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電視媒體在突發性時間中的輿論作用論文
時間:2022-11-21 03:20:00
導語:剖析電視媒體在突發性時間中的輿論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對電視媒體自性的認識放在現代媒介矩陣的背景下進行,通過在危機傳播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比較,分析電視如何展示和發揮了其獨特的優勢和不可取代性,從而理解電視的媒體屬性的回歸.
關鍵詞:自性;危機傳播;現場直播;媒介矩陣
在新技術新媒體帶來媒介生態革命性變革并構建出新的媒介矩陣的情況下,電視同以往相比,雖然在媒介融合的語境下做出了諸般的調整適應和變革,但依然漸趨失去“第一媒體”、“媒介之王”的地位與影響力。它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表現出走向邊緣化的趨勢。
這一走向體現在現實實踐中。就如胡智鋒所說,在新媒體咄咄逼人的上升趨勢面前,電視呈現出一個傳統老大媒體的整體頹勢。表現在:電視媒體的整體市場份額的下降、關注度的下降、內容的相對封閉,造成了全行業的困惑和焦慮。0針對這一狀態,尹鴻曾形象地稱2006年的電視是“軟媒介”(乏力),2007年是“冷媒介”(不火)。
困惑和焦慮的電視在2008年卻一掃頹勢,重新展示出其獨特的傳播價值。這一年大事頻發,電視媒體也大展身手,表現不俗。尤其是它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的表現,更凸現出其作為主流傳播媒體的特有優勢和不可取代性。512地震發生后,以電視為主的媒介矩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投入對這一重大災難性事件的危機傳播,為抗震救災作出了不可忽視和難以取代的貢獻。
媒介矩陣是共同存在的媒介相互聯結的網絡。。我們當下世界的媒介矩陣由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構成。在這次整個媒介矩陣全力投入進行的危機傳播中,無論是起到的作用還是獲得的好評,電視媒體都是最突出的。中央電視臺總編室于5月21日到25日對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2072個受眾樣本的調查表明:53.23%的中國民眾是通過電視第一時間得知汶川地震消息的.汶川地震發生后,95.37%的民眾通過電視了解相關信息.接觸各類媒體時間最長的是電視,平均每天為270.2分鐘,81.95%的民眾認為電視是了解地震相關信息最重要的媒體,81.78的民眾收看了CCTVI,37.65的民眾收看了災區頻道——四川衛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眾意見調查部于5月22—27日期間,就抗震救災話題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120個地市2648位城鄉居民進行的電話調查表明:91.4%的公眾認為這次四川抗震救災的電視報道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其中39.8%的公眾認為這次電視報道完全能滿足自己的要求,51.6%認為基本能滿足自己的要求。
在這次危機傳播過程中。電視具有啟發性的逆轉式表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得以去思考并認識,在新的媒介生態情境下,在新的媒體矩陣布局中,電視擁有什么樣的獨特優勢,具有哪些不可取代的性質,什么才是電視媒體自體的規定性,即電視媒體的自性(self-existence)。
一、危機、媒體、現代性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高風險化時代,我們置身的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在這樣的時代和社會里,危機已經成為一個顯著特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一種常態。風險社會不僅是現代性的直接后果.也成為了對現代性困境的總體性表達。
現代媒體也是現代性的產物。現代社會的動力機制就來自于“時間和空間的分離和它們的重新組合,”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則是依賴于“象征標志”,即現代傳媒的產生。現代傳媒“使時間意義上的在場與空間意義上的在場分離開來”。對于現代社會來說.傳媒可以是“鏡”與“燈”。是社會文化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認知系統。它不僅源于現代性,也能有效地促使人們反思和修正現代性。
現代性催發了風險的常態性存在,作為風險具體體現的危機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事故、危害或災難的形態呈現。它們共同具有的特點是。突發性、緊迫性、不確定性、威脅性和潛在損害性等。危機傳播就是在具有上述特點的危機狀態下進行的信息傳播。公務員之家
