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教學優勢探討

時間:2022-05-09 10:01:47

導語:解剖學教學優勢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剖學教學優勢探討

【摘要】目的對目標式教學法在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優勢進行探究。方法從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抽取80名隨機分為對照組(40名,應用常規教學方式)與研究組(40名,應用目標式教學法)。對比學期末不同組別學生考核成績、成績分布情況、教學方式評價情況。結果研究組實驗動手能力、解剖結構認知能力、綜合問題解決能力、實踐考核總成績、理論考核總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成績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在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提升、轉化理論知識能力提升、對教學方案滿意同意率上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目標式教學法在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可提升學生考核成績、成績分布優良率,改善教學方式評價情況。

【關鍵詞】目標式教學法;解剖學;組織胚胎學

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屬于醫學形態學基礎課程,專業名詞多、描述多、記憶難度高[1]。隨著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以及教學課時的逐漸壓縮,創新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為分析目標式教學法在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優勢,本次研究選取80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探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從我校2016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抽取80名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40名,男生22名,女生18名,最小年齡19歲,最大年齡23歲,平均年齡(21.1±0.9)歲;研究組40名,男生21名、女生19名,最小年齡18歲,最大年齡23歲,平均年齡(21.0±0.7)歲。通過對兩組學生進行一般資料上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負責兩組學生教學的教師為碩士及以上學歷,主治醫師以上職稱,具有多年豐富的教學經驗及班主任工作經驗,追求進步思想品德良好。1.2方法。對照組使用常規教學模式,即將教師作為主體,基于教學大綱的要求,將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教材作為基礎,安排學生學習。研究組使用目標式教學法。(1)確定學習目標將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基礎內容與實驗操作方式列為必須掌握的內容,并將這些內容進行細分,包括基礎理論知識目標、臨床技能目標、綜合能力目標等。(2)圍繞學習目標,制訂、實施教學計劃創新教學方式。將教師作為引導,學生作為主體,使用啟發式、討論式、互動式進行教學,指導學生根據目標預習,預習內容包括基本知識點、相關學科知識點,課堂上由教師進行提問,學生需要脫離教材分辨標本結構,對不足之處和錯誤由教師進行補充和糾正錯誤。通過病案對目標進行引導。由于學生還未接觸到臨床,因此需要將適用的病案篩選出來并進行簡化,將臨床病例與本次課堂相關內容相結合,從而提升學習興趣與思維能力,建立基礎知識與臨床相聯系的思維系統。如闌尾炎病人壓痛點在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三分之一交點處,即麥氏點,同學們可在自身找這個點。事實證明,理論聯系實際,不僅使同學們記得牢記得準,而且課堂氣氛活躍,他們迫切希望進一步學習認識人體結構,學習氛圍濃厚。對學習效果進行及時的反饋與評價。在常規的教學方式中,僅在期末考試時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3]。但是目標式教學中,學生占據學習主體地位,學習目標是否完成需要盡快反饋與評價。評價方式主要有課堂討論、章節測試、實驗報告填寫,通過這些方式,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同學之間也可以互相取長補短,發現問題,從而及時解決問題,這樣一來,他們遺留下來的問題就少的多。在學期末評價教學效果。1.3研究指標。學期末不同組別學生考核成績。實踐考核總成績(0~50分)包括實驗動手能力(0~15分)、解剖結構認知能力(0~20分)、綜合問題解決能力(0~15分),理論考核總成績為0~50分,分數越高,學生成績越優秀。成績分布情況。總成績=實踐考核總成績+理論考核總成績=100分,優秀:85分以上。良好:70~85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優良率=(優秀+良好)/總人數×100%。(3)教學方式評價情況。通過對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提升、轉化理論知識能力提升、對教學方案滿意這些問題是否同意進行評價。1.4數據處理借助SPSS20.0版本軟件檢驗組間數據差異,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的描述方法分別為“均數±標準差”、“構成比”,檢驗方法分別為t和x2,且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的條件。

2結果

2.1學期末不同組別學生考核成績。研究組實驗動手能力、解剖結構認知能力、綜合問題解決能力、實踐考核總成績、理論考核總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成績分布情況。研究組成績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教學方式評價情況。研究組在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提升、轉化理論知識能力提升、對教學方案滿意同意率上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對于醫學教育而言,培養高素質、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的醫學人才是重要的教學目標[4]。當前常規教學模式雖然從傳統的板書轉變為多媒體教學,教學效率與質量有所提升,可幫助學生在短期內掌握大量專業知識,打好臨床實踐基礎[5]。但是該種教學方式以教師課程面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不高,甚至產生麻木、厭煩心理。而目標教學方式可促進醫學教育目標的實現。目標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學目標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師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目標展開一系列教學活動,并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激勵學生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到自己學習成功的喜悅與成就,從而對這門醫學基礎課產生濃厚興趣。本研究中,研究組實驗動手能力、解剖結構認知能力、綜合問題解決能力、實踐考核總成績、理論考核總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目標式教學在提升學生成績上的優勢;研究組成績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該種教學方式可提升成績優良率;研究組在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提升、轉化理論知識能力提升、對教學方案滿意同意率上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該種教學方式可促進教學方式評價情況的改善。目標式教學法將現代教育理論作為基礎,設置明確的、具體的、操作性強、具有可測量性的教學目標,并將其作為導向開展教學[6-7]。該教學方式目標意識明確,要求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中完成教學目標,并圍繞該目標開展學習、教學活動[8]。目標式教學法應用到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教學中能夠發揮以下優勢:將臨床應用與教學目標聯系起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大多數臨床醫學學生對臨床問題具有好奇心理,在教學中提出目標,激發學生求知欲,保持大腦的活躍狀態,培養鍛煉思維能力;將單元測試與目標結合起來,提升知識應用能力。章節與單元測試通過模擬具體的臨床環境,為學生提供知識應用的舞臺,實現自查,提升知識轉化率;學習目標化。目標化不僅能促進知識的理解,加深記憶,還能為以后的深入學習打好基礎,建立知識脈絡體系,體現出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這門基礎課的形態結構學的特征[9-10]。

綜合以上內容,目標式教學法在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教學中的應用可提升學生考核成績、成績分布優良率,改善教學方式評價情況。

作者:郭艷珍 單位:山西省忻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