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新聞宣傳的提質與增效

時間:2022-02-14 08:56:14

導語:中職新聞宣傳的提質與增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新聞宣傳的提質與增效

[摘要]中職新聞宣傳承擔著講好職教故事、展現職教精神的重要使命。在融媒體背景下,剖析了中職新聞宣傳主要存在新聞宣傳形式單一、稿件錄用率低,輿情監管難度大、回應效果較差,招生宣傳手段單一、創新形式少等現實瓶頸;探究了創新新聞生產流程、提升突發輿情應對效果、創新受歡迎的宣傳形式等新聞宣傳的提質策略;提出建立融媒體新聞庫、建立融媒體人才庫、打造融媒體品牌等新聞宣傳的增效機制。

[關鍵詞]融媒體;中職學校;新聞宣傳;提質增效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形勢下,面對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的深刻變化,中職學校宣傳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機遇。如何順應融媒體發展的新理念,探索融媒體宣傳的新路徑,讓新聞宣傳更好地服務師生、應對輿情,講好職教故事、展現職教精神,實現高質量、高效率、高傳播力的新聞宣傳樣態,成為當前中職新聞宣傳工作實現提質增效的關鍵突破口。

一、融媒體背景下中職新聞宣傳的現實瓶頸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對我國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標定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規模大體相當、相互融通,職業學校辦學定位清晰,專業設置和人才供給結構不斷優化,每年向社會輸送數以千萬計的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職業學校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整體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社會認可度大幅提高,有效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同時,“行動計劃”提到鼓勵職業學校建好用好新型宣傳平臺,講好身邊的職教故事。中職學校要提升辦學水平、提升吸引力、樹立良好的職業教育形象,新聞宣傳工作肩負重要的使命與責任。目前,中職學校的新聞宣傳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新聞宣傳形式單一,稿件錄用率低

融媒體的高速發展從根本上轉變了新聞宣傳模式,在媒體融合的浪潮中,幾乎所有的傳統媒體都建設了“兩微一端”的新媒體矩陣,形成了“小而全”的局面,如“人民日報客戶端”“浙江新聞客戶端”,寧波本地的“甬派”“甬上”等等;各個中職學校也都搭建了官微、官博、官網宣傳平臺。但許多中職學校還是單純依賴傳統媒體的宣傳,或只是將新媒體應用平臺看作傳統媒體的延伸,將新聞稿件以同樣的內容和形式報送,造成新聞發布不及時、稿件錄用率低的問題。

(二)輿情監管難度大,回應效果較差

中職網絡輿情就是指以中職學生為主的群體,通過微博、微信、短視頻App等網絡平臺,傳播新聞或對關注的現象和問題發表評論和意見,且往往帶有這一群體傾向性的態度和情緒。基于網絡的開發性和交互性,新聞的制造者、傳播者、受眾可以進行無邊界轉換,三方都可以進行信息發布,并且可以進行互動。因此傳播方式也從單向、線型、無法選擇轉變為雙向、交互、多選擇性。網絡上人人都是信息傳播者,加劇了輿論監控的壓力。目前“00后”的學生是樂于表現自我和抒發個性意見的群體特質,但目前中職學校輿情監測手段落后,無法及時應對在微博、公眾號上發生的輿情;當輿情已經發酵時再作回復已經過了時效性,同時回復手段也較單一,導致效果大打折扣。

(三)招生宣傳手段單一,創新形式少

招生是一學年中最重要的工作,而宣傳是招生工作中的一只巨大推手。隨著網絡技術手段的進步,從微信、微博,到抖音、VR全景,融媒體時代對學校宣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4月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中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網民職業結構中學生的占比最高,為26.9%。目前,中職招生宣傳對現代網絡技術產品的應用較為薄弱,大部分學校依舊以文案加圖片的形式進行報紙版面宣傳或軟文宣傳,停留在傳統媒體“獨大”的狀態中,與“00后”學生日常習慣接受信息的媒體渠道和形式錯位,難以契合其需求。

