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服務論文:新時期衛生服務在藥學的作用
時間:2022-01-17 03:53:32
導語:衛生服務論文:新時期衛生服務在藥學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徐書屏工作單位:青島市市北區延安路街道丹東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調配處方時應按處方逐方、依次操作,認真查對藥品規格,數量,標簽,看有效期。調配完畢,經審核無誤后,調配員在處方上簽字或蓋章,交給處方審核員審核。發藥時,應認真核對患者姓名、藥劑數量,同時向患者說明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等。同時,最好將藥品說明書一同交給患者,并囑認真閱讀。因為藥品說明書的內容比較全面,包括藥品通用名稱、成份、性狀、適應證或者功能主治、規格、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禁忌、注意事項、貯藏、生產日期、產品批號、有效期、批準文號、生產企業等內容。大多數患者或家屬都是非醫藥專業人士,對醫藥知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藥師在配方發藥時,對劑量的交待應盡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如藥物規格,計量單位(g、mg、ml)應直接交待清楚服幾片、幾包,或量杯上的幾個小格,以便患者及家屬理解。這樣可以避免患者使用劑量不正確而影響藥物的療效,或產生毒性。適當的給藥時間間隔是維持血藥濃度穩定、保證藥物無毒而有效的必要條件。給藥時間間隔太長,不能維持有效的血藥濃度;間隔過短可能會使藥物在體內過量,甚至引起中毒。根據藥物在體內的代謝規律,以藥物血漿半衰期為時間間隔恒速恒量給藥,4~6個半衰期后血藥濃度可達穩態。在實際應用中,大多數藥物給藥是3~4次/d,即每8h或每6h服用1次,而非每日三餐后各服1次。在體內消除慢的藥物,可每日服用2次或1次,即每12或24h服用1次。
在體內容易蓄積的藥物如洋地黃類藥物,則間隔時間需要更長,或者采用間歇給藥。退熱藥物必須交待清楚在發熱“38.5℃”以上才能服用,因為發熱是機體防御功能的一種表現。并且告訴患者或家屬2次服藥間隔時間為6h以上,以及1d最多的服藥次數,避免因急于退熱而短時間內重復用藥,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應特別注意的是抗生素的用藥時間,只有達到有效的血藥濃度,才能有效的殺滅或抑制細菌。有的短效抗生素每24h一般需要用藥2~3次,但在臨床治療中有的只用1次,或雖然用了2次,但是間隔的時間太短。大家都知道,抗生素的藥效有賴于其有效血藥濃度,如達不到有效的血藥濃度,不但不能徹底殺滅細菌,反而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此外,良好的窗口服務,態度和藹,語言文明,豐富的專業知識,耐心細致解答患者的問題,是提高患者依從性的基礎。
社區藥學人員,往往要身兼數職,工作面廣,面對日益繁多的工作,要努力克服工作壓力,從自身出發,不斷復習舊知識,鉆研新知識,提高醫德修養,體現藥學人員的社會價值。對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要及時向領導說明,便于工作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