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內鏡手術回顧性臨床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7 10:32:00

導語:鼻內鏡手術回顧性臨床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鼻內鏡手術回顧性臨床分析論文

【關鍵詞】內鏡鼻竇手術;鼻竇炎;鼻中隔偏曲

我科自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鼻內鏡下行慢性鼻竇炎手術120例,現將有關資料報告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20(男65,女55)例,年齡15~70(平均45)歲。其中慢性鼻竇炎18例,慢性鼻竇炎并發鼻息肉45例,并發鼻中隔偏曲30例,并發上頜竇囊腫9例,并發肥厚性鼻炎13例,內翻性乳頭狀瘤5例。全部患者均經術前檢查及鼻竇CT掃描而確診。

1.2手術方法采用中德合資杭州尖端內窺鏡有限公司的冷光源、鼻內鏡、咬骨鉗和息肉鉗,鼻內鏡鏡頭直徑4.0mm,偏角視野為0、30、70度。患者取仰臥位,先用2%地卡因腎上腺素棉片,行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切口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潤麻醉。鼻中隔偏曲患者,在鼻內鏡下先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術,矯正結束后,再次行切口局部浸潤麻醉,繼續下一步手術。常規方法行動能性鼻內鏡手術,均采用Messerklinger手術[1]。對于上頜竇囊腫,采取開放上頜竇前壁,在0度鏡下摘除,或采取上頜自然孔利用特制吸引器管攪動,破壞后再吸出的方法摘除,對于鼻甲病變者,則行鼻甲成形術修正。

2結果

療效判定采用海口標準[2],120例中治愈81例(67.5%),好轉36例(30.0%),3例無效。

3討論

在行鼻內鏡手術前,應常規行鼻竇CT檢查,仔細了解病變的部位、范圍、解剖結構有無變異,以確定手術治療方案。鼻中隔偏曲同時伴有慢性鼻竇炎或鼻息肉者,首先要解決偏曲問題,這樣既可矯正偏曲側鼻腔狹窄,擴大手術視野,又從根本上解除致病因素。本組30例患者均同期行一次性手術。聯合手術要求手術者要熟練掌握手術技能,否則將給手術帶來麻煩。本組1例在鑿除鼻中隔上頜骨鼻嵴時,由于鑿除過深,造成大出血后只有改變體位,壓迫止血。

切除鉤突,開放前篩房是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最基本步驟。鉤突肥大阻礙額隱窩與篩漏斗的交通。切除鉤突后,半月裂和篩漏斗均直接暴露于視野[3],由于鉤突與篩泡共同形成了半月裂,是篩漏斗與中鼻甲交通的門戶,只要切除病變的鉤突與篩泡就有利于恢復鼻竇的引流,本組鉤突及篩泡切除81例均獲得1期治愈。當然還有部分較為復雜的鼻竇炎,病變超過中鼻甲基板累及后組篩竇或蝶竇,手術涉及全篩切除,額隱窩開放,上頜竇自然開口及部分作蝶竇開放。本組部分病例療效差與手術涉及深度有關,有待進一步提高。

鼻腔手術因為涉及有開放篩竇和上頜竇,術中術后易出血。近來,我們常規采用美國的美敦力高分子止血海綿,填塞鼻腔,療效很好。患者出院前,常規行上頜竇沖洗竇內殘留血塊。

【參考文獻】

1孔維佳、王斌全.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08.

2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學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1997年海口)[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135.

3姜泗長,閻承先.現代耳鼻咽喉科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