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監管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27 08:43:00
導語:審計監管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企業財務報告舞弊在對社會、國家及投資者個人造成極大傷害的同時,也可能導致社會公眾對上市企業、中介機構乃至整個資本市場信心的喪失。由此可見,審計工作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了解經濟高速增長下的審計現狀的前提下,通過分析審計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審計監管;會計舞弊;內部治理
1引言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今天,舞弊是一個敏感而沉重的話題,它像一塊毒瘤,時刻危害著人類社會和經濟活動的良性發展。同時舞弊也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美國聯邦調查局將舞弊列為發展最為迅猛的犯罪行為,舞弊問題的嚴重程度使得聯邦調查局每年需要投入約24%的經費來進行反舞弊的工作,在反舞弊的措施中最主要的就是進行審計。此報告主要是分析企業財務報告中的審計問題。提出對策建議,希望能夠促進經濟更好發展。
2我國企業中的舞弊現象
(1)向財稅部門和銀行提供的財務報告不一致。目前這種現象比較普遍,企業為謀求財政補貼或減免稅收而向財稅部門提供的財務報告和欲向銀行謀求貸款提供的財務報告,所反映的銷售收入、利潤、存貨、應收(付)賬款等數據就會大相徑庭。
(2)編造虛假利潤,騙取上市資格,以欺騙投資者,進行圈錢。企業欲取得上市資格,不惜在財務報告上做手腳。如據成都某會計師事務所公布的案例反映,成都某企業在股票發行上市申報材料中稱1996年度盈利5400萬元。經查實,該企業通過虛構產品銷售、虛增產品庫存和違規賬務處理等手段,虛報利潤15700萬元,1996年實際虧損10300萬元。
(3)虛報盈利,夸大業績。在國有企業中,這種現象尤為突出。某些管理層受功利心驅使,為提高自身政績、聲譽和影響,授意編制虛假財務報告,騙取名利。
3財務會計舞弊的動因及對審計工作的啟示
3.1利益驅動導致了會計舞弊
從己經揭露的上市公司舞弊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上市公司舞弊動機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1)謀求上市資格,爭取高價發行。公司準備上市之前,進行會計舞弊,以使會計指標達到上市要求,根據證券法規的規定,發行股票和股票上市的公司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但在前幾年經濟效益整體滑坡的情況下,能夠做到連續三年盈利的企業很少。于是,許多企業便過各種舞弊手段進行會計處理,以確保公司連續三年盈利。如四川紅光在股票發行上市時,將1996年的1.23億元虧損做成盈利4522萬元。
(2)保持或獲取增發新股、配股資格。增發股票及實施配股無疑是一種低成本的融資手段,而且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不斷融資再融資。因而上市公司的會計舞弊行為也往往圍繞增發和配股資格進行。1999年以前,根據有關法規的規定,上市公司配股,在其申請配股的前三年,每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必須在10%以上,屬于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類的公司可以略低,但不低于6%。為了滿足該要求,以保持可能的配股資格,上市公司就會在會計年度行將結束時,測算本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是否達到10%。如達不到,則會采取各種“創造”利潤的舞弊手段來提高本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
(3)避免ST、PT或退市。中國因申請上市受到嚴格控制,因而形成了獨特的“殼資源”,因而保住上市資格,就可以待價而沽,有利可圖,因此業績不佳的上市公司千方百計避免ST、PT,一旦已經成為ST、PT的則煞費苦心的避免退市。業績不佳,主營業務無法創造利潤,管理層回天無術時,往往就采用巨額準備計提與沖銷的舞弊手段。當年多計提部分準備,來年轉回,僅須制造微利,就可以輕松避免3年連續虧損的厄運。
(4)大股東謀利。中國上市公司有別與國外公司的重要一點是大股東控制,即有國企改制形成的一股獨大現象,也有民營企業通過股權置換等等方式,取得控制權,成為大股東。無論何種方式形成的,共同的一點是將上市公司當作提款機,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頻繁發生關聯交易,瘋狂牟利。國企改制上市之時,往往以優良資產單獨包裝,美化經營業績,輕裝上陣,以求達到3年盈利,發行股票上市的要求,遺留了大量的不良資產和沉重的包袱給母公司,上市之后為追求業績指標,母公司往往采用關聯交易的手段為上市公司創造利潤,久而久之,窟窿越來越大。支撐不下去了,必然形成了控股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中國資本市場頑疾。
(5)職務升遷動機。我國上市公司中很多的董事長、總經理都是由主管部門任命并帶有一定行政級別,政府對上市公司的參與度極高,往往作為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來抓,主管部門對公司的關注決定了公司經營業績對這些管理人員的政治前途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而上市公司總經理、董事長的持股比例和年度報酬與企業經營業績之間并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其高低幾乎不受業績影響,年報公開披露的盈利公司高管收入大大低于虧損公司的并不鮮見。雖然目前我國許多上市公司已開始建立以年薪制為主要形式的激勵機制,但相對職務消費等與業績不掛鉤的隱形收入而言,可能不會產生太大的吸引力。在“官本位”主導的思想下,更多的高管人員可能更看中,通過業績增加自身的政治資本,提升公司的級別和自己的地位,因此中國上市公司管理當局相比國外上市公司而言調高收益的會計舞弊動機,帶有更多的政治性。
3.2內部治理不完善為會計舞弊創造了機會
一方面審計機構缺乏獨立性,不能有效發揮監督功能,另一方面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也制約著內部審計履行職責的能力。內部審計部門已經成為安置企業閑置人員的部門,內部審計人員缺乏資格認證,缺乏履行職責要求的知識和能力,不能對會計進行有效監督,更不能對企業管理發揮應有的作用。
中國上市公司普遍對內部審計不夠重視,2002年證監會建議上市公司建立內部審計制度,并未作強制要求。大多數上市公司即使設置了內部審計機構,也往往是在董事會或總經理的領導之下,沒有相應的權力,不能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監督功能。根據程新生和張宜(2005)的調查,至2002年4月,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總計524家(含鋼鐵、汽車、化工、機械、電子、家電、紡織等行業),其中342家公司設立了內部審計機構,占65.27%;有102家未設立內部審計機構,占19.46%;另外80家上市公司未填寫發出的調查表,占15.27%。在設立內部審計的342家上市公司中,由董事會領導的內部審計和由總經理領導的內部審計占總數的70%,由財務部和財務總監領導的占23%,由監事會領導的僅占7%。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明顯較差,受財務部和財務總監領導的內部審計對財務的監督作用被消弱,即使是由總經理和董事會直接領導的內部審計,在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和副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較多且普遍未設立審計委員會的情況下,內部審計在揭露管理層舞弊方面也顯得蒼白無力。
4結語
綜上所述,只有解決好審計主體和審計客體中存在的問題,才能使獨立審計中的審計主體(外因力量)和審計客體(內因力量)更好地相互配合實現企業振興,獨立審計不斷壯大,我國的經濟高速健康發展,社會公眾才能真正地信賴獨立審計,支持獨立審計,投身于獨立審計工作,使獨立審計更好地為社會公眾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1]趙麗麗.我國獨立審計監管制度的分析及建議[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8).
[2]曹宇,趙瑩.審計監管與審計質量[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4,(3).
[3]李傳軍,戚中偉,王鵬舉.美國審計監管對我國的啟示[J].中州審計,2003,(10).
- 上一篇:商務局上半年安全生產工作總結
- 下一篇:電視談話節目要素管理論文
精品范文
4審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