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習教學質量探討

時間:2022-12-27 02:38:51

導語: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習教學質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習教學質量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提高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習教學質量的方法。方法:選擇2020年5月-2021年3月本院醫學影像學臨床實習學生54名作為觀察樣本,依照單雙號法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傳統教學及實習模式,研究組給予改進模式教學,組間進行臨床教學效果、實習滿意度、教學質量的比較。結果:相比于對照組實習生,研究組實習生課堂參與能力、綜合技能、基礎理論、技術操作得分均更高,兩組有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兩組實習生在診斷能力、實習收獲、實習滿意度、臨床自信心提高等方面的滿意度展開比較,研究組均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組間相比,研究組教學態度、教學紀律、教師素質、理論水平、操作技能、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教學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改進臨床教學模式,有利于幫助實習生掌握醫學影像學技術,有在臨床教學中進一步推廣的價值。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習;教學質量

目前臨床常用的醫學影像檢查設備主要包括DR(計算機X線攝影)、CT(計算機X線斷層掃描)、MRI(磁共振成像)、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等,通過以上設備和儀器有利于充分展示人體內部組織器官密度、位置、大小及結構,以便診斷醫師可以準確評估健康狀況。醫學影像學專業對實踐性教學極為注重,其不僅要求本專業學生對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醫學影像學等諸多學科的理論基礎知識進行充分掌握,還必須可以熟練掌握放射科DR、CT、MRI及DSA、超聲科、核醫學科PET/CT等重要設備的操作原理及工作流程等。正因為如此,進行教學工作時必須重視實踐教學。臨床實踐教學質量與學生能否在臨床診斷即治療中正確運用醫學影像學具有直接性關系,因此必須對思想培養課程予以重視,將研討型課堂增設進去,加強臨床技能訓練指導。[1]本文選擇2020年9月-2021年3月本院醫學影像學臨床實習學生54名作為觀察樣本,現進行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9月-2021年3月本院醫學影像學臨床實習學生54名作為觀察樣本,依照單雙號法分為兩組,對照組27名實習生,其中男實習生15名,女實習生12名;最小年齡18歲,最大年齡22歲,平均年齡(21.5±0.8)歲;研究組27名實習生,其中男實習生16名,女實習生11名;最小年齡18歲,最大年齡23歲,平均年齡(21.6±0.7)歲。將兩個組別的基本臨床資料進行比較,統計學差異不明顯(P>0.05),可作公平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的是傳統影像科帶教模式,由教學秘書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對實習計劃進行制定,并予以妥善安排,教學老師以實習計劃為依據借助多媒體幻燈加以講解和介紹。進入實踐階段后,實習生對老師操作進行觀察,并陪同老師對檢查圖像進行審閱,在此過程中學習和總結,如果有疑問,及時向老師提出。研究組給予的是改進模式教學,包括以下內容:(1)思想培養要注重:醫務人員不僅要保證道德修養高尚,同時還要保證極高的責任心、耐心和愛心,并對生命有著高度的敬畏和珍視,這是醫學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在高等醫學教學過程中,醫學生真正認識社會,并為患者提供服務,在這一階段,應將醫生道德素養和職業素養作為重點來培養,為此,要求教師自身應做到言傳身教,給學生做好榜樣,從自身言行做起提升教學的責任感和信心,對實習學生展開醫學技能教學的同時也應引導其形成優良的醫生職業素養和品德,繼而讓醫學生在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具備優良的醫德和堅定的行醫信念,并且在保證醫學生具備良好的醫學知識的同時也應注重其醫學倫理意識的培養和相關知識的了解。讓醫學生掌握醫學各學科課程知識的前提下再開設醫療服務、醫學倫理等課程,使學生在醫學實訓當中真切的體會到醫生這一職業“以患者為本”的基本原則及意義。[2](2)研討型學習也應進行合理的運用采用該種形式能夠讓學生主動展開思考和學習對影像學教學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基于實習生合理的指點和提示即可取得顯著性成效。臨床教學實習活動開展過程中,帶教教師需要將學生定期組織到一起對疑難病例進行總結,學生需要負責制作幻燈片,以圖片、視頻、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給予學生鼓勵和支持,使其學會運用具有真實有趣聲音、豐富鮮艷色彩的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將視野拓寬,將其感官系統調動起來,對其學習興趣進行培養,強化記憶力和理解力,提高其積極性、主動性。除此之外,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典型病例討論、知識競賽活動,以幫助學生進一步強化獨立思考、表達的能力。[3](3)臨床技能訓練需要加強:醫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臨床實習,通過臨床實習,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醫學理論知識在臨床中得以運用實現理實一體化,推動醫學生向臨床醫生的過渡和發展幫助其成為一位掌握專業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的影像學醫生。對學生展開臨床試析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理論與實踐操作技能兼具的影像學醫學人才,用教師帶教的形式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深化和認知,并讓學生熟練掌握醫學影像實踐操作相關技能,提高其實踐操作技能。真正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才能充分的學習和掌握知識,這一道理同樣適用于醫學影像學專業。傳統實習模式主體是教師,方法主要是理論講授與集中參觀學習結合的方式,教師極為迅速的講解,簡略的介紹內容,大多數學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只是單純的進行背誦和記憶,這樣一來學習興趣及主動性就喪失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將教學模式改進后,鼓勵學生多進行思考和動手,主要是學生自主進行操作,教師從旁進行指導和配合,以便學生得到深刻的記憶,提高其自信心。[3]

