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談話節目要素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7 08:44:00

導語:電視談話節目要素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談話節目要素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成功的電視談話節目無不包含著兩大元素——人和語言。首先是策劃人,通過這樣的節目發現了人,發現了人的話語,發現了話語中人的魅力。而支撐和駕馭這種節目的是“甚至比策劃人顯得還要重要”的節目主持人。

[關鍵詞]電視談話節目;人;語言;節目主持人

電視談話節目,作為中國電視的一種節目形態,嚴格地講,它要到2001年才有資格慶祝5周歲生日,因為它的最有代表性的欄目——CCTV的《實話實說》就誕生在1996年的3月16日。但是如同國內其他許多電視節目一樣,電視談話節目在我們這里起步雖晚,發展卻極為神速,《實話實說》問世并大獲成功之后不久,中國的電視談話節目,也就是《實話實說》的“小弟弟”“小妹妹”們便相跟著紛紛面世,一時間電視里你說我說他也說,弄得全國各地熒屏鬧嚷嚷好不熱鬧。

然而正如一些電視學者所擔心的那樣,“一哄而上的結果,必然要導致一哄而下”。在《實話實說》效應的作用下,全國各地省臺市臺不知上馬了多少談話節目,可是能笑到最后的卻并沒有預先希望的那么多。幸好,在這個問題上數量并不意味著一切,那些頑強生存下來,并不斷向高峰攀登的談話節目,已經漸顯未來電視媒介支柱節目端倪。不是嗎?下面所列這些節目,有哪一家不是當作“拳頭產品”、“朝陽類節目”來經營的?這些節目包括:《實話實說》、《相約夕陽紅》、《十二演播室》、《五環夜話》、《朋友》、《影視俱樂部》(以上中央電視臺)、《國際雙行線》(北京電視臺)、《有話大家說》(上海電視臺)、《東方直播室》(東方電視臺)、《北方直播室》(黑龍江電視臺)、《周末沙龍》(河南電視臺)、《有話好說》(湖南電視臺)、《女性時空》(廣東電視臺)、《羊城論壇》(廣州電視臺)……

在這里我們不妨套用一下大作家托爾斯泰老先生那句至理名言。他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蔽覀冋f,失敗的脫口秀各有各的失敗原因,成功的脫口秀,卻一定是找到了通往成功的共同路徑。若透過成功案例將這條通往成功的路徑加以顯影,便清晰可見構筑這路徑的不可缺少的兩大元素——人和語言。

筆者1999年曾有幸應邀參加了某市電視臺一檔電視談話節目試版的錄制,并且作為準嘉賓得以敬坐前排。那期節目的話題是“某城是我家,清潔靠大家”,所選嘉賓有市環衛局負責人,環衛工人一名,市精神文明辦負責人一名,普通市民一名,現場觀眾則既有環衛工人,又有高校學生,還有一些普通市民,主持人則是電視臺的一位名聞全市的靚女型綜藝節目主持人。錄制開始后,主持人在樂隊的歡快樂曲和觀眾的被指揮下發出來的掌聲中邁著優美的步子“閃亮登場”,登場后開始背誦大段事先寫好的開篇詞,然后像介紹歌手賽評委一樣介紹四位嘉賓,介紹完以后就開始“請嘉賓發言”,再然后就是“請現場觀眾談感想”,最后是請環衛局領導作總結性發言。這樣的談話節目,其命運是可想而知的:試版,同時也是絕版。這當然是一個頗有代表性的反面例證,舉在這里只是想表明我們的一個觀點,那就是:人是決定一檔電視談話節目成敗的決定性因素,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當然,這里的“人”并不是單指某一個或某一方面的人,而是包含了以下這幾個層面的人——

首先是策劃人。CCTV《實話實說》能夠一炮打響,它的策劃班底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這個戰功顯赫的班底里,成員來自方方面面,有學者、作家,也有記者、編導、制片人,其中有幾位如今早已是名聲在外,比如時間、楊東平、鄭也夫、宣明棟、關秀等。據說現在這個早期的策劃班底已經“瓦解”,“掛牌營業”的是一個新的班底。我們所以在這里不吝文字把他們的名字列出來,主要是他們的“腦力激蕩”——策劃活動,就是對中國電視發展史來說也堪稱功不可沒。其“功”,從節目學的角度來考察,不僅僅在于引進了一種當時觀眾從未見過的電視節目樣式,還在于他們通過這樣的節目發現了人,發現了人的話語,發現了話語中的人的魅力。換句話說,他們最大的貢獻,是調動人運用語言,借助電視這一先進傳媒,創造了一個現代神話。

