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文化傳播數據化建設研究與建議

時間:2022-11-01 10:18:53

導語:音樂文化傳播數據化建設研究與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文化傳播數據化建設研究與建議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人逐漸擺脫了在西方文化面前的自卑,國家在傳統音樂的傳承與保護方面也采取了相對的措施。但同時,不管是民歌還是其他的傳統音樂形式的優秀曲目,往往在被發現后,在媒體的介入下,會帶來一定的炒作和商業目的,并進行刪改,最后只剩下面目全非的“精品”。音樂文化要發展首先就應該原汁原味的保存,只有正確的保存才能為將來的各種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也只有更好的保持傳統才能更好的進行民族化。其次便是如何才能讓人接受,這樣才能更好的傳播,本研究將通過將中華傳統音樂進行多方面的數據分析來深入的對比與思考,從而找尋出為何中華傳統音樂在現今難以讓人偏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出解決思路。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數據化;創新推廣

一、研究前期

在調研前期對現有的文章進行閱讀和總結,同時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現在的老、中、青幾代在有自己審美的情況下,喜歡各種音樂的人數比例及代表歌手。通過分析問卷等方面尋找從中因素。其次調研小組可通過走訪傳統音樂工作坊,進行訪談調查,探索現在有何種方法提高聽眾興趣,從而在聽眾的少年期間就可以對此產生興趣,本研究將通過將中華傳統音樂進行多方面的數據分析來深入的對比與思考,從而找尋出為何中華傳統音樂在現今難以讓人偏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出解決思路。

二、問卷分析

(一)問卷基本情況。在參與問卷調查的135人中,按照性別分類,有66.67%為女性,33.33%為男性;按照專業分類,文科類占34.81%,理科類占25.19%,工科類占11.11%,體育類占2.96%,音樂美術類占25.93%。按照年齡分類,20歲以下占21.48%,20—30歲占61.48%,30—50歲則僅占17.04%,被調查者的主體是30歲之前的青年人;按照民族分類,93.33%為漢族,6.67%為少數民族,被調查者基本屬于漢族。(二)問卷結果具體分析。大眾在關于“您更偏好西方音樂還是中國音樂”這個問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6.67%的人更偏愛西方音樂,這一結果符合我們當初的預想,大眾存在對傳統音樂不了解、不熟悉、不自信,對西方音樂盲目偏愛的現象,而且調查結果存在年齡越小,偏好西方音樂的比重就越大的傾向。關于“對中國傳統音樂‘舊曲填新詞’的做法是否有了解”這一問題,41.48%的人表示了解,通過將被調查者的性別、年齡、專業以及民族與各項數據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這里面大部分被調查者的專業為音樂和美術類,也就是說絕大多數非音樂專業者對“舊曲填新詞”并不了解。關于“您認為影響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的因素有哪些”這一問題是開放性的主觀題,被調查者們認為,從古到今影響傳統音樂傳承的因素很多,古譜的識讀、律制的改變、民歌的異化、媒體的炒作、山寨傳統的出現、民間或民族方言的失傳等,均是阻礙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的因素。因此,在關于“大數據背景下中國傳統音樂傳播的策略建議”中,參與問卷調查的群眾紛紛提到,要注重傳播中對中國傳統音樂傳播特色的保護,進行現代化傳統音樂教育,培養年輕受眾,加入時代因素,以滿足市場需求,以及多元化利用新媒體,降低新媒體傳播的門檻,合理運用現代多種傳播媒介,多渠道傳播中國傳統音樂等。

三、從互聯網平臺運營方式中借鑒方式拓展推廣思路

(一)對微信公眾號“意術源”運營的研究與分析。在對“意術源”這一公眾號的觀察研究中,我們發現“意術源”的板塊劃分很明確,分為專業學習、資料與業余興趣三部分,其中關于歌劇這一方面的資料很充足,于專業人士或愛好者都適用。但在其他的部分,就顯得“專業不夠專業,興趣不夠興趣”。鑒于我們所做的互聯網平臺是關于中國傳統音樂傳播,方向在于“傳播”。在平臺推行初期,我們的目標和方向應有所明確,旨在注重提高興趣以及基礎的音樂知識技能。因此,關于數據庫的建立應據此方向進行數據收集。在數據庫的背景下,首頁的分類方面應進行明確分配。在關于對話框的自行搜索方面,可以設置用關鍵詞查找。如有用戶搜索不到的資料,可納入反饋收集庫,以待隨時掌握用戶興趣點,不斷完善數據庫信息。在關于推送方面,我們將實行定期推送。(二)對“德云社”網絡傳播運營的研究與分析。通過“德云社”目前受眾來看,他們致力于推廣傳統藝術,弘揚民族文化,使相聲藝術在目前的青年群體中有受到一定程度的喜愛。德云社將相聲演出與互聯網相結合,通過互聯網傳播影像資料,以及將各段相聲中的高潮點和演員與觀眾的互動做出剪輯,吸引網友的目光。通過現有的影像材料,讓人們對相聲藝術充滿好奇與期待,擴大了它的受眾群體。通過視頻的多次傳播與影響,很多人已經能對“柳活”中的評劇,太平歌詞等朗朗上口。所以在傳播中國傳統音樂的過程中,我們亦可將中國傳統音樂中很多膾炙人口的片段,以及具有豐富多彩演出形式的視頻資料,與各大門戶網站相結合。可在微博和b站上面進行傳播。微博視頻的推送會在他觀看完前一個類似視頻之后,順勢直接彈出,使聽觀眾在經過前一個類似節目的熏陶下耐心看完接下來的視頻。通過各個博主的推廣,將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在目前青少年愛用的App中進行傳播。在無形中使他們可以進行多次或頻繁的光看此類音樂視頻,在潛意識中會將歌詞和曲調記住。

[參考文獻]

[1]楊曉.大數據時代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播困境及對策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9,03.

[2]杜娟.互聯網環境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播路徑的影響分析[J].北方音樂,2017.

作者:闞文祺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