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課程改革與探索
時間:2022-05-12 09:38:35
導語:解剖學課程改革與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析工作崗位、工作任務,把工作任務轉化為具體學習領域和學習任務。以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確定學習領域,整合課程內容,改革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進教師有效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有效銜接。
1課程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基礎課為培養目標服務,為專業課學習奠定基礎。解剖學作為醫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課,專業術語多,信息量大,學生難學難記,加上學生一入校即學習這門課程,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均不適應。解剖學教材內容滯后,無法完全適應臨床護理要求。如何以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實現解剖學教學改革,滿足臨床護理需求,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相對接[2],這是當前解剖學乃至整個醫學基礎課面臨的教改問題。
2以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問卷調查
本著以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宗旨,本教研組成員多次集中討論并在相關護理專業教師、臨床護理專家的指導下,精心編制了以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調查問卷。
2.1調查方法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系統抽樣和隨機抽樣兩種調查法,通過隨機訪問對值班護士進行調查,內容為護理工作相關的解剖學知識。問卷共設計題目40道,大多數題目為不定項選擇,根據護理工作實際需要選擇。本次調查問卷統計得到的數據真實反映了護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對解剖學知識的需要和應用情況,為我們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解剖學課程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
2.2調查對象
周口市中心醫院(國家三級甲等醫院)、周口市中醫院(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院)及周口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等大型醫院的內科、外科、婦產科及兒科等科室的臨床護理人員。
2.3問卷發放及回收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9份,回收有效問卷22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72.8%。
2.4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舉例
問卷首先調查“在護理工作中運用到的解剖學知識哪個系統占的比例較高”,以了解整個解剖學各系統知識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其次為壓瘡、心肺復蘇等三十多個在護理工作中用到的相關解剖學知識,并挑選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壓瘡是基礎護理課程的重要內容,與壓瘡有關的骨性標志也是解剖學運動系統的重點內容。一直以來,學生反映運動系統中骨的學習內容枯燥,骨的形態結構描述名稱繁多,對于剛入醫學院校的新生來說學習起來較困難,對于解剖學教師來說更是一種挑戰。由圖1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臨床易發生壓瘡的解剖學部位的順序依次是:骶正中嵴、外踝、肩胛岡、股骨大轉子、腓骨頭。骶正中嵴、外踝結構位置表淺,由于病人長期臥床體位不變而受壓,易使其周圍軟組織缺血壞死,在護理工作中應加以重視和保護。通過對三十多個護理工作中用到的解剖學知識的問卷調查分析,發現許多臨床護理中常用的解剖學知識點學生掌握得不好;許多教師課堂上一再強調的內容卻是臨床護理中很少用到的。因此,進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護理專業解剖學課程改革就顯得非常緊迫。問卷調查結果為我們提供了基于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課程改革方向和思路。
3課程整體設計方案
3.1以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確定學習領域
3.1.1工作崗位及工作任務分析
要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改革,就要根據專業領域不同把護理職業崗位(群)分解為具體護理工作崗位,如骨外科護士、康復科護士、消化內科護士、普外科護士、呼吸內科護士、婦科護士、產科護士、泌尿科護士、心血管內科護士、心胸外科護士、五官科護士、神經內科護士、神經外科護士、內分泌科護士等。選取不同護理崗位所從事的典型護理工作任務,如骨外科——壓瘡護理、消化內科———鼻飼法、呼吸內科———氣管插管、產科———分娩的護理、泌尿科———男性導尿術、心血管內科———心肺復蘇和建立靜脈通道及腦卒中的護理等。
3.1.2學習領域轉換
將學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掌握的解剖學相關知識與技能轉化為具體解剖學學習領域,每一個解剖學學習領域即教學內容的具體知識點,再分解為不同的學習任務,最后根據學習任務設計具體教學方案。
3.2整合課程內容,改革課堂教學
3.2.1整合課程內容,編寫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輔助教材
打破解剖學教學傳統學科本位的觀念,遵循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以實際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序化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學習任務和學習情景,提煉和整理出適合護理專業的、與臨床護理需求密切相關的解剖學內容,編寫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解剖學輔助教材,將其作為護理專業學生學習解剖學的輔導資料及實驗課的重點內容。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解剖學輔助教材把每個系統設計成教學模塊,又將每個教學模塊分為若干個護理工作過程,再把護理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任務,導入相關解剖學知識,并配套實驗操作和精選習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解剖學輔助教材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核心思路,共選取工作任務89個、實驗操作18項、精選習題301道。
3.2.2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改革課堂教學
改革學科型課程教學以知識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實踐與理論脫節的教學模式[3],形成任務驅動,“教、學、做、評”一體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工作任務驅動,把護理工作中所需掌握的解剖學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進教師有效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有效銜接。
3.2.3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改革實驗教學
改革實驗教學,舉辦解剖學知識與技能競賽等活動,注重實驗技能培訓和考核,著重提高學生對活體、標本及模型的辨認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教學過程和工作過程的對接,并編寫配套實驗指導書籍。
4體會
打破傳統解剖學系統化教學模式,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開展教學,保證理論與實踐、基礎與臨床有效銜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提升了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了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有效銜接。
作者:史杰 雷有杰 王珂 單位:周口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S].國發[2014]19號.
[2]姜大源.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系統化設計———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9(4):66-70.
[3]閆天杰,呂月桂.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醫學實踐性課程改革的探索和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6):38-40.
- 上一篇:人體生命科學館在解剖學教學中的作用
- 下一篇:民間融資的刑法規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