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治療食道癌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02 09:33:00

導語:中醫藥治療食道癌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醫藥治療食道癌分析論文

【摘要】為了更好地指導臨床和科研組方用藥,對近20年來公開發表的治療食管癌的方藥進行了分析。用藥頻次較多的有補益藥、活血化淤藥、清熱藥、化痰藥、解毒藥;總體用藥、中西醫結合用藥和針對食管癌梗阻用藥情況有異,總體及中西醫結合以補益藥最多(24.4%,31.140%),特別是中西醫結合;食管癌梗阻以清熱藥(16.79%)、化痰藥(16.79%)較多;同時還對所用頻次較多的藥物進行了排序和分析,反映現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和用藥特點及規律,指導臨床組方和科研選藥。

【關鍵詞】中醫藥食道癌用藥分析

我國是食管癌高發區,又是死亡率最高的國家,河南省世界人口調整年死亡率為32.22/10萬[1]。為了更好地指導臨床和科研組方用藥,筆者對近20(1986-06~2005-05)年來公開發表的治療食管癌的方藥進行了分析。現總結報告如下。

1方法

1.1方藥選擇標準凡1983-06~2002-05《中國醫學文摘·中醫》收錄的有關食管癌的完整方藥,皆進行收集整理。

1.2整理方法對于辨證用方,每一證型有方者,所處方按一個單獨方藥處理,如果是基本方加減用藥,只能按一個方處理;剔除針對放化療、手術后遺癥或含中藥不明的中成藥處方;注明中西醫結合和針對食管癌食道梗阻治療的處方。

1.3分析項目總體用藥頻度;總體用藥類型情況,中藥分類依據六版教材;中西醫結合治療用藥頻度和類型情況;針對食管梗阻用藥頻度和類型情況。

2結果

2.1總體情況共得方101首,其中中西醫結合治療用方者34首,針對食管梗阻者14首,總用藥次數898,藥物種數194種,類別28個,其中補藥(補陰藥、補陽藥、補血藥、補氣藥)219次,占24.4%;清熱解毒藥101次,占11.2%;如加清熱燥濕、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涼血止血,清熱藥共143次,占15.9%;其他解毒藥(拔毒化腐、解毒殺蟲,熄風止痙:全蟲、蜈蚣、牛黃等)52次,占5.8%;活血化淤藥146次,占16.3%;化痰藥112次,占12.5%;其他藥物占25.1%。

排在前30位的藥物是:半夏30,黃芪30,黨參26,甘草25,白術24,當歸23,茯苓20,丹參20,半枝蓮18,蛇舌草17,代赭石17,旋覆花16,陳皮16,威靈仙16,瓜蔞16,守宮14,太子參13,沙參13,山豆根12,硵砂12,急性子12,莪術11,薏苡仁11,黃藥子10,南星10,人參10,蜈蚣10,貝母9,郁金9,桃仁9。

2.2中西醫結合用藥情況用藥350次,其中補藥(補陰藥、補陽藥、補血藥、補氣藥)109次,占31.14%;清熱解毒藥35次,占10%;如加清熱燥濕、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清熱藥共53次,占15.14%;其他解毒藥(拔毒化腐、解毒殺蟲,熄風止痙:全蟲、蜈蚣、牛黃等)6次,1.71%;活血化淤藥54次,占15.43%;化痰藥36次,占10.29%,其他藥物占26.29%。

排在前10位的藥物:黃芪17,甘草14,白術、黨參12,茯苓12,當歸11,丹參11,半夏10,太子參10,蛇舌草10。

2.3針對食管癌梗阻用藥情況用藥137次數,其中補藥(補陰藥、補氣藥,無補陽、補血藥)21次,占15.33%;清熱解毒藥14次,占10.22%;如加清熱燥濕、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清熱藥共23次,占16.79%;活血化淤藥22次,占16.06%;化痰藥23次,占16.79%;其他解毒藥(拔毒化腐、解毒殺蟲,熄風止痙:全蟲、蜈蚣、牛黃等)6次,占4.38%;平抑肝陽9次,占6.57%,其他24.08%。

排在前10位的藥物是:半夏7,瓜蔞5,黨參4,代赭石4,硵砂3,甘草3,南星3,蜈蚣3,郁金3,丹參3。

3討論

由上結果可知,總體和中西醫結合用藥,都以補藥為最多,特別是補氣藥,所占比例較大,說明各醫家都認為在食道癌病理過程中正氣虛為主要矛盾,因此以扶正為先。特別是中西醫結合治療,補藥更為重要,可能因為各醫家都認為放化療和手術療法最易傷正的緣故。由藥物排序也可看到,黃芪、黨參、甘草、白術、當歸等補益藥在總體和中西醫結合用藥中都排在前10位。現代研究表明腫瘤的發生、發展與機體的免疫功能密切相關,由于機體的免疫功能紊亂,體內突變的細胞不能被免疫系統有效清除而逃逸,導致腫瘤發生。腫瘤發生后,腫瘤組織細胞由于快速增生,要消耗大量營養物質;同時,由于腫瘤對機體的損害,導致發熱、疼痛等及胃腸道功能低下,特別是食道癌,阻滯食物的攝入,使機體攝入減少。如此種種導致機體營養不良,機體免疫力進一步下降。中藥中的補益藥現已證明可以改善胃腸道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加由于放化療導致的白細胞減少等,同時,有些補益藥還可以直接針對腫瘤細胞,如黨參、人參主要成分人參皂苷,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甜素等可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細胞凋亡[2,3]。

