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護理對婦產科護理的應用
時間:2022-08-24 09:38:00
導語:優質護理對婦產科護理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婦產科是醫院當中的主要科室之一,每天需要接納大量患者,向這些患者提供良好的護理服務,不僅會加強患者引導力度,提升患者康復效率,同時還會防止醫院與患者之間產生矛盾,對醫院正常運行具有重要意義。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婦產科則可對優質護理模式予以應用?;诖耍疚倪x擇我院婦產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10例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以驗證優質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婦產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1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數字隨機表的方式,將患者劃分成兩組,每組各55例。一組為常規組,年齡26-49歲,產科21例,婦科34例;另一組為干預組,年齡27-47歲,產科20例,婦科35例。兩組一般資料基本相同,無顯著差異(P>0.005),可對比研究。納入標準:年齡>18歲;診療資料完整;愿意配合本次研究者。排除標準:伴有心臟、肝臟等重癥疾病;精神異常者;中途轉院者。方法常規組患者護理時,實施一般護理模式,如檢測患者體征,常規健康懸架等。干預組患者護理時,實施優質護理模式,主要有:(1)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出合理的宣教方案,保證患者能夠準確地了解疾病知識;(2)主動與患者交流,拉近醫患間的距離,提升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了解程度。同時,準確掌握患者心理狀態,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疏導,保證患者具備良好心態;(3)仔細清理病房,定期打開門窗,為患者構建出良好的休息環境;(4)加強對患者家屬的引導,使他們主動參與到護理工作當中。觀察指標本次研究當中,主要采用了兩個觀察指標。一是滿意度。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結合與患者的日常交談,評估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看法?;颊呶粗赋鲎o理問題,表示很滿意;患者指出少量問題,但對康復無影響,表示滿意;患者指出較多問題,且對康復造成一定影響,表示一般;患者指出大量問題,并對康復造成嚴重干擾,表示不滿意。滿意度=(很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二是心理狀態,通過抑郁評價量表(SDS)的方式,評價患者心理抑郁水平;通過焦慮評價量表(SAS)的方式,評價患者心理焦慮水平。兩個指標數值越低,表明患者心理狀態越好。數據處理研究時,通過SPSS20.0軟件,對臨床數據予以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滿意度研究發現,常規組滿意度為76.36%,干預組滿意度為96.36%,干預組高于常規組,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心理狀態研究發現,在常規組患者當中,SAS評分為(53.25±2.71)分,SDS評分為(52.87±2.26)分;在干預組當中,SAS評分為(48.36±1.58)分,SDS評分為(47.51±1.03)分。干預組均低于常規組,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如表2所示。
討論
現代社會迅猛發展的今天,各種婦科疾病發病率顯著上升,不僅干擾患者生活,同時還危害身體健康,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所以,面對婦科疾病患者,應采取有效方式予以治療。同時,為了提升治療效果,還要向其提供良好的護理服務。以往階段,主要采用一般護理模式,如體征監測等,通過這些護理方式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康復效率,降低了醫療糾紛事件的發生率。但深入分析后可以發現,其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導致患者護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患者對護理服務并不滿意。而采用優質護理模式后,則可有效改變這一情況。首先,由于宣教手段豐富,且符合不同患者的需求,使得患者更好地掌握疾病相關知識,防止患者對疾病不了解而產生負面心理;其次,由于構建出良好的護患關系,一方面可直接防止醫患糾紛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還可提升患者的信任感,保證患者能夠主動配合治療,為患者康復打下良好基礎。此外,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制定出合理的心理疏導方案,可使患者保持平穩心態,促進患者康復。最后,休息環境更加良好,可調節患者心態;因家屬參與到護理工作當中,可通過家人的關愛與呵護,激發患者與病魔斗爭的積極性。此外,本研究當中發現,干預組滿意度的96.36%高于常規組的76.36%;干預組SDS評分的(47.51±1.03)分低于常規組的(52.87±2.26)分;干預組SAS評分的(48.36±1.58)分低于常規組的(53.25±2.71)分,表明優質護理具有更加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總之,對婦產科患者護理時,采用優質護理模式后,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更容易獲得患者滿意,應大規模推廣。
作者:靳朝暉 劉建霞 宋利華 單位:河北工程大學附屬醫院護理部
- 上一篇:農業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發展策略
- 下一篇:網絡經濟時代個人金融安全隱患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