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經濟新聞報道實踐
時間:2022-06-14 08:35:00
導語:電視經濟新聞報道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決定了它先天具有更容易抓住觀眾眼球、更容易獲得收視率的特點,應該成為媒體參與競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內主流媒體中的黨報黨刊、各地電視臺的經濟新聞報道還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筆者擬從新聞規律與經濟新聞報道的規律相結合的角度,對經濟新聞相關問題進行粗淺的論述,以就教于方家,并希望引起媒體管理者的關注。
一、拓寬視野,用新聞的眼光采寫和編發新聞,加大主流媒體經濟報道的分量和比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工作重點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毫無疑問,我們的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也必須把新聞宣傳的中心和重點轉移到經濟報道上來,利用各自的優勢,及時、廣泛、全方位地為經濟建設服務。我們說主要媒體的經濟宣傳報道不夠,除了編排不夠突出外,主要是分量不足,比例太小,報道面不寬。報道的重點仍然是停留在黨政領導視察企業,使之變相地成為“企業形象展示”。這種浮光掠影式的報道應該改變。我們知道,市場經濟與社會的每一個方面都緊密相連。生產、流通、金融、科教以及消費等每個領域無不包含著經濟二字,而社會上的各種活動都要集中到這個大舞臺上來。因此,經濟新聞報道首先要依照經濟規律去拓寬視野,用發展的眼光和市場經濟的理念去拓寬經濟新聞報道的領域和渠道,把經濟報道的對象和范疇擴大到生產、流通、金融、科技、教育、衛生和社區服務行業等各個領域,增強經濟新聞報道的力度,提高經濟新聞的含金量與信息量,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去捕捉新聞事實,采寫受眾喜聽愛看的好新聞。其次是要增加經濟報道的比重。報紙、廣播、電視分別要有固定的版面、欄目或時段,用于刊發經濟類新聞,利用多種報道形式,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受眾對經濟報道的需求。以江蘇為例,江蘇衛視的高收視率主要是依靠《非誠勿擾》等相親節目,打的是情感牌。作為GDP全國第二、工業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一的省份,在當地的主流電視媒體中經濟報道比重還遠遠不夠。筆者以為,省級衛視完全可以從經濟報道的角度開辟新的競爭陣地,同時也豐富了熒屏。
二、經濟新聞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來報道
從事經濟新聞報道的編輯記者也存在弱項,對經濟的研究不夠,深入市場不夠,即使下去采訪也沒有作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常常是根據領導的意圖或某一方面的工作需要了解一些情況,這樣組織、采寫出來的經濟報道往往就形成了一種時間、數字加效果的報道,純屬一種公式化模式,一種例行公事的應付性行為,既沒有以大量的生動事實去分析、揭示事物發生、發展的原因和過程,也沒有潛心地去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當然也就達不到輿論的引導效果。我們分析當前經濟新聞報道的不足及弊端的成因,目的是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進一步明確經濟新聞報道的價值所在。經濟新聞既要遵循經濟規律,也要遵循新聞規律,兩者之間的綜合,主要在于報道組織者的思維綜合。金融危機肆虐時,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與江蘇衛視的《江蘇新時空》聯合推出過一個系列報道《東部機遇》,分別從“品牌立足開拓國際市場”、“走出國門到海外建立生產基地”、“抓住剛性需求傳統產業夾縫生存”、“研發專利產品避開大路貨競爭”等角度報道了東部江蘇、浙江的一些企業在全球金融危機中逆勢成長的故事,在全球經濟一片肅殺中給人啟迪和希望。這組報道按照經濟發展的規律進行報道,即從市場經濟初期賣方條件下向如今買方條件轉變時,競爭取勝的手段也上升到品牌、國際化、科技創新等更高層次,并采訪了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點評,所以就具有說服力、可信度。不熟悉經濟的記者在進行動態事件報道時很容易就事論事,而熟悉宏觀經濟,密切關注經濟發展的記者就會從一個動態事件上看到整體,預見趨勢。當成熟的記者不止一次參加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報道活動時,第一反應就會找到全國或全省或某地區的這些數據,找出里面的規律,也許從一篇《從“引資”到“引智”,外資企業研發中心加速落戶》的經濟新聞就會立即出手,而不是單獨報道一廠一事;如果是沒有長期浸泡在經濟一線的記者,突然要寫一篇宏觀經濟分析的文章,往往顯得生硬,只有軀干而無血肉,不像熟悉情況的記者那樣駕輕就熟,由具體到整體,由點及面一氣呵成。這就要求從事經濟報道的記者必須沉下心來,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素質和思維能力,并在實踐中成長。