二、融媒體背景下中職新聞宣傳的提質策略

(一)一題多報———創新中職新聞生產流程

融媒體讓信息傳遞呈多元擴散式,其傳播速度是傳統方式的數倍。為了保持熱度和曝光率,中職學校在新媒體平臺推送的頻率已經大大超越了傳統媒體。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是消亡和取代的關系,中職學校新聞工作者應當培養融媒體視角,取長補短,建立全媒體采編模式,把握各個媒體平臺的特色,實現新聞信息的一次采集、多次發布。通常,一則大事件發生,針對其進行報道的層面和角度是多元化的,充分利用好各個融媒體平臺、最能打動受眾的報道才能真正成為有熱度的新聞。2020年10月20日晚,寧波W學校甬劇非遺藝術班畢業大戲上演,甬劇班代表寧波非遺藝術甬劇的傳承,也是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典范,因此甬劇“第九代”首次登臺亮相的宣傳工作至關重要。學校以“全媒體視角”規劃新聞宣傳工作:第一,借力新媒體“快”“多元”的特點,第一時間將文案、圖片、“快閃”視頻提供給新媒體,“甬上”“甬派”“浙江新聞客戶端”等平臺及時推出《甬劇“第九代”畢業大戲上演,演出票房爆滿》的內容,這則新聞快速在職教圈、藝術圈的微信群、QQ群、朋友圈內轉發,成為當天關注度最高的新聞之一。第二,借助傳統媒體的權威公信力,在第二天的《寧波日報》《寧波晚報》《現代金報》等寧波市級主流傳統媒體上,通過圖片新聞的形式增加宣傳力度。第三,通過甬劇畢業生、校內指導老師、甬劇團多方獲得獨家一手資訊,從“非遺藝術傳承”“現代學徒制”“團校共育人”的角度進行深度挖掘,這則優質、有深度的新聞被《浙江日報》“深讀”欄目以《寧波創新甬劇演員培養模式》作為選題報道。分階段、由淺至深地進行宣傳,利用好各個平臺的優勢,職教新聞有速度、有熱度、有深度,打通新舊媒體采編環節,一則新聞多點開花,達到熱點持續升溫的效果。

(二)特事特報———提升中職突發輿情應對效果

及時監控輿情,處理好隨時、隨地有可能發生的網絡輿情,樹起網絡輿情引領的大旗是當前中職學校面臨的十分迫切的問題。在融媒體背景下,中職學校新聞工作者應當創新輿情應對機制,革新輿情監測手段,充分利用大數據研判受眾新聞訴求,引導輿情朝著有利方向發展,提升應對的效果。2020年10月23日下午,微博大V“文科班校花醬”發布一條視頻:一群身著古代服飾的佩劍少年在跑道上英姿起舞。該條視頻微博一經發布,就以#別人家的運動會開幕式#登上微博熱搜,點贊4.2萬,播放量330萬次。網友在該微博下評論“可別讓外國人看到了,不然又以為人人都會功夫”“太有才了!太有創意了!”也不乏“這是運動會開幕式還是武道大會開幕式”等聲音。經過核實,這則視頻來自學校“嘉年華”暨田徑運動會開幕式的彩排現場,表演者為學校學生,由學生自行錄制并發布至個人抖音平臺上。這則新聞的走紅就是自媒體博主根據新媒體平臺“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提供優質的短視頻內容獲得流量和熱度的案例。面對鋪天蓋地的網絡輿情和未播先“火”的開幕式節目,學校召開了輿情應對會議,確定了三個方針:第一時間正面回應,“認領”并“解釋”;實時監控輿情及網民評論走向;借力該視頻的熱度為學校“嘉年華”開幕式做宣傳,樹立學校和職業教育的良好形象。之后,學校積極回應真實情況,實時監測輿情,并將網友的關注點轉移到節目的正式演出———“嘉年華”開幕式上。10月26日當天,學校利用融媒體特點制訂外宣計劃,采用“推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邀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專業的記者現場采訪報道;采用時下流行的網絡直播形式對開幕式進行了全球直播,海外姊妹學校及分校的師生可同步收看。10月26—27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甬上”、抖音“寧波發布”等新媒體,寧波電視臺“來發講啥西”、《寧波日報》等傳統媒體集體推送,形成了“寧波一所學校的運動會開幕式”的社會熱點。針對先前網友的提問,學校與寧波電視臺、《現代金報》聯系,講述節目創作背后的故事,挖掘了開幕式上其他個性十足的學生節目,介紹了學校融合專業特色的“成長德育”品牌。隨后,這條新聞熱點還得到了新華社的關注,以《“大俠風”校園嘉年華開幕式走紅網絡(中、英、日三語)》在新華社海外版推出。此次輿情應對及時有力,準確引導輿論走勢,利用好每個平臺的不同優勢,向全國、全世界推出了寧波職業教育的好故事,擴大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形成美譽度。