在重大突發性危機事件發生之后,現代傳媒系統都會行動起來發揮他們的功用,進行危機傳播。
二、現代媒介矩陣中的電視
媒介矩陣是共同存在的媒介相互聯結的網絡,不同類型的媒介常常是高度地內部相關。這些不同類型的媒介在演化過程中歷時地先后產生發展,又共時地處在由它們競合所產生的媒介生態中。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描述媒介演化的過程,并認為媒介演化趨勢是對媒介和技術存在前的傳播手段更加全面的復制。媒介越來越不象媒介,而是更像生活(Live)。萊文森認為人類利用媒介盡可能地重建“自然”與“符合人性”的傳播手段,同時克服了傳播的前技術限制(缺少永久的記錄,不可能遠距離看和說,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地點,等等)。早期形式的媒介為了克服空間或時間限制,最初放棄了“真實世界”的某些方面。媒介的后繼形式又再次捕捉自然傳播的各個方面。從媒介演化的過程和特征看。電視作為典型的現代傳播媒介,處于媒介演化進程中的相對優越位置。它一直具有即刻進行視覺和聽覺報道的潛力。因此.在危機出現的時候。我們期望電視能利用這種潛力。
在危機傳播中,媒介矩陣中的不同媒體各司其職各顯其能,在攜手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地開掘自己的潛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傳播中形成競爭的態勢。危機中的信息需求可以分為三類:1.關于危機的一般信息需求;2.危機中的個人信息需求。如尋求關于危機地區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等狀況的信息;3.關于如何消除危機的信息需求,如雪災中要求司機繞行以及動員公眾救災的信息等。一般認為,對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危機傳播媒介。如大眾媒介一般用來滿足第1和第3類需求,而電話和手機等個人媒介一般用來以上第2類需求。這種分工合作和同場競爭是在適應危機傳播需求的情況下進行的。
雖然憑借媒介演化的成果和優勢電視在重大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具有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傳播優勢,但我們也可以發現,在汶川大地震的新聞報道過程中,廣播、報刊、網絡、手機等媒體也都將有關災情幾乎進行著全方位的“直播”,甚至新媒體如互聯網上WEB2.0的即時反應、互相糾纏、復合印證以及結構性的信息提純能力也使其微內容、微價值的聚合力量得到彰顯。而在災難的報道中,檢討制度缺失和舉措失當這方面,平面媒體做得比電視媒體更加深人。
但無論我們橫向從危機傳播中組成媒介矩陣的各媒體之間的競爭性表現,還是縱向從電視媒體自身由走向邊緣到重回中心,都無法否認電視媒體認識和發揮自身獨特優勢,遏制住在新媒體擠壓下的頹勢,重新認識和展現了其自身的不可取代性。公務員之家
從媒介演變的進程來看,電視媒體此前出現頹勢不是偶然的。自1925年電視技術被發明。1936年電視事業誕生以來,雖然隨著技術的發展,它在制作和播出等方面發生了很多變化,以至使其不斷地處于“再發明”的狀態中.但直到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出現和普及前,電視都以擁有影音兼備的電子傳媒的性質占據著傳媒王國的王者地位。由于基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一系列最先進技術體系的網絡媒體具有快捷便利、形象直觀、互動性強等特點,以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脅。把網絡媒體作為新聞來源的人正在增加.網民在網上瀏覽新聞的時間也在逐漸增加。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網民減少了與傳統媒體的接觸。美國一家公司調查顯示,在因特網用戶中,比以前減少了讀報、看雜志、看電視時間的人分別達15%、20%和25%。作為傳播媒體,電視存在的根基是擁有受眾,但新媒體這種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大有撼動電視存在根基的可能性。
三、危機傳播中電視媒體自性的凸現
重大突發性事件以突如其來的方式像閃電撕裂天空.將危機推到社會前臺。也展示出風險社會的底色。緊急時刻,電視媒體以其迅速敏捷的反應映證了約書亞-梅洛維茨的一段論述:(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我們已經開始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廣播”世界。但這種改變并沒有破壞媒介(如電視)在同一時刻將數百萬人吸引到同一事件的能力。0在汶川地震發生后的第一時間,電視媒體就行動起來.成都電視臺的SNG車與地震兩小時后到到都江堰劇院中學營救現場,成都電視臺6個頻道全部中斷電視節目的正常播出,采用SNG系統24小時并機直播;央視新聞頻道也在地震發生后不到一小時中斷正常節目,直播《關注汶川地震》。截至2008年5月24日晚,抗震救災報道直播節目總時長達1034小時.僅5月12日至21日,就有10.3億電視觀眾收看了央視抗震救災直播報道。
