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在崗醫療衛生人員培育辦法
時間:2022-08-28 02:39:22
導語:鄉村在崗醫療衛生人員培育辦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安徽省作為農業大省,其衛生資源分布主要聚集在大、中城市,資源分布倒置的現象較為明顯。全省共有鄉鎮衛生院2462個,鄉村醫生和衛生技術人員4.65萬人,全省基層和農村衛生隊伍中專學歷約60%,專科及以上學歷約18%。安徽省衛生廳“十一五”人才培養規劃[1]中明確提出,到2010年,中心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35%達到專科以上學歷。一般鄉(鎮)衛生院衛生人員30%達到專科以上學歷。為實現這一目標,通過對現有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分析總結,聯系當前農村實際衛生工作狀況及衛技人員現狀的思考,我們認為:從醫學教育的角度看,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衛生人才培養問題,就要提高學歷層次及素質、強化服務能力、改革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創建適應農村醫療衛生工作需要的人才培訓模式。
一、現有的農村衛生人才培養模式
1.農村定向普通高等教育。采取定向培養辦法為農村鄉鎮醫療衛生機構培養臨床專科生。
2.成人高等教育。現有中專學歷的衛生技術人員,參加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試,按照全脫產或在職教育方式培養。
3.繼續醫學教育。在進行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同時,通過系統的繼續醫學教育解決現有在職人員素質水平的提升及診療水平的提高。目前普通高等醫學教育、成人高等醫學教育主要還是以學歷提高教育為主,教學計劃安排、教學課程設置、考核方式、臨床實習等都按照普通高等醫學教育模式進行。而來自農村鄉鎮醫療單位的在職人員已具有一定的醫學基礎和較強臨床經驗,除了學歷提高的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專業技能的提高,是對醫學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能的學習與掌握和推廣運用。傳統的學歷提高教育模式沒有考慮農村衛生人員實際,影響了農村在崗成人衛生技術人員學習的積極性和效果。
二、構建“政府主導校院合作送教下鄉”農村在崗衛生技術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根據農村衛生人才的培養思路,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我們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并開展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從招生方案、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改革,全方位構建農村衛生技術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1.廣泛深入地調查研究。2008年安徽省衛生廳組織50人分25組,分赴全省91個縣進行調查,每個縣抽查3至4個鄉鎮衛生院,共調查衛生院293個。調查采取聽匯報、召開座談會、查閱資料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對全省鄉鎮衛生院和村級衛生機構的設置、醫療設備條件、衛生技術人員的學歷結構、知識需求狀況等進行了深入調查,為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計劃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在調研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農村在崗衛生技術人員是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大多土生土長、扎根農村、深入農戶、一人多崗,與當地的農民有血緣、有感情,且大多安家在此,與周圍環境已相融,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是一支不愿離崗、無法離崗的醫療隊伍,是目前解決農村醫療衛生問題的重要力量。我們認為,培養這些已在崗的衛生技術人員,提高他們的學歷和服務能力是最有效的途徑。為此,我們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改革。
2.探索改革招生模式。2006年11月17日,安徽省衛生廳、教育廳、人事廳、發展改革委和財政廳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農村在崗衛生技術人員成人大專學歷教育工作的通知》,[2]組織開展農村在崗衛生技術人員成人大專學歷教育工作,招生考試采取省內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錄取,畢業后發給注有“農村”字樣的成人高等教育專科畢業證書,在我省農村(不包括縣城)認可,享受成人專科畢業生同等待遇。
