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構建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7 05:38:00
導語:新聞媒體構建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全面發展。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的風向標,要正確引導輿論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支持和諧社會建設;新聞媒體要加強輿論監督,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人人有責,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的風向標,應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積極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弘揚正氣,鞭笞落后,加強輿論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完善自身建設,為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1新聞媒體要正確引導輿論,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支持和諧社會建設
當前,我國正處于“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現期”并存的關鍵時期,面對不斷涌現的新狀況、新局面、新問題,新聞媒體應該充分發揮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充當黨和政府的“喉舌”,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及時通報解讀有關政策、法律、問題和情況,滿足大眾的知情權,消除大眾的疑惑和誤解,增加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二是充當大眾的“喉舌”,滿足大眾的表達權,及時反映他們的愿望、要求、意見和呼聲。政府部門通過對這些愿望、要求、意見和呼聲進行有效梳理,逐一加以解決、解釋,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大眾利益。反映民意的渠道暢通了,民眾的利益協調了-,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能有效調動起來,營造“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的社會環境才有希望。
媒體在充當黨和政府“喉舌”的時候,必須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①有些重大政策措施事關群眾的切身利益,而群眾對此又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媒體在報道時最好先做好政策的解釋說明工作,作些輿論的準備。例如當前很多地方正在開展的拆除違章建設工作,由于違章建筑的存在有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當政府決定拆除這些違章建筑時,很多物主感到難以接受。安徽的《新安晚報》在報道合肥市的拆違工作時,采取了循序漸時的方式,拆違前作了充分的解釋工作,在拆違工作進行當中,又即時報道了政府對物主和租賃戶們的救濟幫助,取得了物主和讀者的理解支持,推動了拆違工作的順利進行,收到了比較好的報道效果。②對黨和國家政策冷靜分析,降低受眾的期望值。由于多種原因,受眾可能對某些政策產生過高的期望值,媒體對此類事物的報道宜淡化處理,以降低受眾的心理期望值,否則,一旦失望,受眾心理難以承受。當前房價居高不下,房價虛高由多方面因素造成,黨和政府為降低房價出臺了多項措施,每當一項措施出臺時,眾多媒體一哄而上,一片叫好聲,群眾由此產生了過高的期望值,但由于房價牽涉到多方面的利害關系,有些措施收效不甚明顯,群眾感到失望,也給黨和政府的工作帶來了被動。③當公共危機事件發生時,新聞媒體要充分尊重受眾的知情權,及時信息,引導群眾積極應對危機。群眾既是危機的受體,也是危機防御的主體,危機爆發后,群眾通過媒體及時了解危機的真實情況,既可避免出現恐慌局面,也有利于群眾及時接受指導,參與防御危機。2003年“非典”肆虐時,前期由于主流媒體的“集體失語”,社會上謠言四起,人心惶惶,許多大城市甚至出現了搶購風潮。直到4月份,央視等主流媒體向社會上公布了北京“非典”疫情的真實情況及各地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抗御“非典”的疫情動態后,民心才逐漸安定下來,并最終戰勝了“非典”。
2新聞媒體要切實加強輿論監督,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在我國的現行政治體制下,種種消極、丑惡的現象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造成了不穩定的隱患。這些消極、丑惡的一面,如果通過媒體的揭露,形成強大的輿論聲勢而使問題得以解決,群眾感到正義得到聲張,邪惡得到懲治,怨氣得以平復,社會就相對穩定;相反,如果黑暗一面總是被遮蓋著,可能使群眾覺得有理無處說,有氣無處出,從而不再相信黨和政府,或與黨和政府離心離德。因此,有效的輿論監督,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是保持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朱镕基同志曾為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題寫也四句話:“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這四句話高度概括了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而,正因為傳播的廣泛性和公開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威力,新聞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時,要有鮮明的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要按照劉云山同志提出的“出以公心、針砭時弊,解決問題、有利工作,增進團結、維護穩定”的要求,認真把握好“度”,既不能把個別現象當作普遍現象,也不要把局部的問題夸大為整體的情況,尤其要避免炒作,一哄而上,帶來負面和不良影響。在具體的監督報道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把握:
