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力量訓練生理學研究

時間:2022-03-09 04:49:10

導語:肌肉力量訓練生理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肌肉力量訓練生理學研究

[摘要]在運動訓練中,肌肉力量訓練非常重要,分析肌肉力量訓練史可知,就生理學而言,肌肉訓練方式、成效與機理等層面上均得到極大的成果。總而言之,是由宏觀方案細化至微觀分子細胞學理論中去,有效研究了肌肉力量訓練方式,并且使得訓練形式漸漸豐富,可是成效評估及適應機制等方面并未得到較大成果,仍待深入研究。

[關鍵詞]肌肉力量訓練;生理;訓練方法;抗阻訓練

1抗阻訓練及肌肉形態架構改變的研究分析

由形態架構針對骨骼肌經抗阻鍛煉之后所產生的改變進行詳細分析,能夠有效得出肌肉對抗阻鍛煉的適應性及直接反應。骨骼肌形態架構包括大體及微觀層面,前者借助影像學方式能夠得知肌肉形態架構具備無創傷及精確的優勢,現今MRI技術能夠有效得到骨骼肌的橫斷面數據及信息,可是此項技術的開展需要耗費較多資源,因此不易推廣;而B型超聲技術,是借助B超技術觀察肌肉厚度情況,能夠有效得出肌肉體積情況。中國醫學領域鮮少有研究由大體形態的基礎上針對肌肉力量鍛煉成效進行深入分析。就微觀層面而言,針對骨骼肌形態架構的改變情況進行分析,并且研究的方式通常是肌肉活檢方法。大部分情況下是從股外側肌進行肌組織標本的采集,并且染色處理之后借助顯微鏡技術得到肌纖維的相關指標情況。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肌肉活檢方法具備一定創傷性,因此使其推廣受到限制,中國運動生理學領域鮮少運用此種技術展開深入分析及研究[1]。一般來說,在進行肌纖維分型處理的時候會選擇ATP酶組織化學染色技術,但是分型的精確性相對較差,徐心浩等提出以免疫組織化學技術針對MHC染色骨骼肌切片進行有效辨識,以12周的時間針對力量鍛煉及耐力鍛煉之后肌纖維亞型改變的情況進行評估,最終得知力量鍛煉會導致I及IIA型肌纖維的橫截面積明顯提升,I/IIA混合型肌纖維同樣因此獲得較大的比重,此外,肌細胞附近產生一些體積相對較小的肌細胞,這就表明抗阻鍛煉的方式會促進肌細胞的增多。上述研究為肌肉鍛煉成效評估奠定了堅實的理論研究基礎。

2抗阻肌力訓練方案的基本構成要素與其研究進展

肌肉力量訓練的關鍵就是阻力負荷。動力性漸增阻力訓練期間阻力負荷的主要內容就是負重重量。考慮到應該針對負重重量進行個體化評估,因此在編制力量鍛煉計劃的時候往往會以滿足運動員要求的動作、以運動員最多能夠重復動作的次數為一個計量單位。當然,運動員最多能夠完成重復動作的實際重量其實就是運動員本身力量的最大值,也就是1RM[2]。分析研究數據可知,在動力性抗阻鍛煉期間,負重重量和重復次數之間的關系較為密切,通常1RM重量若是出現2.5%的減輕,運動員就可以多重復一次。根據實踐可知,極量與近極量負重(1~5RM)的抗阻鍛煉可知使得個體肌肉力量得到顯著增強,而高負重鍛煉(6~12RM)能夠促進個體肌肉力量及體積的提升,但是低負重(>20RM)的鍛煉方式能夠使得肌肉耐力得到提升。抗阻肌力鍛煉計劃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就是鍛煉組數。個體將負重攻克之后,連續性地進行訓練,并且達到計劃中的重復次數就是一組。一般來說,完成一組動作之后,運動員休息之后,就能夠繼續下一組。而以往相關專家提出,多組練習相對于單純重復一組動作的方式,更能夠使得個體的力量得到提升,可是根據大量的研究可知,一組鍛煉的方式也可以使得運動員的力量得到顯著提升。現今,學界還是提倡抗阻鍛煉的反復次數為3~6組,若是超過6組,并不能使得運動員的力量得到顯著提升。

3抗阻訓練后肌肉力量增加的機制研究進展

肌肉收縮與神經-肌肉存在較大的關聯性,所以抗阻鍛煉可以顯著提升肌肉力量,其實和神經、肌肉之間的作用機制是分不開的。抗阻鍛煉之后神經及肌肉都會形成一定的適應性,進而使得力量得到提升,但是兩者所產生的具體影響現今并未明確,可是由時間層面上進行分析,在抗阻鍛煉的早期,肌肉力量就產生增強的狀態,但是肌肉體積還沒有出現增大的現象,所以鍛煉的成效是借助神經適應來達到的[3]。從整體上而言,抗阻肌力鍛煉會導致神經適應,運動單位動員的數量會顯著增多,而運動神經元沖動也會增強,運動單位協調性顯著提升等,上述都會使得肌肉在收縮過程中所形成的力矩增大。抗阻鍛煉20周之后,肌肉就會出現體積明顯增大的現象。進而使得肌肉橫截面積提升,這就表明肌肉的收縮成分增加,力量增強。抗阻鍛煉之后運動員的肌肉體積增大的機理,是因為肌纖維體積提升進而出現非數目增生現象而導致的。可是根據相關報道可知,長時間的抗阻鍛煉會使得肌肉體積增大,并且會使得肌纖維數量顯著提升[4]。

有關專家由各個方面分析了抗阻鍛煉所導致肌肉增長的機理。大負重抗阻鍛煉之后,男女運動員的血清生長激素含量都明顯提升,男性運動員的血清辜酮含量明顯提升。因為生長激素及辜酮均是典型的合成代謝激素,所以因急性運動而產生的激素含量提升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肌肉質量。而肌肉生長抑制素是一種典型的骨骼肌再生肥大的影響因素,也是目前學界研究的熱點,根據相關報道可知,一次抗阻鍛煉,若是鍛煉者是年齡較大的人,股外側肌肌肉生長并不會受到明顯的抑制效果,但是連續性不間斷的抗阻鍛煉會讓所有年齡階段的鍛煉者股外側肌肌肉生長受到明顯抑制,這就表明肌肉生長抑制素含量的減小與抗阻鍛煉導致肌肉體積增大之間存在較大的關聯性[5]。

參考文獻

[1]李煥玉,吳寧.衛星細胞、Sarcopenia與抗阻訓練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10,24(9):117-122.

[2]張菊香,張鵬,陳曉萍.TGF-β/肌肉生長抑制素信號通路對骨骼肌作用的研究進展[J].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2011,24(3):224-228.

[3]王金娟,王盛國.耐力跑訓練對人體肌纖維橫斷面積的影響[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8(1):118-120.

[4]徐心浩.力量和耐力訓練對肌球蛋白重鏈及肌纖維轉型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46(11):1492-1495.

[5]楊多多,蘇美華.足不同背屈縱跳高度的生物力學分析[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26(2):74-76.

作者:馬曉寧 趙啟文 單位:1.榆林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 2.陜西省新安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