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聞傳播敘事化
時間:2022-07-27 09:49:53
導語:民生新聞傳播敘事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為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敘事學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在結構主義學說推動下形成的,它主要研究文學敘事作品和敘述方法,按照1969年托多羅夫在其《〈十日談〉語法》中對敘事學給出的定義:“敘事學:關于敘事結構的理論。為了發現或描寫結構,敘事學研究者將敘事現象分解成組件,然后努力確定它們的功能和相互關系。”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敘事學將其觸角深入到與文本密切相關的諸種語境中,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大眾媒介也進入了敘事學的研究領域。隨著電視新聞的迅猛發展,民生新聞受到了業界和學界前所未有的關注。根據新聞的定義,“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敘事,新聞是敘事的藝術。“民生新聞是關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與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新聞”。百姓的生活、生命、生存、生計等民生素材成為電視民生新聞的源頭。相比傳統新聞,電視民生新聞在“敘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敘事文本的傳播多樣性”、“敘事立場的民生大眾性”、“敘事傳播過程的豐富具體性”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傳播敘事優勢。本文引入敘事學和傳播學的理論對電視民生新聞文本傳播敘事策略進行探討,以期不斷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的品質和品位,進一步提高電視民生新聞的傳播效果,為電視新聞傳播敘事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對電視民生新聞的實踐操作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有益探索。
一、敘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
“敘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包括了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敘事素材的“市井性”,即本土化的特點。傳播學中一種受眾研究理論———使用與滿足論認為,受眾對媒介產品的消費是有目的的,旨在滿足某些個人的、經驗化的需求,因此,大眾媒介要想獲得成功,就不僅要盡力了解受眾對什么感興趣,還要了解為什么感興趣。也就是說,電視新聞要滿足電視觀眾的需求,它所選擇的敘事素材首要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人和日常生活中的事,換句話說,就是電視民生新聞的新聞素材應當是本地電視臺所在的城市的真真切切的市民生活,這也更加符合傳播的接近性原理。作為一般的受眾,依照傳播的接近性原理,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他們無論是作為地方臺節目的觀眾,還是作為當地報紙雜志的讀者,抑或是作為當地廣播的聽眾,對于他們自己非常熟悉的周圍的人和發生在他們自己身邊的特別熟悉的事,總是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和極強烈的心理上的共鳴,而且對于這些人和事,可以說是“特別關注”。隨著人們生活的節奏逐步加快,人際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但人們又非常需要了解彼此的生存狀況以獲得相互認知和自我認知,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庫利在1927年提出的“鏡中之我”理論足可以說明這一點。加之民生新聞所創造的高收視率奇跡,它的不同凡響的表現,也使媒體“傳者本位”的傳播理念向受眾本位的傳播理念快速轉變,因此,市井原生性的敘事素材以其敘事空間的無限廣闊性展示了非凡的魅力,百姓的媒介“使用與滿足”需求與媒體的受眾本位基本理念也由此達成了高度的契合,這種近乎鬼斧神工般的完美契合,使市井原生性的敘事素材成為各大媒體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非主流媒體民生新聞中最根本、最基礎的敘事素材。黑龍江電視臺的《新聞夜航》,始終用最親切而又溫暖的情懷關注著生活中的炎涼百態。《新聞夜航》的宗旨———“關注您生活中的世事百態,講述您身邊的大事小情”,這不僅僅是節目組對觀眾做出的鄭重承諾,更是辦好節目的銳利武器。