2.1堅持監督報道的事實性監督報道往往涉及到某一個具體的部門或某一個人,記者要本著對監督對象高度負責的態度,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充分掌握事件的前因后果,切忌道聽途說,捕風捉影,或是以偏概全,報道失實:
2.2堅持監督報道的客觀性記者在深入調查時,接觸到的大多是負面情況,聽到的往往是沉重的呼聲,置身現場,記者容易受到感染,影響了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記者的頭腦要冷靜、清醒,要客觀、全面、公正地等待問題,不偏不倚地選擇新聞事實,選定采訪對象;兼顧各方面的意見,力求平衡話語權,防止偏聽偏信;更要注意避免摻雜私人感情,帶來難以挽回的惡劣影響;
2.3堅持監督報道的引導性監督的根本目的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通過對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和違法違紀行為進行披露,達到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提高社會和諧程度的目的。因而監督報道要著眼于當前實際,跟蹤報道處理結果,向正面的、積極的方向引導,不可惡意炒作,造成新的不和諧因素,甚至引發新的不安定局面。
3新聞媒體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體現人道主義關懷
據有關方面統計,我國目前的弱勢群體大約有1.4億~1.8億人,給這些弱勢群體以更多的關愛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然而近年來,某些新聞媒體“精英化、娛樂化”的傾向和“官本位”意識愈來愈強,客觀上使弱勢群體與社會的距離越來越遠,心理反差越來越大,他們的聲音也越來越弱。媒體對弱勢群體的報道大都集中在年末歲尾,此時的弱勢群體出現在新聞報道中,更多的只是政績報道或政策宣傳的對象,如送溫暖、獻愛心活動等,這樣的宣傳對改善弱勢群體的現狀又有多大作用?占據中國人口十分之一以上份額的弱勢群體不是也不應該是“被遺忘的角落”,給予弱勢群體以更多的人道關注和人文關懷是媒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一個重要的使命。值得稱道的是,近年來以安徽電視臺《第一時間》、江蘇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南京零距離》和中央電視臺民生專題欄目《共同關注》等為代表的民生節目,突破性地把視角聚集到平民(包括弱勢群體)身上,成為電視新聞的亮點。這些節目以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關照各種民生選題,并以其親民的內涵和貼近百姓的特性,贏得受眾的親睞。弱勢群體借此可以表達自身的訴求,解決眼前的困難。
盡管出現了“民生新聞熱”,但筆者認為媒體關注弱勢群體的廣度、力度和深度還需進一步增強,針對弱勢群體,宣傳報道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還需進一步提高。在具體的操作中,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認識到弱勢群體的出現與存在有著深刻的歷史與現實原因,不是單由弱勢群體自身造成的,要注意消除他們的自卑無助心理,引導他們以坦然的心態積極面對生活,主動融入到社會大家庭中來;其次,媒體要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弱勢群體現狀,如實反映他們遇到的就業難、增收難、討薪難、就醫難、孩子就學難等問題,把他們所想所盼的信息及時傳遞出來,引起社會的關注、政府的重視,從而推動問題的解決;再次,弱勢群體也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也在為改變自身的現狀不懈努力著,并涌現出許多樂觀向上、自強不息的典型。媒體要把目光更多地對準這些積極因素,樹立弱勢群體的正面形象,為弱勢群體爭取更多的理解與支持,爭取與社會同步發展的平等權利,從而實現社會的共同進步。
4新聞媒體要完善自身建設,著力構建和諧傳媒,用精品佳作來陶冶人的情操
由于新聞媒體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它的不和諧必然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因此,新聞媒體必須按照和諧社會的要求,來促進自身的和諧。然而近年來,新聞媒體內部不和諧的雜音屢屢響起:部分記者編輯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有所降低,違法違紀現象時有發生;一些新聞媒體追求所謂的“眼球”經濟和轟動效應,不惜用名人隱私、丑聞、色情、暴力等獵奇、低級趣味內容來吸引受眾,甚至報道失實、嘩眾取寵,喪失了新聞媒體應有的品格。
要杜絕這些不良現象,構建和諧傳媒,首先要增強媒體從業人員的自律能力,樹立媒體的正面形象。媒體從業人員要通過學習,正確認識媒體的角色和定位,加強行業自律,自覺抵制各種不正之風的侵襲,保持清正廉潔的作風;其次要增強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新聞媒體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多正面的、積極的、健康向上的信息,杜絕虛假新聞、失實報道、低俗媚俗報道,以權威和誠信贏得受眾、影響受眾;再次要增強新聞的表現力。新聞應該怎么做?近年來新聞學者和從業人員討論得很熱鬧,但“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一點是無人質疑的。在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下,媒體要不斷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增強新聞報道的針對性、實效性、凝聚力和感召力,把我們的報紙、廣播、電視辦得生動活潑,讓群眾喜聞樂見,通過用精品佳作陶冶人的情操,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 上一篇:區長在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下一篇:政府績效審計評價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