中醫認為腫瘤的產生、發展與痰、淤、熱關系比較密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機體氣機失調(如氣虛),從而使津液、血液運行受阻,產生淤血、痰飲,日久而發腫瘤。因此從淤從痰論治腫瘤始終是中醫的一大特色。由上統計結果可看出,活血化淤、化痰藥所占比例較重,也說明了這點。值得一提的是,在藥物排序中化痰藥半夏,活血化淤藥丹參在總體和中西醫結合用藥中都在前10位。特別有趣的是,半夏在總體用藥中是第1位,這可能因為半夏既可以化痰軟堅,又能和胃降逆,對食管癌有針對性的緣故。有些報道還特別指出半夏要生用,值得進一步研究。丹參一味,功蓋四物,說明丹參既可活血又可補血,因此用的次數也比較多。現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痰藥可改善血液循環,阻滯腫瘤轉移,有些藥物還可以直接殺傷腫瘤細胞,誘導細胞凋亡與分化,如薏苡仁提取物康萊特[4],被廣泛用于臨床。腫瘤之熱多由痰阻淤血日久所化,放療也可致熱。因此清熱藥也為治療腫瘤常用,特別是清熱解毒藥。由統計數字可知,半枝連、蛇舌草為治療食道癌的常用清熱解毒藥,現代研究證明此兩味中藥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1],這也可能是多被選用的原因。

毒與腫瘤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腫瘤的發生不論是由于氣滯血淤,或是痰凝濕聚,或熱毒內蘊,久之總會蘊積化毒。所化毒邪進一步損傷機體,而產生多種復雜證候,因此邪毒結于病體是腫瘤的根本之一。中醫在治療腫瘤時還多從毒論治,食道癌也不例外。由統計結果可知,中醫治療食道癌除選用清熱解毒藥外,還用一些其他解毒藥,特別是有毒中藥,所謂以毒攻毒。如硵砂、硼砂、蜈蚣、全蝎等,有的還選用砒石、蟾酥。現代研究認為一些有毒中藥可以從多種途徑起抗腫瘤作用,如對砒石As2O3研究已經享譽中外,As2O3因此已經在各國應用于治療急性早幼粒性細胞白血病[5]。因此有必要對有毒中藥進一步挖掘研究,如對硵砂的研究,有可能由此而找到治療食道癌新的突破口。

在針對食管癌梗阻所用藥物中,補益藥比例明顯減少。在排序中前10位化痰藥有3味,補益藥2味,活血化淤2味,其他解毒藥2味,另一味是代赭石,沒有清熱解毒藥。說明針對梗阻以攻為先,選用藥物多峻猛有毒,如南星、半夏、硵砂、蜈蚣等,兼顧補益。而在一般用藥,特別是中西醫結合用藥時,以補益為主,兼顧攻邪。

還有一些藥物值得提及,如代赭石、旋覆花、守宮等。代赭石在總體用藥中排第11位,針對食管癌梗阻時為第4位,在統計時它被歸為平抑肝陽類,它的重鎮降逆作用被針對性地用于治療食管癌所引起的嘔吐、吞咽困難等胃氣上逆證,且常和旋覆化同用,說明各醫家有取旋覆代赭湯之意。值得一提的是,《神農本草經》說它還主“腹中毒邪氣”。《衷中參西錄》云:“能生血兼涼血”。因此有必要對本藥進一步研究,如對其主要成分Fe2O3進行體外抗腫瘤實驗等。守宮也為常用之藥,多與黃酒合用,值得對其有效成分進一步分析提取研究。

總之,由于我們所選方藥是以《中國醫學文摘·中醫》為依據,基本上能反映近年來中醫藥治療食道癌的用藥情況,對其用藥規律及用藥特點的分析,對于指導臨床和科研組方用藥有一定幫助。但也有不足之處,如選方涉及的文獻不能囊括所有公開發表的,因此有一定局限性。

【參考文獻】

[1]凌昌全.辨病專方治療·腫瘤,第1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93.

[2]陳紅.甘草藥理作用概述[J].海峽藥學,2005,17(4):37.

[3]封穎璐,凌昌全.人參皂苷與腫瘤[J].國外醫學·腫瘤學分冊,2005,32(9):665.

[4]何敬波,易鐵男,張凌云.康萊特注射液治療晚期癌癥患者提高生存質量的臨床觀察[J].實用腫瘤雜志,2006,2l(4):379.

[5]潘琳莉,郝強,張學勇.三氧化二砷治療復發性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12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26(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