(三)專題報送———創新受學生歡迎的宣傳形式

很多社會媒體為了吸引學生的目光,借助了各式各樣的宣傳手段,就競爭力而言,學校的官微、官博、官網媒體想要和其比肩幾乎是不可能的。面對招生形式,學校官方媒只有牢牢抓住自己的特色優勢,不斷創新宣傳形式,才能打破瓶頸,實現進步。2020年3月,受特殊情況影響,寧波市中小學延遲開學,學生迎來超長假期,而原本在3月份就應啟動的招生宣傳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對此,學校緊急召開線上會議,決定在延長的假期中進行“專題宣傳”,將招生軟文信息與學生喜歡的短視頻形式相結合,為開學后的正式宣傳“預熱”。從3月11日至開學,結合當下“停課不停學”與藝術專業成果,分階段陸續推出了《聲樂——教師聲樂教唱》《器樂———師生鋼琴“冬風接力”云彈奏》《器樂———新編“梁祝”器樂節目欣賞》《舞蹈———舞蹈生宅家訓練》《影視表演———學校明星介紹》幾期專題,利用短視頻、自拍等形式,全面、充分展示了學校藝術師生教學、作品、成績等方面的情況,點擊率與分享率均遠超過其他推送,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歡迎。一方面以這種新型“軟文”形式充分展現了學校的實力;另一方面對接開學正式招生,達到了學校余熱不退的效果。

三、融媒體背景下中職新聞宣傳的增效機制

麥克盧漢曾經提出:媒介即訊息。每一種新的傳播媒介的產生,都會極大地影響社會的發展,改變人類的傳播模式。融媒體背景下,每個人都可以是新聞的制造者和發布者。因此,中職應轉變新聞宣傳模式,建立互聯互通的宣傳長效機制。

(一)建立融媒體新聞庫

職業教育新聞亦要滿足新聞媒體工作“三貼近”的要求,即新聞內容要貼近人民群眾、貼近人民生活、貼近實際。對于中職新聞宣傳來說,即貼近一線教師、貼近學生生活、貼近校園,符合此類要求的新聞往往產出于日常。因此,學校應搭建日常新聞的融媒體報送平臺,各部(處室)設立通訊員崗位,及時上報學校各類信息,充實新聞資源庫。宣傳工作者應針對融媒體各個平臺的功能、特色、優勢投稿,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都能“物盡其用”,提升新聞傳播力度。同時,完善新媒體平臺,將網站、官微、官博等新聞宣傳品牌進行全媒體有效融合,除了提供新聞資訊,還可以成為服務師生、家長的接口。

(二)建立融媒體人才庫

目前,中職學校普遍缺少高素質、專業化的宣傳隊伍。融媒體實質上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由于兩者存在較大差異性,對宣傳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職應當加強新聞宣傳人員的梯隊培養,建立人才庫。選派宣傳部門發言人、骨干通訊員參加輿情處置及新聞發言人等研究班,重點培養一批優秀、勇于開拓創新的骨干通訊員。同時,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園官微、官博管理團隊,在新媒體中發揮學生團隊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能力。

(三)打造融媒體品牌

中職學校應當開闊思路,拓展與外媒的合作,積極探索與主流媒體建立信息互通渠道,與國內外高校校媒、社會媒體聯合開展中職新聞宣傳品牌項目,打造品牌項目;與各大社會主流網媒、紙媒建立交流合作關系,也可以與網絡大V、知名公眾號品牌建立合作關系,擴大中職學校的影響力。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遷,媒體融合的選擇下,好新聞的標準也在不斷進化。但無論傳播形式如何變化、技術如何迭代升級,媒體作為新聞內容生產者的定位不會改變。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為一名有6年工作經驗的中職新聞宣傳工作者,我一直堅信:講好中國職教故事、傳播好中國職教聲音就是打動受眾的“情”,也是打動我的從業初心。在融媒體背景下,不斷思考中職宣傳工作的前進方向,不斷創新宣傳模式,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職責與使命。

參考文獻:

[1]張靜.融媒體背景下職業院校新聞宣傳工作的路徑探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5(2).

[2]陳石.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報業,2021(4).

[3]於佳鵬.論融媒體時代記者新聞采訪創新模式研究[J].傳播力研究,2020,4(4).

[4]段巍.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J].中國有線電視,2020(4).

[5]牛娜.淺談融媒體時代高校新聞宣傳立體傳播平臺建設[J].科技傳播,2020,12(6).

作者:王正 單位:寧波外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