三、記者要有敏銳的新聞意識,熟悉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深入生產一線掌握一手材料
市場經濟時代,必須從過去那種一廠一店的老框框、老套套中跳出來,要力圖改變過去那種一味在生產、銷售、技改、管理等方面打轉轉的老模式,以更寬廣的視角去觀察、發現和挖掘經濟新聞,去分析研究市場經濟中的深層次問題,著力報道一些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經驗和做法。這就不僅需要懂經濟,還要懂新聞,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央視《新聞聯播》欄目和一些地方電視臺的主要新聞欄目對經濟新聞的報道也從表面上的數字和成就描述向“縱深”的研究問題、挖掘新鮮事例方向發展。上文提到的《東部機遇》系列之所以能成為金融危機時經濟報道的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還在于它同時按照新聞規律來報道。首先在時間上搶在危機爆發不久,比較新,當時全國外貿特別是南部、東部沿海地區外貿訂單驟減,中小企業大批倒閉,失業人數陡然上升,外向型經濟占主導的一些沿海省份的經濟發展一下跌入了深潭。如何既客觀真實地報道這一事實,又能挖掘出危機中的潛在機遇,找出早日走出危機的路徑,央視《新聞聯播》欄目的一些策劃人員同時又兼任各省的新聞聯絡工作,從日常與地方電視臺的聯系中,敏銳地發現了同是沿海外向型經濟占主導的江蘇,卻受外部沖擊最小,僅3個月時間就顯示出外貿復蘇,躍出泥潭危機的趨勢。由于雙方記者都是長期從事經濟報道,都不僅有著良好的新聞敏感,還有著較豐富的經濟知識背景、較豐厚的一線經濟素材的積累,所以能迅速從新鮮的事例中挖掘到應對金融危機的很好的經濟新聞。比如第一集《“無名小卒”翻身記》,一個過去做加工、賺取廉價加工費的江蘇東臺的一家企業利用金融危機的機遇直接收購“百事通”這一“五金界”知名的國際品牌,雖然金融危機使訂單少了1/3,但利潤卻增加了十幾倍;一個唱響國內的品牌開始到國外開專賣店,在國際市場上打品牌。從這些具體鮮活的例子出發描寫了以貼牌加工為主的中國出口產品,長期以來一直在國際市場上扮演著“無名小卒”的角色,金融危機在給“中國制造”帶來深度影響的同時,也給這些“隱姓埋名”的企業創造了“自立江湖”的難得機遇,從而得出了“品牌開路,小卒也能頂大車”的結論。
由于這一經濟報道系列結合了大量新近發生的甚至以前從未在媒體上進行過報道的新鮮面孔和鮮活事例,可看性強,可信度強,發人深思,給人啟迪。每集的題目都十分新穎:《“無名小卒”翻身記》、《龍頭引路,東部企業“組團”出征》、《瞄準“剛需”不放松,種好土豆贏市場》,將深奧的經濟規律用簡單通俗、不乏趣味的語言形象地表達出來。四、樹立超前意識,增強思辯色彩,為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有參考價值的理性思考和信息預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培育、建立和發展,要經過漫長的道路,其間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問題,如觀念的轉變、新舊體制的變革、多種經濟成分的共存與競爭的殘酷性等。對這一時期中遇到的問題,人們要有一個認識過程,并要在實踐中去感受、去體驗、去解決,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和結論。例如,股票上市、土地拍賣、國有企業壟斷、下崗失業及典當業的出現等,這些過去新聞媒體沒有報道或不敢報道的問題,現在我們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予以報道后,人們的認識也就隨之上升了,正確引導輿論的作用也發揮了。同時,記者編輯在采寫編發稿件時,還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要有超前意識,要注重研究市場的變化,了解市場信息,分析市場行情,準確地闡釋市場經濟理性的內涵,通過新聞報道向受眾提供一些符合客觀規律的預見和對策。
- 上一篇:談論電視臺做好字幕新聞策略
- 下一篇:談論新聞播報空間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