞學課程在新聞敏感這個最為核心與關鍵的問題上,實際上只是點到為止,而無力再挖掘下去。為什么?因為社會現實本身的復雜性。
社會現實紛繁復雜而多變,且不論要認識它,單就認識它的某個側面,比如,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等,都需要相應的專業背景知識的豐厚積累。所以,要培養與鍛煉學生的新聞敏感,就必須仰賴于新聞學以外的其他學科背景知識。
像美國一些著名大學的新聞專業,甚至明確要求其他學科的總學分必須占到至少50%以上的比例。
比如,馬里蘭大學PhilipMerrill新聞學院在對新聞學本科生的培養上,只有1/4的課程屬于新聞學方面的,側重于提供工具性技巧方面的知識與概念。而其余3/4課程都必須在新聞學院以外的其他專業內完成,比如:歷史、經濟、政治、社會學、心理學。他們認為,這些專業所涉及的,都是學生們在日后的職業生涯中會遇到的一些基本問題。這些專業背景知識的建構,將會增強他們的學生在某一特定新聞報道領域的競爭力。⑧據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陳昌鳳和葉鐵橋介紹:
“1920年以后,威斯康星大學新聞系開始挑戰傳統的職業訓練模式,重視培養學生廣博的知識背景和部分新聞方面的技能訓練。在四年制新聞本科的課程中,新聞學的課程只占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是人文和社科知識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律、歷史和語言等內容。這種課程設計不久成為全美大多數新聞學院的基本藍本。”⑨
對此,我國新聞學教育改革也大可借鑒美國新聞學院課程設置的思路,大力壓縮新聞學課程比例,適當增加其他學科在新聞學教育中的比重,乃至將新聞系本科一、二年級的教育歸于其他科系,到三、四年級才回到新聞系接受專業技能的培訓。
3.向新聞單位開放
這里說的“向新聞單位開放”包括三層意思:到新聞單位實習;加強與新聞單位的互動;延聘資深新聞人到新聞學院專職任教。
到新聞單位實習,目前來說,業已為各新聞學院普遍采用,在此不再贅述。
加強與新聞單位的互動,就筆者所知,尚沒有引起新聞院校的足夠重視。本文所謂的“互動”,主要包含兩層含義,即,走出去,請進來。一方面,新聞院校老師宜定期帶領學生參觀、訪問新聞單位,熟悉采編流程,了解新聞業發展動向;另一方面,新聞院校宜定期邀請名記名編到新聞院校開講座,傳授來自一線的新鮮、熱辣的新聞背后的采編心得體會。
在這方面,筆者以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和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共同舉辦的準記者訓練營值得借鑒。該訓練營從2007年3月開營后,每周四下午聘請一名來自南方報團(以南方周末為主)的編輯記者進行一場講座,并進行現場交流,既彌補了教學中來自一線實踐案例的匱乏狀況,又反過來豐富和加深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領悟和理解。而且,該訓練營還定期安排學生分赴南方報團各子報,以準記者準編輯的主人翁身份,而不是旁觀姿態的實習生身份,全面介入新聞策劃、版面編輯等活動。其實,這與實習生的邊緣人、旁觀者角色和散兵游勇性質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延聘資深新聞人到新聞學院專職任教,開始成為我國新聞院校發展趨勢之一。不過,在美國的新聞院系,這早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像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共33位全職新聞學老師,除新聞史學家MichaelSchudson外,其余都有著豐富的新聞從業經歷或新聞專欄寫作經歷。他們在自己的簡介中都會突出強調自己在新聞單位的服務年限,如:“Ann是一位有著25年多廣播、報紙報道經歷的駐外記者”、“Sheila1982年供職于一家被廣泛閱讀的雜志《菲律賓縱覽》(PhilippinePanorama),從此開始了她的新聞報道生涯”、“(Ari)在執教新聞學院前,于紐約時報擔任宗教記者長達20年”。⑩
在我國,新聞學教育還是以學院派為主。從新聞學長遠發展計,這種狀況應該改變,新聞學院應該不斷地從新聞單位發掘人才以充實自己的師資隊伍,而不是如課程設置那樣,自我封閉、自我運作,進入一種死循環。
注釋
參見艾豐:《新聞采訪方法論》,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年7月版。
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網頁:/bkjy.htm。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網頁,/html/level2_kcjs.htm。
本文是從新聞實務的角度來思考新聞教育問題的。如果從新聞學研究的角度來說,目前這種課程架構當然是契合需要的。所以,筆者以為,對于新聞學教育,我們必須直面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究竟是著力于培養新聞實務者,還是著力于培養新聞學研究者?本文無疑是從第一個角度,也就是新聞實務的角度,來反思我國目前的新聞學教育的。
引自向熹2007年3月29日在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所做的題為《時代認識與價值認識——做好新聞工作的兩個前提》的演講。
“新聞”類涵蓋了廣播電視、編輯出版專業;“經濟”類涵蓋了金融、政治經濟、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專業;“國際政治”類涵蓋了國際關系專業;“生態學”涵蓋了環境科學、水生生物學專業;“歷史”涵蓋了人類學、歷史教育學專業。
中山大學校友總會(逸仙網)http:///main/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187
參見馬里蘭大學PhilipMerrill新聞學院網頁:www.journalism.umd.edu/courses/baclass.htm。
刊于《中國記者》2005年第6期,亦見《中國記者》網絡版:/newmedia/2005-06/24/content_3131216.htm。
參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網頁:www.journalism.columbia.edu/cs/ContentServer/jrn/1165270069177/page/1165270069195/JRNProfileList.htm。
摘要本文試圖以一個新聞實務工作者的眼光來反思我國新聞學教育改革,并從新聞學內在要求、課程設置、新聞單位內在要求和新聞單位用人情況等多種角度來闡述我國新聞學教育存在的問題,認為我國新聞學教育相對自我封閉、自我運作。在此基礎上,作者認為,要深化新聞學教育改革,必須向社會現實開放,向其他學科開放,向新聞單位開放。
關鍵詞封閉脫節開放
- 上一篇:大學生媒介形象分析論文
- 下一篇:新媒體定義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