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勞綜合征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19 10:02:00
導語:慢性疲勞綜合征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亞健康是病前狀態、臨床前期、疾病先兆。出現亞健康就是給健康亮了黃燈,過度疲勞是常見亞健康表現,而“疲勞毒素”長時間、多系統的侵蝕將導致各種嚴重疾病,最后促進“過勞死”的發生。主要通過闡述亞健康、慢性疲勞綜合征與“過勞死”三者之間的密切聯系和發生機理,使我們更全面、更科學地認識亞健康、重視疲勞、預防“過勞死”。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憲章》中對健康下了這樣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處于完全的完滿狀態”。這是對健康的比較全面的認識,有著深刻內涵和現實意義,表明人們傳統的健康思維發生了變化,明確了只有具備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良好適應能力以及后來又提出的道德健康,才算得上是真正意義的健康。
1亞健康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蘇聯N·布赫曼(Berkman)提出亞健康(sub-health)的概念,即指機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是非特異性的疾病前狀態或特異性疾病臨界狀態,即人體活力減退,反應能力降低,適應能力下降,生理功能減弱的狀態,無器質性疾病的一些功能性改變。
以WHO四位一體的健康新概念為依據,亞健康可劃分為:①軀體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體力疲勞、虛弱、周身不適、性功能下降和月經周期紊亂等;②心理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腦力疲勞、情感障礙、思維紊亂、恐慌、焦慮、自卑以及神經質、冷漠、孤獨、輕率,甚至產生自殺念頭等;③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突出表現為對工作、生活、學習等環境難以適應,對人際關系難以協調,即角色錯位和不適應是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的集中表現;④道德方面的亞健康。主要表現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存在著明顯的損人害己的偏差。
按照亞健康概念的構成要素分類:①身心上有不適感覺,但又難以確診的“不定陳述綜合征”;②某些疾病的臨床前期表現(疾病前狀態);③一時難以明確其病理意義的“不明原因綜合征”,如更年期綜合征、神經衰弱綜合征、疲勞綜合征等;④某些病原攜帶狀態;⑤某些臨床檢查的高、低限值狀態,如血脂、血壓、心率等偏高狀態和血鈣、血鉀、鐵等偏低狀態等;⑥高致病危險因子狀態,如超重、吸煙、過度緊張、血脂異常、血糖、血壓偏高等。
按身體的組織結構和系統器官分為神經精神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骨關節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呼吸系統、特殊感官等亞健康狀態。謝雁鳴等通過設計《亞健康人群中醫基本證候調查問卷》,分析亞健康狀態亞型人群的癥狀特點,結合醫學知識,把亞健康歸納為心理性亞健康、疲勞性亞健康、睡眠性亞健康、胃腸性亞健康、體質性亞健康、疼痛性亞健康和其他型亞健康等7個亞型。
亞健康狀態是國際醫學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它標志著對疾病的策略從治療轉向預防的一個根本性轉變。目前,對亞健康狀態的研究已經成為一個由醫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人文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最前沿的有關人類健康的邊緣科學,綜合各種方法進行亞健康狀態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2疲勞
疲勞是亞健康狀態中的最常見癥狀,是因體力、腦力消耗過多、勞動過度、刺激過強等非病理原因引起的反應能力減弱、工作效率下降時的機體狀態,也是長時間負荷過重而出現的一種生理現象,分為腦力疲勞與體力疲勞2個方面。
2.1西醫對疲勞的認識
機體的任何活動都要消耗能量,機體內的能量來源于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在細胞的線粒體中和氧結合后,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所釋放的能量,這些能量被儲存在ATP中,供細胞進行各種生理活動使用。在正常情況下,葡萄糖、脂肪等營養物質和氧完全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通過呼吸或泌尿系統,及時排出體外。當機體進行長時間或高強度的活動時,相應的功能器官就需要大量的能量來維持這種活動。這時線粒體中生成能量的氧化還原反應速度加快,氧供應相對不足,營養物質不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生成大量的乳酸、氨、尿素和二氧化碳等物質,而且由于疲勞機體清除能力降低,這些物質還會在組織中堆積過多,會使組織細胞中毒,出現肌肉酸痛或頭暈、頭痛等體、腦疲勞癥狀,進入體液,運行全身,會進一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全身性疲勞反應。因此,這些物質被統稱為“疲勞毒素”。
當機體內“疲勞毒素”產生過多,“疲勞毒素”首先在疲勞組織細胞中堆積,給疲勞組織中的細胞造成損害,進人體液后,造成體內環境的污染,使全身的細胞都受到損害。
(1)“疲勞毒素”對腦組織的損害:“疲勞毒素”在大腦內堆積,能損害腦神經細胞,輕則出現犯困、頭昏、頭痛、記憶力下降;重者可誘發腦神經細胞凋亡。近年來研究表明,細胞凋亡導致神經元丟失,是老年性癡呆的病理基礎。
