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字化鉬靶X線診斷早期乳腺癌的價值
時間:2022-11-01 09:20:07
導語:數(shù)字化鉬靶X線診斷早期乳腺癌的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探究64排128層螺旋CT聯(lián)合全數(shù)字化鉬靶X線診斷早期乳腺癌的價值。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時間段我院接診的疑似乳腺癌患者41例,分別進行診斷兩種方式診斷,其中對照組為64排128層螺旋CT診斷方式,觀察組則是基于對照組聯(lián)用全數(shù)字化鉬靶X線,將病理學項目檢查作為診斷金標準,比對兩組乳腺癌各征象檢出率、不同病理分型診斷符合率、診斷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結果:觀察組各征象中鈣化、局部淋巴結轉移、不均質性及多形性的檢出率,不同病理分型的診斷符合率,診斷方式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臨床采用64排128層螺旋CT聯(lián)合全數(shù)字化鉬靶X線診斷早期乳腺癌,可顯著提升診斷準確性,且特異性及敏感性高,具顯著臨床診斷價值。
關鍵詞:64排128層螺旋CT;全數(shù)字化鉬靶X線;早期乳腺癌;病理分型
乳腺癌為女性常見且多發(fā)惡性腫瘤之一,患病率占女性癌癥總發(fā)病率的10~15%,且臨床調查發(fā)現(xiàn)其發(fā)病率逐年遞增,漸呈年輕化[1]。乳腺癌患病早期并無典型癥狀,且腫瘤患病部位較淺,早期確診保守治療效果顯著,但多數(shù)女性在無癥狀時并不重視,因此延誤最佳治療時機,一旦出現(xiàn)自覺癥狀,基本已有淋巴結轉移發(fā)生[2]。因此臨床早期乳腺癌篩查對降低致死率具有顯著臨床價值,及早確診可延長生存期限[3]。當前臨床常用鉬靶X線、螺旋CT等診斷乳腺癌,但對于兩者聯(lián)用診斷的相關報道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探究64排128層螺旋CT聯(lián)合全數(shù)字化鉬靶X線診斷早期乳腺癌,探究其診斷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礎資料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時間段我院接診的疑似乳腺癌患者41例,41例患者首先行64排128層螺旋CT診斷為對照組,后聯(lián)用全數(shù)字化鉬靶X線診斷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均為單發(fā)腫瘤;②均行病理學項目檢查;③自愿參與研究且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器官嚴重病變;②中晚期乳腺癌;③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④精神異常、凝血障礙;⑤基線資料缺失。41例患者年齡27~66歲,平均(45.69±3.12)歲,婚姻:未婚12例、已婚29例,23例左側乳腺病變、18例右側乳腺病變。1.2方法1.2.1對照組64排128層螺旋CT診斷。設備:64排128層螺旋CT機(型號:OptimaCT680)。以螺旋方式行常規(guī)軸位掃描,參數(shù)設置:電流250mA,電壓為120kV,螺距為0.948∶1,準直器40mm,掃描層厚為5mm,層間距5mm,重建間隔與重建層厚均為0.625mm,矩陣512×512[4]。掃描前需告知患者空腹6h,并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內,排空尿液后靜臥60min。通過64排128層螺旋CT機及其配套的成像系統(tǒng)診斷,患者取平臥位,并使用軟枕患者頸肩及腹部墊高,以此保持兩側乳房自然下垂,掃描界限乳房下界直至其腋窩處淋巴結。于乳腺病灶位掃3mm薄層,時間1~1.8s。行局部斷層顯像,搜集圖像,據(jù)檢查結果診斷,仔細觀察患者乳腺病灶結節(jié)實質及周圍結構,最終據(jù)CT圖像診斷各征象。1.2.2觀察組基于對照組聯(lián)用全數(shù)字化鉬靶X線診斷。64排128層螺旋CT診斷與對照組一致。使用全數(shù)字化鉬靶X線機(型號:SenographeDS)輔助診斷,以斜側位與軸位攝影,全自動曝光,斜位投罩角度與胸腔胸大肌的外緣垂直,探查患者乳腺中病灶形態(tài)、大小、數(shù)量及異常血管情況,并掃查病灶邊界及鈣化情況[5]。1.3觀察指標(1)比對兩組乳腺癌各征象檢出率。臨床乳腺癌征象包含:腫塊、鈣化、局部淋巴結轉移、不均質性、多形性。(2)比對兩組不同病理分型的診斷符合率。乳腺癌分型包含導管內原位癌、浸潤性導管癌、浸潤性小葉癌、髓樣癌和粘液腺癌。(3)比對兩組診斷方式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將病理學項目檢查作為診斷金標準,其中非乳腺癌為陰性,乳腺癌為陽性。上述指標計算公式為:敏感性=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性=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準確性=(真陰性+真陽性)/各組例數(shù)×100%[6]。病理學檢查結果:非乳腺癌(陰性)6例、乳腺癌(陽性)35例。1.4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采用軟件SPSS23.0分析,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或[n(%)]代表行x2檢驗。檢驗標準a=0.05。
2結果
2.1比對兩組乳腺癌各征象檢出率觀察組各征象中鈣化、局部淋巴結轉移、不均質性及多形性的檢出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2.2比對兩組不同病理分型的診斷符合率觀察組不同病理分型的診斷符合率高于對照組(x2=11.369,P=0.001<0.05)。見表2.
