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鄉村衛生適合技術推廣運用機制
時間:2022-08-28 02:42:33
導語:創建鄉村衛生適合技術推廣運用機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醫改方案指出:“建立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大力推進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積極發展面向農村及邊遠地區的遠程醫療。”四川省位于我國西部地區,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和服務水平區域性差異較大,“看病難、看病貴”現象突出。從2007年起,作者所在課題組承擔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課題—“四川省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應用創新示范研究”。工作中,我們積極探索區域協同醫療在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中的應用,建立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的長效機制。
1區域醫療現況及區域協同發展基礎
1.1區域醫療現況
四川省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現已初步建立,已形成了由6000余個鄉鎮衛生院、70000余個村衛生站構成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但農村適宜衛生技術的推廣應用中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先進設備及優秀人才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型醫院,優勢資源的分配差異導致較多的縣鄉醫療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技術缺乏且水平較低,適宜技術推廣基礎設施缺乏。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繼續培訓、資源獲取及技術提高途徑,醫療衛生人員技術水平較低,適宜技術推廣途徑受限。同時因經濟及地理環境特殊,復雜及疑難病例轉診和會診困難,技術推廣監督及指導工作難于實施。
1.2區域協同發展基礎
課題負責單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是一所集醫、教、研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是西南地區疑難和急危重癥、醫學科學研究中心。醫院于2000年8月開始在西部牽頭組織建設區域性醫療機構發展協作網,并于2001年建立了覆蓋中國西部大部分地區的遠程醫學網絡-華西遠程醫學中心。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心已先后在在西部各省市開展協同醫療、遠程繼續醫學教育和遠程醫療會診咨詢服務,進行醫學及相關類專業的在職醫務人員的非學歷繼續醫學教育培訓和教學基地骨干師資培訓,不斷加強與加入協作網的各醫療服務機構在人才培養、資源共享、雙向轉接診、技術培訓、學科支持、遠程醫療、遠程教學、科研協作等方面的合作實踐探索。以區域性的中心醫院帶動和輻射縣、區級醫院,縣、區級醫院再輻射到鄉鎮醫療機構及城鎮社區醫院,共同建立區域性的健康維持網絡,起到合理分配衛生資源,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作發展、實現雙贏的良好效果。本課題選取農業人口比例大于85%的簡陽市、名山縣、德昌縣、青川縣、樂山市五通橋區為示范縣。課題組示范縣均已加入遠程醫療網絡,通過招標采購的百萬元遠程系統服務設備和器材已在示范縣安裝到位。上述工作及其成效和影響,為農村衛生適宜技術的推廣應用研究和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遠程醫療協作,促進適宜技術推廣
遠程醫療指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和遠程的通信手段為輔助工具,建立不同區域的醫療單位之間、醫生和患者之間的聯系,所進行的醫療活動體系包括遠程診斷、專家會診、信息檢索和遠程教學等幾個主要部分[1]。新醫改中強調“優化布局和結構,充分發揮城市醫院在危重急癥和疑難病癥的診療、醫學教育和科研、指導和培訓基層衛生人員等方面的骨干作用。建立城市醫院對口支援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制度。城市大醫院要與縣級醫院建立長期穩定的對口支援和合作制度,采取臨床服務、人員培訓、技術指導、設備支援等方式,幫助其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在農村適宜技術的推廣應用中,我們結合四川省農村適宜技術推廣的特點及現有區域協同醫療資源,創新性提出技術推廣、人才培養及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及方法體系。
2.1遠程教育,確保技術推廣
在技術推廣實踐中我們充分利用區域協同醫療網絡技術,以區域性數字醫療服務信息系統平臺為支撐,在管理上采取縣鄉村三級負責制,即建立省、縣、鄉(村)三級技術應用培訓基地,完善縣、鄉鎮兩級遠程教育與培訓中心,實行專人負責、分級管理,加強宣教和考核督導[2];在形式上創新“分級培訓與有效應用”的機制和方法體系,即培訓兩階段—基礎與強化,兩形式—集體培訓與個別進修;在教育方法上開展多方法多途徑培訓,以適宜技術應用講座為遠程教育的主要方式,配合內科視頻會議、多媒體課件點播等方式,積極開展點對點、點對多點的互動式農村衛生適宜技術培訓、應用指導及醫療服務后援支持,系統提升技術培訓和應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降低技術培訓和應用服務成本;在教育內容上,基本覆蓋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傳染科、康復科、心理疾病等臨床專科,在培訓適宜技術同時加強臨床常見疾病講座,開設醫院運營管理、醫療質量管理、公共衛生教育培訓等公共教育課程,保證了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的長效性。同步開展遠程教育的評估,采取繼續教育學分制、培訓工作“雙考試”制度,建立了遠程教育網管員隊伍,努力抓好技術培訓的查缺補漏、技術的有效應用和繼續教育工作。項目自2008年開展以來,已建立示范縣遠程教育培訓平臺與技術培訓應用基地20余個,據不完全統計,5個示范縣參加遠程教育培訓達近兩萬人次,為基層培養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衛生適宜技術人才。
2.2遠程會診咨詢,建立溝通平臺
在適宜技術推廣中,我們根據示范縣遠程會診的實際需求,開展擇期會診、緊急會診、點名會診、多人會診、多科會診、單純影像會診等多方面多途徑會診服務。全方位提供突發事件處理、診斷、信息咨詢等服務,及時解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技術應用推廣中的困難及問題。2.3信息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區域協同醫療以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務共享為目標,建立區域協同醫療共享平臺。考慮到醫學技術發展迅速,醫學信息更新迅猛,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應用中不斷有新的問題及對策涌現,僅靠課堂學習和書籍發放無法滿足技術人才培養的需求及技術推廣長效機制的建立,我們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共享的資源優勢,使醫護人員能夠及時了解技術推廣動態,隨時獲得新的醫學信息解決推廣應用中的問題,極大的方便了基層醫護人員學習,有助于全面提高技術人員的整體素質。
3實地強化培訓,重視技術推廣績效
首先,課題組重視遠程培訓與實地強化培訓相結合,研究、組織編寫《四川省農村衛生適宜技術培訓與應用手冊》和適宜技術培訓多媒體系列教材、課件、宣教材料,醫學專家定期走向基層開展指導培訓,并分期、分批邀請示范縣、鄉鎮和村三級技術骨干到大醫院進行培訓。2009年課題專家組結合汶川地震重災區青川縣實際情況,對全縣適宜技術應用推廣人員進行了16項針對災后心身疾病防治的技術現場培訓,取得了良好效果。其次,課題組還重視適宜技術實際應用督察指導、年度檢查、評價與總結,每季度對示范縣進行督導工作,保證了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的進展與質量。課題實施兩年多來,課題檢查組多次考核示范縣技術推廣情況,采取聽匯報、查資料、現場考核等形式,從項目實施的組織管理、人員培訓、推廣應用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核評估。綜上所述,在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應用工作中,我們在充分利用省內區域協同醫療資源的同時,不斷建立和完善協作醫療網絡,建立了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的長效機制,有效地保證了農村衛生適宜技術在四川省的推廣應用,這對于地處西部、經濟尚欠發達、醫療資源及服務水平區域性差異巨大的四川省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 上一篇:鄉村在崗醫療衛生人員培育辦法
- 下一篇:鄉村合作醫療發展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