“人”的另一個最為重要的層面,是電視談話節目的主持人。這是一個相當關鍵的層面,其作用在節目的生產和制作中甚至比策劃人顯得還要重要。當然,這個層面實際上也涵蓋著作為反應者和合作者的節目嘉賓和現場觀眾,只是本著“擒賊先擒王”的原則,我們這里才把主持人當作聚焦的首選目標。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副主任、《東方時空》和《實話實說》的雙料制片人時間就曾撰文說:“中國傳播語言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的出現,依靠的正是電視紀實語言的魅力,做這樣節目的主持人的素質異常難得,既要幽默機智,又不能出格;既要自然真誠,又能深入淺出和善于引導??梢哉f,沒有崔永元就沒有今天的《實話實說》?!倍晃唤猩燮G的觀眾則在來信中說:“崔永元的主持給人一種新的感覺,顯示出了中國男人的魅力,不同于有些主持人的夸張、裝腔作勢,崔永元給人真誠親切之感。”(2)

崔永元既然這么“能”,那我們不妨多說他兩句。

崔永元的成功曾讓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論形象,任何恭維的語言都顯得虛假,說者和被說者彼此都能接受的惟一的一個說法就是:“小崔你長得,啊,還挺群眾的。”的確,形象不是崔永元的優勢。在崔永元之前,我們還沒有在中央電視臺見過任何一位“國嘴”是眼睛一笑就瞇成一條縫,嘴角歪向一邊,而且衣服從來就沒有合身過,再亮的名牌服裝,經他一穿,都會變成大眾化了,就連他自己都說他長得是有點對不起觀眾,“屬于打入敵人內部那種”。不過話說回來了,脫口秀的主持人在形象上又有哪一位是傾國傾城一露面就迷倒一大片觀眾的呢?我們從近往遠了說:湖南衛視《有話好說》的馬東,在秉承其父馬季先生機靈頭腦的同時,也繼承了“圓鼓隆咚的外型”;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鏘鏘三人行》的竇文濤問題就更嚴重——如果說頭大身小還不是什么毛病,那么習慣性的“抿嘴奸笑,還有點色迷迷的”,可稱得上是大毛病了吧?美國的兩張脫口秀大牌形象上更是一個賽過一個:紅遍美國的《奧普拉·溫芙瑞脫口秀》(TheOprahWinfreyShow)的溫芙瑞,作為黑人女性,她既無明眸浩齒,也無嬌媚身段,雖經8個月努力成功減掉72磅,體重仍屬重量級;《大衛牙擦騷》(LateShowWithDavidLetterman)的主持人大衛·菜特曼形象更是“慘不忍睹”——頭發少而禿,牙齒參差不齊,笑起來滿臉“溝壑”,聲音能把狼招來。

問題是:形象并未影響他們擁有大量的觀眾,而且是忠實的觀眾!

把觀眾對他們的喜愛僅僅歸為對滿屏幕的撓首弄姿的俊男靚女的“心理逆反”,顯然不夠全面;把他們的“拔地而起”僅僅概括成是“人類傳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一種躲清閑的做法。當務之急我們認為是首先要弄清楚他們為什么和怎樣受到觀眾歡迎和喜愛的。

以崔永元來說,他雖貌不驚人,但是自有觀眾喜歡:街頭巷尾的大媽大叔覺得他就像鄰居家的二小子,年輕觀眾就當他是兒時的玩伴、校園里的同桌、當兵時新兵連里的戰友、單位里的同事。如此一來,看上去就感到親切,想起來就感到心態平衡。如果有一天他西裝革履頭發整齊锃亮,再講一口官話套話,說不定觀眾當場就會“失望大逃亡”。同樣,假如有一天竇文濤整了容,溫芙瑞如歌王杰克遜那樣換了膚,萊特曼戴上假發“拉了皮”,那么,觀眾還能認同認可他們嗎?