由此,電視媒體將自己獨特優勢激發和展現了出來。現場直播這種方式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就是能做到采訪報道、制作播出、接收觀看同步進行,具有消除時空、實時體驗的巨大力量和全覆蓋性、共時性和情感訴求的超越其他媒介的能力。
電視能做到這一點,和它具有高科技的特征密不可分。即使是在網絡傳播時代,電視也往往代表了一個時代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電視節目的采、編、播等各個環節都蘊含著很高的科技含量,體現著高度發達的科技,能為人們提供從來沒有過的遼闊視野與多方位的參照系數。電視可以通過畫面與聲音雙通道的信息輻射,憑借每秒30萬千米的傳播速度,使信息傳輸突破時空制約,基本上能做到與事件同步。在熒屏上展示正在進行和發生的事務。雙向中繼采訪、現場切換、臨時插播、現場采訪和電視特技等電視手法的采用,又不斷豐富電視表現形式,擴大傳播領域。在技術設備和技術手段的支撐下,作為一種大信息容量的動態傳播媒介,電視能夠并且已經全方位地展示了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在此過程中,它凸現出其最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實時的現場再現功能。這一功能使得它能在熒屏上即時再現人類感知所不及之處的場景。
但問題是,基于網絡視頻和網絡傳輸技術的網絡直播似乎也能在電視媒體最為核心的優勢領域進行競爭。在近來世界上發生的很多重大突發性事件的信息傳播場域,我們都能看到網絡直播的參與。網絡視頻本身也以其與電視同樣的聲畫兼備的特點在蠶食著電視多年來形成的領地。
網絡媒體在媒介演進的進程中固然已吸收容納了在它之前出現的諸多媒介的特點和優勢,但是重大突發性事件的現場直播領域,網絡視頻和網絡直播在以下幾個方面仍不能和電視媒體相比,更不能完全取代電視:
在技術成熟程度所決定的編碼和解碼方面,目前的帶寬水平使得網絡視頻在清晰度上和電視聲畫還無法相比:
在接受的方式上,以被動接收而不是主動搜尋甚至雙向互動為特點的電視,在危機傳播中仍有著進行動員、全面快捷、設置議程等優勢。和網絡相比,電視在接觸的容易度上門檻更低,電子圖像和聲音是將自己注入到人們的環境中,接受訊息幾乎不費什么力氣。并且,經電視編碼的成千上萬條訊息可以用同一個接收器(電視接收器)同時獲取。一旦電子媒介進入家中,訊息就能無差錯地持續地流入。電視機共享的論壇由是能成為一個宣布和確認“現實”事件的場所,并且完成信息的大規模共享。所以梅洛維茨說,電視作為新的公共領域的舉足輕重的角色。它為人類提供了最大范圍的同時獲取訊息的渠道。這是人類從未體驗過的;
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在公信力方面的差異也使得它們在危機傳播中有著不同的影響和地位。迄今為止,網絡視頻尚未完全取得意識形態合法性,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競爭,電視媒體已經在可信度、可信賴程度和專業權威性等方面都有著難以取代的積累。根據羅波爾(Roper)的調查.自1961年開始,電視被看成是所有新聞來源中最可信的。自1968年開始,它比下一個最可信的來源--報紙高出的程度超過了2:1。公信力的累積使得電視在媒介矩陣的競爭中更具主流媒體的色彩。網絡媒體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自組織性,而作為主流媒體的電視則早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媒介邏輯,即一套控制“內容如何處理和呈現,以便竭盡所能地運用既定媒介的優點”的內在法則與規范。埃斯德和諾斯把媒介邏輯界定為“理解和解釋社會事件的方法……這種(傳播)形式的成分包括不同傳播媒介和傳播形式。形式的要素包括材料怎樣組織、材料呈現的風格、關注和強調的重點以及媒介傳播的法則。”這些都有助于在危機傳播中,電視媒體能夠更有效地平衡好開放與控制之間的張力.發揮及時實時全時的特點,集宣傳媒體新聞媒體和信息媒體的功能于一身,進行整體性設置議程。
汶川地震新聞報道使電視重振了自己的傳播價值.它一改一味沉浸娛樂模式的積習,從娛樂工具回歸到媒體屬性,鳳凰衛視中文臺執行臺長劉春曾感嘆的“電視界現在最大的悲哀就是忘了自己是個媒體”的弊病也在危機傳播中得以補正。而且,因為我們所置身的社會是個風險社會,在現代性的規制下。我們必將長期處于高風險時代,作為現代性產物的電子媒體--電視,也定能在認清自己的自性的情況下,在時代的主場以真實的力量和新聞的價值更充分地發揮其傳播優勢,彰顯其媒體屬性。
- 上一篇:有選擇性的深度事實報道研究論文
- 下一篇:傳媒經濟深層次理解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