近些年來,《新聞夜航》一貫堅持“關注民生,反映民意”的報道理念,讓平凡普通的“草根一族”成為節目的主角,運用百姓的鮮活語言,報道百姓的鮮活故事,讓普通觀眾在觀看節目時產生深深的共鳴:使之產生的是撲面而來的本土化的濃郁氣息,油然而生的是鄉土化的親切感。《新聞夜航》報道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成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經國家廣電總局批準,“河南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更名為“河南電視臺民生頻道”,2008年1月1日,民生頻道已正式開播,這是全國第一家以“民生”命名的電視頻道。百姓市井中發生的原生素材以其“原汁原味”的鮮明本土特色,逐漸成為民生新聞的欄目宗旨和辦欄的理念,也為受眾所喜聞樂見,成為受眾“手心里的寶”。第二,敘事素材的“原生性”,即原創性,這是和本土性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一個特點。從地域的角度說,本地媒體對當地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往往更能從當地的視野出發,也更容易以第一時間獲得獨一無二的和有當地鮮明特色的相關信息來源。所以,本地媒體獲得本地的文化資源是最便捷的,外來媒體很難與之競爭。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曾指責,電視作為一種“文化工業”具有較強的“可復制性”,這種可復制性對民生新聞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欄目風格的雷同和欄目設置的跟風上。在很多地方一個城市有多檔民生類節目,而且節目類型大體相同。而一個城市在一天之內所發生的各類新聞是有限的,因此,往往省臺做了的民生新聞,各市縣也在做,甚至同一臺的不同頻道都在做同一則新聞。這就出現了我們經常看到的題材重復、事件相似、人物相同的內容出現在各個民生新聞節目中。在頻道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電視欄目出現分眾化趨勢,使得有些電視民生新聞欄目的收視率明顯下降。敘事素材的市井原生性由于其原生性和不可復制性成為了新聞真實性的強有力保證。而我們以民眾豐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現實生活作為敘事素材的源頭,不必為新聞素材的問題而“用盡陳王八斗才”,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因為百姓的生活就像是滔滔不絕的河江,源遠流長。
二、敘事文本的傳播多樣性
電視民生新聞所開創的收視率奇跡與它敘事文本的傳播多樣性是密不可分的,正是敘事文本的多樣性傳播,使新聞文本這一形式化的、符號化的、有限的新聞結構,達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電視民生新聞是如何吸引越來越挑剔的電視觀眾的眼球的呢?筆者認為,一要堅守兩個原則,二要采取多樣的敘事傳播策略。
(一)電視民生新聞必須堅守的兩個原則
1.堅守客觀真實報道的理念堅守客觀真實報道的理念,這是一個理論層面的原則。電視民生新聞堅守了新聞客觀真實的報道理念,客觀真實的報道也正是新聞的生命線,有了這條生命線,電視民生新聞才得以生生不息,呈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
2.通過本真敘事還原本真生活通過本真敘事還原本真生活,這是一個操作層面的原則。電視民生新聞特別關注的是社會民生,是普通老百姓原原本本的真實生活,要通過本真的敘事反映百姓生活的原生態。
(二)靈活多樣的敘事傳播策略
1.地域化表達一篇優秀的新聞作品,要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完美的表現形式也是必不可少的。電視民生新聞的語言運用得如何,在新聞表達效果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電視民生新聞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內容與形式”的和諧完美統一,即“取之于民”的民生內容用“用之以民”的富有表現力的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來報道,這種語言表達形式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多的是指地域化表達也就是口語化、方言土語等的使用。這種富有“離離原上草”般生命力的民生新聞表達方式,其地域特色正如巨人的手,有力拉近了媒體與受眾的距離,極大地增強了媒體的親近性,傳播學中的受眾研究的社會類型論也為我們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按照社會語言學的觀點,方言以其蘊含其中的特殊的、富生活氣息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情感提供了深刻的社會紐帶,成為新聞報道和現實生活之間的潤滑劑,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新聞與生活的近距離接觸。方言詞語容易引起受眾的關注、認同和共鳴,從情感上滿足了受眾的需求,媒體由此增加了平民化色彩。黑龍江方言“不咋的”指的是“不太好,不怎么樣”,“炸廟”指“嘩然或本無其事,故意大喊大叫”,“冒蒙”指“心中無把握,憑猜測辦事”,“肉拉瓜嘰的”指“行動遲緩,總是不緊不慢的”等等,這些黑龍江方言詞語讓當地人讀起來倍感親切,其卓有成效的傳播效果令標準的普通話詞語望塵莫及。特別要強調的是,方言土語的運用可以有效避免新聞的同質化,它是提升節目的品牌傳播效果最有效的武器。這一點也越來越受到業界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相信不久的將來,這“星星之火”,以其“椰風擋不住”的強大威力與魅力,定會成為“燎原之勢”,掃去新聞報道雷同化的沉重陰霾,還新聞報道一個晴朗的“艷陽天”。