這也許不是什么問題,觀眾真正在意的實際上只是他們的“內存”?;蛘撸瑩Q個說法,觀眾真正深層感受并樂于永遠感受并享受的是主持人的內在魅力,而不是外在形象。而這也正是一個有思想有品位的談話節目主持人所孜孜以求的。加以分析的話,這種內在魅力的構成離不開以下三點的支撐:

其一,雙向交流的模式。談話節目是大眾傳播學“槍彈論”的真正終結者。在我們每周都能見到的《實話實說》里,從主持人到嘉賓,到現場觀眾,再到電視機前的觀眾,人人都既是傳播者,又是被傳者。這里沒有也不需要“權威的”、“唯一的”或“專制的”、“高壓的”傳播者,在這里,大家一起交談、交流、交鋒,最后在通過談話所創造的語言“場”的作用下,達到信息、觀念、情感的溝通、互融、生成。時間說:“在這里我們創造了可供老百姓表現個性的空間,我們追求的是談話過程的真實和生動,不主張給人結論,而是隱藏我們的主觀傾向,把判斷權交給老百姓。這既符合電視紀實美學的要求,也是現代傳播的理念?!?3)崔永元在這方面把握得是比較成功的。如果說在早期崔永元還有話語自我傾瀉的欲望并時時表現出來的話,那么經過這幾年的磨練,如今的他在這方面已經可以做到收放自如:需要的話他可以長篇大論,不需要他可以惜話如金,比如在《日子》和《家》那兩期節目里,他就恰當地采取了誘發—傾聽—感悟—交流—表達這樣的談話模式,既得體又深得人心,節目效果非常理想。

其二,紀實電視的理念。中國的電視談話節目的出現并非偶然。中國電視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首先是其本身具備了關注社會的能力;其次是電視人生成并積聚了關心和記錄社會生活的強烈的主觀愿望;最后,是社會輿論環境的高寬容度。當社會輿論的寬容度可以達到電視談話節目所要求的臨界點的時候,中國的電視談話節目的產生和發展的黃金時期便到來了。電視談話節目與其他電視節目最根本的本質上的區別,就是它必須嚴格遵循紀實的電視理念。在紀實性的談話節目里,如果從主持人到嘉賓到現場觀眾人人都是面具遮掩假話連篇,那么這檔節目的可視性就可想而知了。這里的紀實,不一定是不見真理不罷休的深刻挖掘,也不一定是連一個哈欠都不放過的細枝末節的忠實記錄,而是另外一種主張及其延伸,即:尊重人的權利,讓人開口說話,并把這話語盡可能地記錄下來,傳播出去。正是在這個理念之下,《鳥與我們》的那期節目里,頭一次進中央電視臺上《實話實說》的北京胡同養鳥老伯在挨了大家一頓環保教育之后,還敢鼓足勇氣表達自己的困惑;“聽來聽去,我有點納悶,好像是養鳥的不如不養鳥的愛鳥?!边@才是可以引起掌聲、笑聲和回味的談話話語。而作為主持人,任何“上帝的姿態”和“貴族化的話語”都會讓觀眾“敬而遠之”。談話節目的主持人在這里最根本的職責,就是依靠真誠和主持技巧使每一位到場的嘉賓和觀眾愿意說話和愿意聽人說話,并且能夠實話實說或者積極而真誠地有所反應。

[page_break]

其三,主持談話的能力。像《實話實說》這樣的即興型的談話節目,無論對嘉賓、觀眾還是主持人,都是一種考驗。即興節目絕不能事先有臺詞,事先能做到的準備只能是思路,只能通過問題使討論由此及彼,由淺入深;而提問又不能橫空出世、前后不沾,必須銜接得恰當、巧妙、有趣,因此也就必須在既定的思路的基礎上即興發揮。這是鄭也夫他們當初策劃這個欄目時達成的一種共識。