3討論
乳腺科中乳腺癌為女性常見惡性腫瘤,臨床特點為病情發(fā)展迅速,如若未及時發(fā)現(xiàn)盡早治療,會導致病情進展惡化,不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甚至嚴重者會危及生命安全。因此乳腺科中對于乳腺癌提倡的原則是及時發(fā)現(xiàn)、診斷盡早治療,從而延長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具有深遠的影響意義。當前臨床診斷乳腺癌的方式包含超聲、X射線鉬靶攝像、多排多層螺旋CT及乳腺腫瘤標記物檢測等,國外文獻報道早期乳腺癌診斷時對于乳房體積較大者,其診斷效能較差,原因為乳腺中腺體及脂肪組織呈不均勻分布極易導致誤診或漏診,但因中國女性其乳房體積相對較小,脂肪相對少,纖維腺體組織致密,采用鉬靶X線與多層螺旋CT診斷具有一定準確度[7]。因此為提升早期乳腺癌的診斷準確性,本研究診斷早期乳腺癌時采用64排128層螺旋CT聯(lián)合全數(shù)字化鉬靶X線,結果顯示觀察組各征象中鈣化、局部淋巴結轉移、不均質性及多形性的檢出率,不同病理分型的診斷符合率,診斷方式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均高于對照組,證實聯(lián)合診斷的各征象檢出率高,病灶診斷準確度高,相比單一診斷方式聯(lián)合診斷的敏感性及特異性明顯升高。多排多層螺旋CT屬于臨床常用影像學診斷方式,其優(yōu)勢在于無創(chuàng)、掃描時間快及圖像清楚等,在軟組織及器官等結構的診斷中,可清晰顯像其內部病變及結構,且能重掃病灶,在多類型疾病的診斷中具顯著臨床診斷價值,但經調查發(fā)現(xiàn)其在早期乳腺癌診斷中對于早期微小、不同形狀的鈣化病灶,難以清晰顯像,不利于乳腺癌病灶性質的診斷,因此診斷結果較片面,因病變組織具一定空間性,觀察不到位則極導致病變形態(tài)及微小異常被忽略,影響早期乳腺癌的診斷[8-9]。鉬靶X線的檢查原理為密度存在差異的組織對X射線有不同的吸收衰減,擅長執(zhí)行圖像的后處理工作,即使是乳腺腺體的微小鈣化和淺鈣化也可清晰顯像,具有無創(chuàng)、分辨率及重復性高等特點[10]。因此在臨床診斷早期乳腺癌可采用64排128層螺旋CT與全數(shù)字化鉬靶X線聯(lián)用,兩者聯(lián)合使用可彌補自身不足,進一步提升疾病早期診斷的準確度。綜上所述,臨床采用64排128層螺旋CT聯(lián)合全數(shù)字化鉬靶X線診斷早期乳腺癌,可顯著提升診斷準確性,且特異性及敏感性高,具顯著臨床診斷價值。
參考文獻
[1]肖祎,張陽,夏曉娜,等.乳腺癌剪切波彈性成像與其分子亞型和組織病理學特征的相關性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9,40(4):608-613.
[2]陳春華,馬小敏,丁雅玲.乳腺鉬靶X線攝影在診斷早期乳腺癌中的應用價值[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9,25(18):3060-3062.
[3]詹翔,彭艷.多層螺旋CT和彩色超聲對乳腺癌的診斷價值及腫塊大小分析比較[J].中國數(shù)字醫(yī)學,2020,15(4):87-89+86.
[4]朱孟娟.全數(shù)字化乳腺鉬靶X線攝影在早期乳腺癌診斷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9,28(8):1825-1826.
[5]高云展,白崢嶸.多排螺旋CT薄層重組在乳腺癌診斷中的價值[J].實用癌癥雜志,2020,35(7):1186-1188.
[6]曾輝,陳衛(wèi)國,徐澤園,等.不同分子分型原發(fā)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及X線,超聲表現(xiàn):140例23~35歲患者[J].分子影像學雜志,2020,43(3):387-393.
[7]KanakoBan,HirokoTsunoda,SakikoSuzuki,etal.Verificationofrecallcriteriaformassesdetectedonultrasoundbreastcancerscreening[J].JournalofMedicalUltrasonics,2017,45(1):65-73.
[8]王建華,王紅昆,李輝,等.1.5TMRI結合數(shù)字化X線鉬靶在乳腺癌診斷、TNM分期及療效評估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yī)師雜志,2019,21(1):134-136.
[9]汪玲,潘華鋒,李琰.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分期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19,27(3):231-234.
[10]劉小慶,羅科倫.64排螺旋CT與鉬靶X線攝影篩查乳腺癌的價值[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9,4(27):7-8.
作者:陳欣健 單位:廣州市番禺區(qū)南方醫(yī)科大學附屬何賢紀念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