3.確定新的培養目標,制訂適宜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鄉鎮衛生院和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實際,組織專家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教學指導思想為:(1)以鄉鎮衛生院和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助理)執業醫師考試大綱為標準的全新課程體系;(2)“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培養學員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目標為:通過醫學高等專科學歷教育的培養,使學員掌握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備處理農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對重大傳染病、危重急癥能及時診斷、早期處理;能勝任農村衛生宣教、健康指導、預防保健工作等基本技能。[3][4]教學計劃既要符合醫學高等專科學歷教育的基本要求,也充分體現了特殊教育針對性強的特點。優化課程設置,適當減少公共課,加大實踐課教學環節比重,強化實踐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增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衛生法律法規知識,及時引入現代醫學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能技術和醫學發展前沿,課程內容盡量與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科目相街接,使學員掌握必需、夠用的基本理論和較強的實踐技能,更好地適應農村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的需要。
4.推行人性化管理,實施彈性學制。針對工學矛盾非常突出的特點,我們采取集中授課與分散自學相結合的方式,使學員基本不脫離崗位,兼顧工作與學習。同時采取彈性學制,經與我省教育、衛生主管部門充分協商,確定基本學制為3年,允許培養對象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自身情況制訂個人學習計劃,在2至4年內完成學業。這項措施充分調動了學員的主觀能動性,有效緩解了工學矛盾和解決學員個體學習差異,保證了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
三、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臨床教學基地,進行“送教上門”試點
1.深入全省鄉鎮開展招生宣傳和調研。“工學矛盾”不易解決是在崗人員報名積極性不高、報到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為既落實好農村在崗衛生技術人員學歷教育的政策,又有效緩解“工學矛盾”,采取校內集中學習和開設校外教學基地兩種教學形式,在條件成熟、報考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設立臨床教學基地,實行“送教上門”。2008年,我校與蕪湖市衛生局、樅陽縣衛生局達成對其本地區學員聯合培養的協議,并與蕪湖市二院、樅陽縣人民醫院建立農村在崗衛生技術人員成人學歷教育臨床教學基地,實行送教上門。我們慎重選擇蕪湖市二院、樅陽縣人民醫院為臨床教學基地,采取與當地政府簽訂共建協議的形式進行,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給予經費投入,醫院提供硬件條件,學校按照高等醫學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基本要求進行包括實驗室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過程和教學管理建設等在內的教學基本建設。在完成公共課、醫學基礎課的教學后,學員進入臨床教學基地(醫院),開展系統的臨床教學過程。
2.規范臨床教學基地的建設。為保證臨床教學基地的教學質量,我校組織制訂了《農村在崗衛生技術人員成人大專學歷教育臨床教學基地教學管理實施方案》,堅持“六個做到”、“三個統一”。嚴格教學基地的建立與條件評估;主干課程的教學任務全部由我校教師承擔,并組織專家教授支教團支教;嚴格實踐課的操作與考核;嚴格按照我校制訂的教學計劃統一安排教學,統一考核標準,并統一學籍管理。為動態掌握學員集中面授期間的學習、生活情況,并適時對教學過程進行監控,學校為每一個臨床教學基地配備了一名專職管理人員,駐點對學員進行考勤與管理。
3.積極組織開發、編寫實用性教材。為增強教學的針對性與實用性,提高教學效果,學校組織力量編寫農村在崗衛生技術人員專用教材。編寫目標為:(1)以鄉鎮衛生院和城市社區臨床醫師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助理)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為標準的全新課程體系;(2)“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編寫思路是以鄉鎮衛生院臨床醫生崗位需求來確定課程目標,從而確定教學內容。編寫的基本體例是以問題為導向,每章或每節以案例開始,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介紹滿足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最后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案例,解決案例所提出的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構建農村在崗衛生技術人員學歷教育網絡教學平臺。為強化學員的學習效果,提高學校的服務能力,我校以開展省級重點教研課題“構建農村在崗衛生技術人員學歷教育網絡教學平臺”為基礎,根據農村在崗衛生技術人員學歷教育實施性教學大綱及與之配套的教材,構建了網絡輔助教學平臺。通過網絡學習可以鍛煉學員人機對話能力,方便學員日后參加(助理)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和職稱晉升考試。充分體現了以“學”為中心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 上一篇:鄉村醫療衛生發展狀況及策略
- 下一篇:創建鄉村衛生適合技術推廣運用機制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