主持人主持能力表現在節目錄制中,以及前前后后的每一個階段上——錄制前是對話題、嘉賓的把握和鋪墊;錄制后,則是對主持過程的反省和對主持效果的反饋。而最見主持功力的,則是在錄制過程中主持人的表現。具體說來這種能力至少包括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對策劃方案的理解能力。如果這檔節目實行的還不是主持人中心制,那么主持人就涉及到與策劃配合的問題。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一般在節目組里對策劃內容有比較大的發言權,但如果你每次都把策劃殫精竭慮搞出的方案精髓棄而不顧,而沿自己認定的軌跡拼命“跑偏”,那么結果便是要么策劃走人,要么是主持人“下課”。能夠有像竇文濤那樣運氣的人并不多。當初鳳凰衛視中文臺的總裁劉長樂先生策劃推出的是一本正經的談時論事的“齋談類”談話節目,但經竇文濤之“嘴”,這個節目已經“面目全非”,已經變成了一個“葷談”、“戲說”天下大事小情的《鏘鏘三人行》。劉老板雖然有一次曾對好友表示“都不敢看文濤主持的節目了”,但并沒有停止對這個節目的扶持。(4)

第二,選擇節目嘉賓的能力。選擇嘉賓常被當做是策劃人的職責,然而若深入追究,我們會發現大權其實是由談話節目主持人“獨攬”——他不一定決定最終人選,但是在節目中他卻有權讓誰開口說話,讓誰保持沉默。鄭也夫在反省《實話實說》所走過的道路時說:“如果說《實話實說》節目比同類節目質量略好一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在挑選嘉賓上更慎重、苛刻、下工夫?!?5)應該說,在嘉賓選擇上,《實話實說》也走過許多彎路。在節目的早期,由于過于傾向選擇專家學者名流,而忽視了平民百姓,因此在節目里那些缺乏鮮活氣息和生命力的話語很難剔除干凈,刻板、干巴、模式化、冗長、沒有風趣是其最明顯的表現?!秾嵲拰嵳f》嘉賓選擇的最終成功應該是得益于后來嘉賓人選的生活化、平民化和多樣性。自從后來《實話實說》調整了嘉賓選擇的原則和方向,真正的平民百姓才得以進到節目里來。令專家學者們大跌眼鏡的是,那些從來沒有在大庭廣眾之下說過幾句話的普通人,在這里說起話來,不僅樸實健康實在,而且還經常是妙語連珠,著實為中國的談話節目吹進了一股清新鮮亮的風。比如《日子》中的那位高大權,《家》中的黃月和她的工人丈夫,《結婚的錢由誰來出》中的那位農村大嫂,《父女之間》的父親和女兒,以及最近一期的那位“洋雷鋒”丁大衛等,他們完全出于自然的表現卻每每為當期節目帶來亮點。在嘉賓選擇上,《鏘鏘三人行》的竇文濤可謂用“情”最專,節目自開播以來,以竇為軸心的幾個“三三組合”中的幾位主要人選幾乎就沒怎么變過。當然,這些人選的表現也十分出色,嘉賓中的梁文道、張堅庭、馬家輝、鄭沛芳、潘潔等,都是學貫中西的人物,而且在本行當里也是小有所成。與我們不盡相同的是,西方的許多談話節目則格外看重嘉賓的知名度和傳奇色彩?!洞笮l牙擦騷》熱衷于邀請政界要人、演藝明星、體壇精英以及社會上身懷五花八門絕技的各界人士;溫芙瑞在節目里則對那些對種族問題和性別問題有興趣的嘉賓更感興趣。但我們認為在西方的所有脫口秀節目里,在嘉賓選擇上最值得借鑒的要數NBC的《今夜談話節目》。這個節目的嘉賓選擇有自己的一貫做法;每期選4至5位嘉賓,一些人很著名,一些人不那么有名,另一些人則完全沒名;組合方式通常是:一個歌手,一個喜劇演員,一個平民,一個知名人物,一個大眾文化分析家如社會學家,由他來分析節目話題所涉及到的社會、民族、文化、政治或性的問題、趨向。《今夜談話節目》在美國被認為是電視談話節目之源,多年來長盛不衰,這與其嘉賓選擇的原則、標準和方向恐怕不無關系吧?