(2)“疲勞毒素”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害:“疲勞毒素”對心肌細胞有毒害作用,從而出現胸悶、氣短、心慌,心電圖可見各種心律不齊,以及sT段改變等。進入血液中的“疲勞毒素”會損害血管上皮細胞,使血小板和膽固醇很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積,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硬化,心、腦血管意外可以致命。
(3)“疲勞毒素”對免疫系統的損害:“疲勞毒素”進人體液,運行全身,在脾臟、淋巴組織中過度堆積,將導致T細胞功能下降,白細胞介素、a-干擾素等免疫因子生成減少,自然殺傷細胞的數目和活性都有所下降,削弱了機體抗病能力。
(4)“疲勞毒素”對肝臟的損害:肝臟是人體重要的解毒器官,很多“疲勞毒素”都需要在肝臟中解毒、代謝,因此“疲勞毒素”在肝臟中的濃度是很高的,對肝臟的損害是最大的。長期高濃度的“疲勞毒素”可誘發肝細胞凋亡或被動死亡。
另外,“疲勞毒素”對泌尿系統、皮膚肌肉組織有不同程度的損害。“疲勞毒素”可導致腎小管受損,出現蛋白尿、血尿等;毒害肌細胞,出現肌肉酸痛、腫脹、疲乏無力等癥狀;在皮膚中堆積,使皮膚細胞中毒,使皮膚變黑和粗糙。
疲勞不僅損害機體的健康,導致疾病,而且能使機體早衰,縮短人的正常壽命。如科學家Harman發現“疲勞毒素”中的氧自由基及其誘發的氧化反應長期毒害的結果是引起生物衰老的重要原因。
社會發展和醫學進步使“疲勞”被納入疾病的范疇。然而,并非所有的疲勞表現都是病態,只有過度、過久的疲勞,即慢性疲勞綜合征,才被美國CDC(CentersforDiseaseControl,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為一種疾病。
2.2中醫對疲勞的認識
疲勞屬中醫學“虛”、“虛勞”等范疇,為中醫臨床中的常見癥狀,包括體勞、心勞和房勞。在中醫古籍中常被描述為“懈怠”、“懈惰”、“四肢勞倦”、“四肢不舉”及“四肢不欲動”等,在現代中醫臨床中多用“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等描述。
《黃帝內經》中已認識到產生疲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素問·宣明五氣》中關于“五勞”的記載指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勞則氣耗,勞則氣傷,認為各種活動過度均可引起疲勞。《靈樞·大惑論》云:“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指出思慮過度可導致疲勞。《素問·舉痛論》:“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欹”。指出氣血不足是產生疲勞的基礎。
肝主筋,《素問·五藏生成論》云:“諸筋者皆屬于節”,《說文解字》中對筋的解釋為“筋,肉之力也。”均指出筋是連接關節和肢體運動的重要組織。《素問·上古天真論》云:“七八,肝氣虛,筋不能動”。《素問·五藏生成論》:“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攝”,肝木受邪后“肅殺而盛,則體重煩冤”都指出肝藏血主疏泄的正常功能是人體活動能力的重要保證。脾主肌肉四肢,“脾病者身重”、“脾氣虛則四肢不用”,可見,脾之氣血與疲勞的產生密不可分。《黃帝內經》論述“腎足少陰之脈”、“是主腎所生病”,“各脈者腎也……太過則令人懈惰”。《靈樞·海論》云:“腎虛,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提示腎陰、腎陽之盛衰也是引起疲勞的關鍵因素。
綜上所述,基于臟腑學說,疲勞的產生主要歸為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正如《素問·示從容論》所云:“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
3疲勞慢性疲勞綜合征與“過勞死”
鞠寶兆認為疲勞有健康性疲勞、亞健康性疲勞及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不同發展階段。疲勞發生的第一階段是以肝的調節失職為主,表現為生理性疲勞;第二階段以肝脾失調為主,氣陰輕度耗損,呈現亞健康性疲勞的次臨床狀態;第三階段發展為臟腑功能勞傷,氣血陰陽虧損的慢性疲勞綜合征,形成多種慢性衰弱征象的疾病性疲勞。亞健康性疲勞,也稱為生理性疲勞(體力性疲勞)和疾病性疲勞(疲勞綜合征)的中間狀態,這種狀態的進一步發展,必將導致五臟機能失調,精氣血耗損,特別是先天之本的腎和后天之本的脾功能明顯衰弱,出現慢性疲勞綜合征、過度訓練疲勞綜合征,發生病理性疲勞的虛損、虛癆病變。
“過勞死(karoshi)”這個名詞來自2002年的牛津網上英語辭典,源于日語的“過勞死”,反映了日本人對工作的狂熱性格。2002年12月,日本公布了雇員保險心血管疾病的賠付標準,首次將“過勞死”與慢性疲勞和心血管疾病的發作聯系起來。楊菊賢等認為,慢性疲勞是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前奏,“過勞死”就是在慢性疲勞綜合征基礎上發展、惡化的結果。
綜上所述,如果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不及早采取措施消除疲勞,將因過勞而提前結束生命。筆者認為,過勞危害生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過度疲勞使很多中老年高發疾病提前發生,發病率增加;過度疲勞可能加快原有疾病的發展進程,快速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猝死率明顯增加。Uehata分析203例過勞死者的生前情況時指出,除原有心血管疾病外,均存在過勞的情況:生前每周的工作量>60h,每月的超時工作量>50h,超過半數以上的節假日都在上班;白領雇員面臨指標高、壓力大、整天來回奔波、疲于應付,不僅過累,工作地點也不斷改變;過勞死者經常在工作環境差、噪音大、并經常發生難以預料的煩惱,造成緊張、焦慮、恐懼或憤怒,這些變化一般發生在心血管疾病突然發作之前的24h之內。
總之,疲勞一慢性疲勞綜合征-各種心身疾病一“過勞死”構成了亞健康性疲勞發展的四部曲。所以,采取各種積極措施阻止亞健康性疲勞過渡到慢性疲勞綜合征,減少“過勞死”的發生,正是西醫預防醫學、中醫“治未病”思想的宗旨之一。
- 上一篇: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的意見
- 下一篇:獨家原創:公司科學發展觀開展情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