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對乳腺癌腋窩淋巴結的價值
時間:2022-11-01 09:17:25
導語:磁共振成像對乳腺癌腋窩淋巴結的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入選患者術前均行MSCT、DCE-MRI檢查,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比較MSCT、DCE-MRI檢查診斷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結果病理結果顯示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73例,不伴腋窩淋巴結轉移47例;與病理結果比較,MSCT診斷的靈敏度為90.41%、特異度為78.79%、準確度為76.67%,DCE-MRI診斷的靈敏度為94.52%、特異度為89.74%、準確度為86.67%。DCE-MRI診斷靈敏度高于MSCT,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DCE-MRI診斷特異度、準確度均高于MSCT,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乳腺癌患者術前行MSCT、DCE-MRI檢查可診斷是否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同時DCE-MRI的診斷價值更高。
關鍵詞:多層螺旋CT;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
乳腺癌為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截至2014年,我國乳腺癌發病率已躍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呈逐年上升趨勢[1-2]。而乳腺癌是否伴腋窩淋巴結轉移是決定臨床分期的重要標準,對制訂臨床治療方案、判斷預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進展,多層螺旋CT(MSCT)檢查可通過薄層掃描和三維重建技術獲取較為清晰的形態、結構信息[4-5]。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DCE-MRI)可清晰分辨軟組織和惡性腫瘤周圍毛刺、浸潤情況。基于此,本研究選取120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術前行MSCT、DCE-MRI檢查對腋窩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并進行手術患者120例。入選患者術前均行MSCT、DCE-MRI檢查,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入選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18例;年齡38~62歲,平均年齡(46.95±7.22)歲;左側病灶77例,右側病灶43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所有受試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1.2方法(1)MSCT檢查步驟:患者取俯臥位,雙乳自然放松下垂;選用Philips64排螺旋CT掃描儀對患者腋窩頂部至雙乳房下側進行掃描;設置參數:管電壓120kV,管電流100~300mAs,矩陣256×256,層間距0.3mm,層厚3mm;將所測數據傳至工作站,后期行多平面、多方位圖像重建。(2)DCE-MRI檢查步驟:患者取俯臥位,雙乳自然放松下垂并置于檢查儀器線圈凹形孔內,采用PhilipsAchieva1.5T超導核磁共振檢測儀及配套線圈;行常規T1W1、T2W1掃描。T1W1:重復時間4.8s、回波時間2.1s、翻轉角12°;T2W1:重復時間3400ms、回波時間90ms、回波鏈長度19、視野260mm×320mm、層厚3mm、層間距0.3mm、矩陣348×300;增強掃描:于肘靜脈留置輸液通道,快速團注扎噴對比劑(Gd-DTPA)0.2mmol/kg,再將生理鹽水20ml快速團注;調整參數為重復時間5ms、回波時間2.2ms、翻轉角15°、平均次數1、視野300mm×320mm、矩陣300×320、層厚1mm,再次掃描;將所得原始數據和圖像傳至工作站,進行圖像重建和處理。1.3判斷標準和觀察指標(1)MSCT診斷標準[6]:淋巴結短徑≥5mm、長徑≥10mm、長短徑比值≤2、淋巴結門結構消失,滿足上述任意1項即可診斷。(2)DCE-MRI診斷標準[7]:強化程度高,動態增強曲線呈流出型、平臺型,滿足上述任意1項即可診斷。記錄患者病理檢查結果,比較MSCT、DCE-MRI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度。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并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各方法診斷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情況結果比較病理結果顯示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73例(60.83%),不伴腋窩淋巴結轉移47例(39.17%);MSCT檢查示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87例(72.50%),不伴腋窩淋巴結轉移33例(27.50%);DCE-MRI檢查示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81例(67.50%),不伴腋窩淋巴結轉移39例(32.50%)。與病理結果比較,MSCT診斷的靈敏度為90.41%(66/73)、特異度為78.79%(26/33)、準確度為76.67%(92/120),DCE-MRI診斷的靈敏度為94.52%(69/73)、特異度為89.74%(35/39)、準確度為86.67%(104/120)。2.2MSCT和DCE-MRI診斷效能比較見表1。DCE-MRI診斷靈敏度高于MSCT,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DCE-MRI診斷特異度、準確度均高于MSCT,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3討論
乳腺癌手術方式的選擇與是否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已出現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手術中需進行全腋窩淋巴結清掃,可降低乳腺癌復發率,有助于降低術后放療劑量;未伴淋巴結轉移的患者術中則不需行常規腋窩淋巴結清掃[8-9]。MSCT操作簡單、可重復性好、應用較廣泛,對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有一定診斷價值;DCE-MRI通過對比劑可更清晰顯示惡性腫瘤組織改變[10]。MSCT獲得的圖像可進行任意平面、方向的三維重建,對腋窩淋巴結形態、結構顯示清晰[11]。在MSCT成像中,正常淋巴結實質表現為半圓形、圓形的軟組織密度影,在增強掃描中強化均勻,在三維重建成像中與腎臟外形相似,而淋巴門則表現為似脂肪的低密度影。惡性腫瘤細胞可破壞淋巴結皮、髓質,在MSCT成像中轉移淋巴結實質表現為不規則、偏心型增厚,增強后實質強化不均勻,淋巴門結構可表現為實變、消失[12]。本研究結果提示MSCT對乳腺癌是否伴腋窩淋巴結轉移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可為手術治療提供一定參考依據。DCE-MRI對軟組織的分辨率更高,具有更豐富的影像信息。同時進行增強掃描可更加清晰地顯示惡性腫瘤組織周邊的浸潤情況、毛刺現象,更精準的判斷惡性腫瘤組織改變[13]。本研究結果提示DCE-MRI對乳腺癌是否伴腋窩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高。考慮原因為:惡性腫瘤細胞的生長需新生血管提供營養支持和氧氣供應,而DCE-MRI對腫瘤灌注、新生毛細血管的反映更清晰;同時,DCE-MRI能降低脂肪組織高信號對圖像的影響,對組織的分辨率更高,能清晰地反映病灶空間位置,有助于臨床準確診斷。綜上,乳腺癌患者術前行MSCT、DCE-MRI檢查對診斷是否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均有一定價值,DCE-MRI的診斷特異度、準確度更高,值得推廣應用。
作者:王國鵬 郭海芹 張華冬 單位:鶴壁市人民醫院放射科 鶴壁市人民醫院放療科
- 上一篇:原發性男性乳腺癌超聲表現探討
- 下一篇:數字化鉬靶X線診斷早期乳腺癌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