1.3觀察指標

(1)評價兩組教學效果,從綜合技能、技術操作、基礎理論、課堂參與能力4方面進行,均為100分;[4](2)調查兩組實習滿意度,包括診斷能力、實習收獲、實習滿意度、臨床自信心提高等方面;(3)通過自制帶教質量評估表對兩組帶教質量進行評估,主要包括教學紀律(10分)、理論水平(20分)、教師素質(10分)、教學方法(20分)、教學效果(10分)、操作技能(20分)、教學態度(10分)。[5]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處理兩個組別后獲得數據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在描述時用(%)、(±),組間相比運用x2檢驗、t檢驗,P<0.05若出現,則充分表明存在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比較兩組教學效果的不同

將兩組基礎理論、技術操作、課堂參與能力、綜合技能得分相比,其中的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示。

2.2比較兩組實習滿意度

研究組實習生在診斷能力、實習收獲、實習滿意度、臨床自信心提高等方面的滿意度均比對照組高,兩組具備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所示。

2.3比較兩組帶教質量

研究組與對照組的教學態度、教學紀律、教師素質、理論水平、操作技能、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教學質量評分進行比較,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所示。

3討論

醫學影像學屬于具有較強實踐性的一門學科。醫學生走出校門,走向醫院一個必經過渡階段就是臨床實習,這亦是理論知識結合實際操作的重要階段,在培養醫學生中作用顯著。通過臨床實習可以幫助實習生更好的理解理論知識,提高實踐操作技能、閱片能力,對臨床影像學報告進行規范化學習,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后期實際業務水平產生影響。除此之外,臨床影像學需要和不同患者接觸,每次診斷都會有新問題、新疾病出現,所以實習生必須保證專業理論知識豐富且扎實,綜合分析能力強。傳統帶教法在醫學影像專業臨床實習中的運用,只是帶教醫師講解教學大綱,實習生對老師操作學習進行觀察。此種帶教模式是被動學習模式,積極性低,加之實習生比較多,帶教老師缺乏責任心,所以難以取得理想效果。改進臨床實習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生醫德信念,改變傳統“填鴨式”“灌輸式”教學,通過先進科學的研討型教學、電子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多進行思考,具備動手能力,學生主動閱片,教師從旁配合指導,幫助其加深記憶力,進而促使醫學影像學臨床實習教學質量的提升。由本次實驗結果可知,研究組課堂參與能力、綜合技能、基礎理論、技術操作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其在診斷能力、實習收獲、實習滿意度、臨床自信心提高等方面的滿意度以及教學態度、教學紀律、教師素質、理論水平、操作技能、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教學質量評分(P<0.05)。可見改進臨床教學模式,有利于幫助實習生掌握醫學影像學技術,促進醫學影像學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的提升,具有在臨床教學中進一步推廣和普及的價值。

作者:吉善創 申燕艷 李文美 黃福靈 曾自三 單位: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