第三,談話的把握能力。雖然主持人的個性在任何談話節目中都是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但是談話節目成功的真正關鍵卻是“談話”本身。談話節目是以傳遞和交流信息為主的,但觀眾在收看的時候卻往往只為了娛樂。(6)這就對主持人的全面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持人對談話的把握能力一般又可以細化為這樣幾項:

其一,對話題的把握能力。在接受美學看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對同一個話題,不同的主持人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同樣是關于的話題,在崔永元的《實話實說》里,他以生動的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實告誡人們“珍惜生命,遠離”。而竇文濤在他的《鏘鏘三人行》里,則與嘉賓討論吸毒的滋味到底有多美。溫芙瑞則從自己年輕時被騙吸食大麻和戒除的經歷說起,談論的可恨但并不可怕,努力給人們一些積極的啟示。同樣是討論“撒謊”的話題,崔永元以孩子的說謊為談資,竇文濤則從克林頓說謊的“肢體語言——摸鼻頭”說起,萊特曼則在節目里干脆拿克林頓的撒謊和性丑聞開涮。單從對話題的把握這一點,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主持人的思想觀念個人興趣,還可以看出他所主持的談話節目的價值取向。

其二,對現場的把握能力。也就是在節目的錄制中營造談話“場”的能力。這種能力,要求主持人既能舉重若輕,又能舉輕若重。具體到主持過程中,又可分為:(1)對嘉賓和現場觀眾情緒的調動;(2)對談話走向、深度與節奏的控制;(3)對現場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所謂談話,其實是一個典型的以語言為工具、手段和目的“刺激—反應—刺激—提高—再刺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主持人的話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崔永元在這方面做得很出色,他不僅善于調動嘉賓或現場觀眾說話的積極性,還善于使他們所說的話“升級”、“深入”。他的辦法很多,形象點說,他有時是撓癢,有時是揭短,有時是“熱情‘揚’‘抑’”,有的時候迫不得已也下下套子,還有的時候對方滴水不漏,他只好采取對對方的見解或觀點進行故意的“歪批”“曲解”,使對方因著急糾正而表達出更多,卻沒想到這正中了小崔的“圈套”。有時,雙方火藥味太濃,觀點相左的兩個方面沖突在即,這時,小崔又得出面調解,當一把和事佬、消防員,可又不能把火全澆滅了,否則節目就沒法錄下去了。萊特曼也是這方面的高手。為了采訪第一夫人希拉里,他提前好多天就在節目內外放風說希拉里不敢到他的節目里做嘉賓。此招果真好用,沒多久,希拉里就坐到了他的那張著名的沙發上。為了來個下馬威,萊特曼一張嘴就扔給了希拉里一根“帶刺的骨頭”——

萊特曼:你現在搬到了紐約,住進了毫宅,有沒有發現每天都有傻瓜開車路過你家門口,沖你的房子大喊大叫???

希拉里:有啊,可是我想知道,那個人是不是你呀?

萊特曼:(松領帶、扭脖子、吐舌頭、搖頭)……

萊特曼知道遇到了真正的對手,便不再造次,談話也回到了正軌。希拉里則真正感受到萊特曼這盞“不省油的燈”的“刁蠻”,打心眼里不敢怠慢,回答問題和發表見解都拿出十二分的精神。這正是萊特曼所期望的。

其三,與節目其他環節的溝通和配合能力。小型談話節目場面小,環節少,控制容易,主持人主持時涉及的部門也不多。大型的電視談話節目要更加復雜一些,主持人除了要與策劃和編導部門溝通外,還要在節目現場與燈光、音響、樂隊、劇務等其他部門互相配合。在現場,樂隊其實也是一個“有思想情感”的成員,它常常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同時又是調節空氣營造氣氛的高手,明智的主持人從來都不會忽視它的存在。崔永元就明確表示過對小樂隊的感激,因為小樂隊常?!熬人鸟{”——為他解圍。萊特曼與樂隊的調侃,更是他的深夜談話節目的一個大有賣點的環節。

在上面,我們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談論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的魅力及其源泉。在文章的結尾,我們也不妨跟這些主持人們學一手,他們總是在每期節目的最后說上幾句精彩的結束語。我們不是“國嘴”,因此要說的也只是人人皆知的幾句老話:

“腹有詩書氣自華!”

“功夫在詩外!”

“藝無止境!”……

注釋:

①時間:《〈實話實說〉的誕生與成長》,見《〈實話實說〉的實話》,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P8

②《觀眾來信及來電摘要》,同上書,P409

③同①,P8

④《鳳凰周刊·試刊號》,鳳凰周刊有限公司出版,2000年3月,P34

⑤鄭也夫:《談話節目及其策劃人、主持人、嘉賓》,見《〈實話實說〉的實話》,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1版,P25

⑥陳犀禾編著,《當代美國電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版,P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