2.陌生化呈現電視民生新聞文本中為求最大程度地呈現新聞的“新”,一個最為有力而又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用陌生化呈現的方法。所謂“陌生化”原指藝術使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件重新獲得新鮮感,從而更新人們對既有的生活經驗和感覺的一種方法。在電視民生新聞文本中,陌生化呈現即將那些發生頻率較高的事件以一種低頻化的描述方式進行傳播。低頻化的傳播方法,在一定的層面上可以理解為對高頻事件進行的反常化傳播處理。
3.細節化處理對于電視民生新聞文本而言,最能打動人心的、讓人為之動容的莫過于細節。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可以使新聞文本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增強新聞作品的思想性、可讀性和感染力。新聞細節在敘事上突出強調的是其個性化的內涵及風格,在信息的傳遞上強烈地體現出其信息的高度復合性,帶給受眾的是一個無限廣闊的釋碼空間,在某種程度上說,正是新聞細節的運用使電視民生新聞在現實報道的基礎之上,平添了深厚的人情味。
4.懸念化設置“懸念是藝術創作中造成受眾某種急切期待和熱烈關切的心理狀態的一種手法。”當下,業界和學界更多地把關注的目光放在了對在新聞敘事的故事性處理上,正因如此,這種傳統的敘事方式———懸念化設置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并成為新聞敘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元素。通過設置懸念,抓住受眾對事情結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在情節的波瀾起伏中對整個事情進行敘述,起到了預期的良好傳播效果。在電視民生新聞中,采用懸念式的報道結構,有助于增強電視新聞的故事化傳播效果,使新聞蘊含一種特有的文學品味,進而增強新聞文本敘事傳播的可讀性,抓住了受眾的眼球,大大提高了電視民生新聞的敘事傳播效果。
三、敘事立場的民生大眾性
新聞文本在敘述過程中,新聞人通過新聞敘事所表達的態度即為新聞敘事立場,電視民生新聞對新聞傳播理論及實踐的一個重要貢獻就在于從權威操控下的“媒介中心論”向“百姓受眾中心論”的傳播理念的成功轉變。民生新聞堅守民生大眾的敘事立場,本身是一種民生新聞價值的回歸,受眾由“魔彈論”下的“靶子”成為新聞舞臺上的主角,這種傳播角色的轉變,使受眾擁有了更多的知情權和話語權。民生新聞更多強調的是大眾性,更多強調的是平民視角,并以平等的角度給他們以原汁原味的“本色表達”,使他們成為媒介報道中的主體。顯而易見,市井原生的民生新聞敘事素材,只有在民生大眾化的敘事立場的視角下才能得到最完美的本色表達,平民視角的堅守不僅僅是敘事立場上的一種巨大的進步,更是對社會新聞報道視角的理念上的提升。
四、敘事傳播媒介的豐富具體性
在哈羅德•拉斯韋爾的傳播模式中,傳播媒介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會直接影響到實際的傳播效果。電視民生新聞敘事傳播中,媒介豐富具體。觀眾行動參與、走訪查閱、手機短信、電子郵件、熱線電話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構筑了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實現了媒體與受眾的良性互動,為它開創和保持高收視份額并不斷突破創新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幾年來,民生新聞炙手可熱,風行全國。理論界對電視民生新聞的研究較多也較成熟,據中國知網人文社科學術網絡出版文獻總庫檢索,關于電視民生新聞的研究成果有1463條,這些研究成果中從敘事學的視角進行研究的成果僅十余條,而從傳播學的視角、從媒介產業的視角或從國內外民生新聞比較的視角等進行研究的成果更是屈指可數,亦可謂鳳毛麟角。因此,對民生新聞進行多維度研究,可以極大地豐富新聞學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拓展民生新聞研究的廣闊空間,從理論上探尋科學有效的方法來更好地指導民生新聞的業務與實踐,進而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的品質,增強電視民生新聞的品味。
- 上一篇:綜藝節目走勢
- 下一篇:新聞節目實時性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