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非規范行為解決措施
時間:2022-06-30 02:42:21
導語:新聞媒體非規范行為解決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新聞事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使我國的新聞事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發揮著監督與反饋的功能,所承擔的不僅是傳媒自身發展的責任,還要承擔重要的社會責任。國家有關部門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新聞媒體的行為,新聞行業協會也在不斷的努力,強化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但是就目前我國的新聞工作來說,由于從業人員缺乏一定的職業精神,在工作中經常出現不規范行為,嚴重影響了我國新聞媒體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制約了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因此,新聞媒體要加強對這方面的重視,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對新聞媒體非規范行為的治理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監督機制,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二是加強理論宣傳,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積極主動的避免非規范行為。
一、新聞媒體非規范行為的危害
新聞媒體的非規范行為主要指新聞機構或是從業人員在實際的工作中,在不違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基礎上主觀做出的一些違反行業規則和職業精神的行為。新聞媒體作為經濟組織,也要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所以在實際的工作中就會通過非規范行為來實現自身利益,這就違背了新聞媒體的行業規范,不能體現新聞媒介的價值,背離了公共利益,造成了及其惡劣的影響。目前我國新聞媒體的非規范行為最主要的表現有虛假報道、有償新聞、低俗之風和不良廣告等幾個方面,不管是對新聞媒體或是對受眾而言都有著一定程度上的危害。2007年的“紙餡包子”這條虛假新聞的出現,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造成了人們的恐慌。受眾對新聞媒介的信任度逐漸下降,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有償新聞主要包括有償報道和有償隱瞞兩個方面。有償報道主要是根據相關單位的意愿報道新聞內容,這樣就不能如實的反映新聞事件,受眾不能了解真實情況。有償隱瞞主要指的是故意對新聞事件進行隱瞞,不予報道,這是對受眾的一種欺瞞行為。低俗報道主要是新聞媒體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而進行的報道,內容比較低俗,是社會不良風氣的一種反映,會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不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同時,新聞媒體的非規范行為還包括新聞炒作等內容,利用媒體的優勢,產生轟動效果,將新聞內容無限放大,對新聞事件中的某一點大肆報道、片面渲染,勾起受眾的好奇心,滿足受眾的偷窺心理,這樣的報道就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新聞媒體的非規范行為使得受眾對新聞媒介喪失了信任,在社會中引起了惡劣的影響,如果不能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新聞事業就不能進行可持續的發展。
二、新聞媒體如何避免非規范行為的發生
新聞媒體非規范行為的發生不是偶然事件,是市場經濟環境下新聞事業發展的產物,避免非規范行為的發展需要從根源入手,在大力監督的前提下不斷的提高新聞媒體和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促進我國新聞事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1)樹立社會主義新聞意識。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環境有所變化,行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新聞機構就會出現非規范行為,制約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加強對新聞機構和從業人員職業精神的培養,樹立職業意識,滿足時展的需求。在實際的工作中,要加強對新聞媒體的監督,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減少非規范行為造成的危害。同時,要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提高其職業道德,樹立社會主義新聞意識,這樣才能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才能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才能促進新聞機構的進一步發展。
(2)從實際的工作入手,樹立良好的工作作風,保證新聞報道的質量。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出現非規范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一個良好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在一些新聞報道中,從業人員沒有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在無意識間就造成了虛假新聞的出現。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在報道中一定要深入的了解,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風,對待工作要有一個嚴謹的態度。這是對從業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聞內容真實性的保證,更是我國新聞事業長遠發展的保證。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聞媒體的非規范行為在我國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嚴重制約了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我們必須加強對這方面的認識,從源頭抓起,樹立社會主義新聞意識,適應時展的需求,促進新聞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 上一篇:新聞報道侵權防范和策略
- 下一篇:新聞媒體重視輿論反響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