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提高策略
時間:2022-04-20 10:10:45
導語: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提高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保障廣大農民健康、保護農業生產力、振興農村經濟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大事。目前,我省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農村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鄉村衛生隊伍建設都取得顯著成績,對保障農村居民健康、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還存在很多問題。
(一)農村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優質資源短缺,服務質量不高
我省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薄弱,醫療服務能力不足問題比較突出。相對于城區來說,鄉鎮及農村衛生資源匱乏,不能滿足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由于鄉鎮衛生院、村醫務室數量分布不足、診療條件欠佳、專業技術過硬的醫務人員欠缺等原因,導致群眾對這些醫療機構的信任度降低,群眾傾向于選擇縣級及以上醫院治療就診,從而造成縣級以上醫院就醫的擁擠和農村基層醫療資源的閑置的并存局面。
(二)投入不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設施、設備短缺、落后
基層醫療衛生,特別是一些鄉村醫療衛生資源嚴重不足,設備陳舊落后、服務能力低,面臨著“小病看不到、大病看不了”的尷尬局面,造成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樞紐不靈。村醫務室對醫療設備的投入主要依賴醫生和其家庭的收入,資金的有限性限制了其對醫療設施的投入。而鄉鎮衛生院雖然屬于差額預算撥款單位,但由于補助很低導致一些鄉鎮衛生院連醫務人員的基本工資都無法全額保證,更談不上對醫療設備的更新和添置。因此,由于資金缺乏,投入不足,導致村醫務室和一些鄉鎮衛生院房屋和內部布局均不能達到規定的標準,就醫環境差,必要的診療設備和高精尖設備缺乏。
(三)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匱乏
醫務人員工作條件差,生活待遇不高,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的現象普遍存在。目前農村普遍存在醫療骨干人才短缺或斷檔、重醫輕護現象,既缺少高學歷、高職稱、專業技術過硬的學科帶頭人,又缺少業務骨干。基層醫療醫務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并且醫護人員長期得不到專業的培訓,專業技術水平難以得到提高。同時,由于政府對基層醫護人員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工資待遇較低和工作環境差等問題,使得一些水平較高的醫務人員向城市流動趨勢加劇,基層醫療隊伍流失嚴重。因此,農村整體醫療技術服務能力不足,基層醫療服務難以滿足群眾需求,群眾不得不選擇到大醫院看病。
(四)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有待完善
總體來說,河北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展相對順利,但仍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戶對新政策認識不到位,一些農民對政策持懷疑和觀望的態度;監督機制不健全,基金管理透明度不高,群眾知情權和監督權沒有落實;醫療機構醫療服務不完善,衛生院醫療設備和技術力量仍十分缺乏,服務能力低,滿足不了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同時還存在報銷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補償機制不合理、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等問題。
二河北省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提升的建議
(一)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的作用,在政策和財政上給予支持
1.政府應該在政策法規上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發展給予鼓勵和支持。尤其農村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政府應在政策、技術上給予優惠和幫助。農村整體的衛生資源配置比較匱乏,特別是在人力資源配置上,政府可以通過建立穩定的人才引進、培養機制,為農村衛生人力資源注入新鮮的血液,同時,加強衛生隊伍的管理和建設等措施來提高農村整體的醫療服務水平。2.政府應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財政資金投入。財政支持適當向基層衛生傾斜,一定程度上校正農村醫療衛生資源的嚴重不足,使得群眾更多享受政府衛生投入帶來的好處,獲得最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同時,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投入,保證衛生監督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經費,滿足人民群眾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從而建立科學的醫療發展模式與適應經濟發展的資源配置運行機制。
(二)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善農村醫療服務條件
完善農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村衛生工作投入和建設,滿足農民衛生服務需求。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合理規劃,統籌安排,主要依靠中央、省項目資金,多渠道籌措資金,對達不到用房規定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進行改造和擴建。同時,還要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醫療設備的更新投入。合理制定醫療設備配置規劃,補充先進的、必要的新式設備,徹底解決農村衛生設備短缺落后的問題,改善農村醫療服務條件,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滿足群眾就診需求。
(三)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人才建設,提高衛生服務技術能力
制定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發揮現有人才作用的政策措施。提高現有醫護人員專業水平,可通過崗位培訓、到省級醫療機構進修學習等方式,培養基層醫療衛生技術骨干。同時,應進一步提高農村醫療人員工資待遇,吸引并鼓勵更多優秀的醫護人員自愿到農村去。通過政府和個人共同負擔經費的模式,為基層衛生機構定向培養大學生,優化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結構,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技術能力,為廣大的農民群眾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四)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高衛生醫療服務水平
1.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充分了解新農合政策。加強對相關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能夠對新農合的有關政策規定對農民進行通俗易懂的講解和解讀,讓農民能夠對該政策充分了解,并對參保農民在繳費、報銷等一系列實際問題上加以建議和指導。2.加強對新農合運行的監督管理。相關部門應出臺較為詳細的配套文件,規范約束定點合作醫療機構的服務行為。建立定點醫療機構的準入和退出機制,采取動態管理、擇優選擇的原則對醫療機構進行管理,切實保護參合農民的權益。各地區可建立新農合信息交流網,及時更新新農合補償、醫療機構服務等情況,讓廣大群眾參與交流討論,接受人民監督。加強基金管理,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封閉運行機制,實行管用分離、錢賬分離的管理制度,確保基金安全運轉。同時,采取多方位監督相結合,使基金使用公開、公正、公平,增加基金使用透明度,保障參合農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3.優化服務流程,完善補償機制。建議相關部門就報銷流程上出臺并完善相關規定,簡化報銷程序,使病人、醫療機構、管理機構能按標準流程進行報銷,減少農民為辦理手續而浪費的時間和大量費用。另外,新農合補償機制中側重于住院統籌補償模式,而在實際中農民對于門診報銷需求較高,因此,在住院統籌的基礎上,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探索門診統籌方案,提高門診費用補償比例,科學探索和制定合理的報銷比例和補償范圍。這樣既能減輕農民的醫療負擔,同時又能減少過度醫療和資源浪費,進而促進新農合的穩健良性運行。
作者:何錫金王巖工作單位:邢臺學院河北省電力公司
- 上一篇:六省農村醫療發展主成分分析
- 下一篇:欠發達地區農村醫療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