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紡織品新標準和新測試法分析

時間:2022-05-29 03:54:39

導語:醫療紡織品新標準和新測試法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療紡織品新標準和新測試法分析

肺炎疫情全球暴發已成定局,每個人都十分關心傳染病的傳播狀況,但沒有誰比醫療行業更擔憂了。在世界各地的醫院和診所里,病毒的院內感染是長期存在的問題,大量的醫務人員不得不在易被感染環境中工作。醫療衛生紡織品,包括抹布、實驗服以及亞麻制品,都處在這場對抗防止受感染的體液和疾病的傳播。

時代呼喚公認的新標準

毫無疑問,醫護人員需要與患者長期接觸。在他們檢查患者的生命體征或為患者進行傷口敷料時,其衣物直接與患者的皮膚接觸。而護士在一天中要接觸很多病人。因此,醫務人員的衣物可能成為傳染源。與患者密切接觸的病床,床單經常更換,但在更換過程中這些床上用品可能成為傳播病原體,或通過與其他床單和設備接觸傳播病原體,甚至室內窗簾也會有傳播感染的危險。歷史上數次傳染病大暴發就與紡織品有關。紡織業界深知特殊紡織品在預防感染傳播方面的潛在作用。為了減少醫療紡織品的微生物污染源,業界考慮將抗菌活性成分(例如銅、銀、鋅和季銨鹽)添加到各種紡織品中,包括床單、醫護人員制服和隱私窗簾等。此外,還在這些紡織品中添加其他試劑,如氯結合劑和疏水性(耐流體性)化學劑,以減少微生物污染。醫療衛生領域使用的紡織品確定無疑是傳染性微生物的移動載體。然而,關于紡織品如何才能有效抵抗病毒的傳播卻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其原因是,今天的傳染病與過去已有所不同,因此今天的醫用紡織物的抗菌標準也應有所不同。因此相關的醫用紡織品的標準也在呼喚具有更強防護能力的裝備。毋庸置疑,醫療紡織品的抗菌性測試急需新的標準。

抗菌紡織品的測試

要解決的第一問題,需要首先弄清楚相關術語,“抗菌”與“抗微生物”。抗菌意味著一種技術可抵抗所有微生物,包括病毒和真菌,以及程度較小的病毒。在醫療保健中對抗微生物的紡織品進行的許多測試實際上都只是有一定的抗菌效果。但是,由于各類病毒傳播的途徑和傳染性不一樣,例如盡管真菌(如念珠菌)在醫療保健中易于傳播,但在更易傳播的細菌種類中,金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更易通過衣物傳播。醫療紡織品通常要經過抗菌效果測試。雖然可用抗菌劑來描述相關化學物質的抗菌性,但實際上,這種方式通常只對一般細菌、真菌和致病病毒有效。事實上,測試醫用紡織品被稱之為抗菌測試,且僅將測試選項限制為測試抗菌的化學成分。在美國,紡織化學家和染色師協會(AATCC)和美國材料試驗協會(ASTM)都曾開展對抗菌紡織品的測試。在國際上,有幾種標準可供選擇,其中最著名的是國際標準組織(ISO)和日本JIS標準。這些機構制定的相關測試標準很好地描述了抗菌紡織品在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滅特定細菌的能力。相關方法對在開發過程中細化紡織品中的抗菌配方以及在生產過程中確定抗菌應用的質量都有很好的效果。然而,這些標準過于老舊,在確定紡織品是否對新出現的病毒具有抗菌性,這些方法還遠遠不夠。

現行方法不能令人滿意

每種已用的測試方法在有效抗菌紡織品的開發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醫學界作用仍然有限。這就是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醫護人員被院內感染的原因。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相關性,這與使用的方法本身的條件有關。除采用ASTME2149標準測試外,每一項測試的液體細菌樣本和經處理的紡織品間都有24小時的接觸時間。從本質上說,紡織品要與細菌一起在潮濕環境里共處,完全不被污染幾乎不可能。環境對細菌的傳染也很重要(在干燥環境中會受到抑制),但測試需要24小時才能看到未經處理的紡織品上細菌如何充分生長,這些條件并不完全適用于今天的醫用紡織品檢測。ASTME2149的測試條件更為復雜。由于這種方法是針對疏水性紡織品開發的,如用季銨鹽類硅烷處理過的紡織品一樣,液體細菌接觸物的測試必須與經處理的紡織品保持恒定且密切接觸。因此,要使用更大的接觸量和搖瓶系統并在一定時間內保持搖動。這是否讓測試者想到,一天中抗菌織物要經歷并接觸哪些場合?當然不會,因為檢測屬于人為,它很難真正做到檢測的有效性具有普遍性。實際上,關于經處理紡織品的抗菌功效的臨床證據仍然存在相當大的爭議。實驗室數據與臨床表現之間缺乏牢固的聯系,這可能是由于上述測試方法的性質所致。業界可想象,臨床試驗就像野外穿試驗服一樣,若要具備在各種環境下抵抗各種傳染源,則是個非常復雜的任務,它涉及眾多人員,還要涉及很多部門。因此,要真正測試抗菌醫療紡織品是否有效不僅耗時,而且還耗材。醫療紡織業界需要彌合當前可用的基本測試方法與昂貴的臨床試驗間帶來的差距。

迫在眉睫的需求

世界經合組織(OECD)有一家檢測機構,號稱“生物農藥處理功效專家組”(EBTA),他們建議采用三層法來確定抗菌制品的功效。方法1:用原理證明,定義基本的行業標準測試,以確定抗菌處理的物品在受控實驗室環境中的有效性;方法2:模擬使用定義的最終使用場景、環境和孵化時間的平移測試;方法3:使用中評估,用事實支持并證明最終使用環境中的臨床效果。很明顯,臨床試驗歸屬于方法3。而方法2的測試環境嚴重缺失。方法2一般基于實驗室,且可預測最終的臨床試驗。這些方法最終將為行業節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事實上,在醫療紡織品研發領域,業界應率先采用方法2測試。為了應對抗菌紡織品領域中缺乏預測性測試的情況,測定要通過氣溶膠、直接接觸和飛沫接觸將微生物引入紡織品樣本,從而模擬在現實生活中醫用紡織品是如何受污染。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因此測試之路還任重而道遠。

抗菌紡織品問世已久,測試這些紡織品的試驗也幾乎同步進行。但從最初到現在,使用的測試方法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在實驗室中使用這些方法表明,理論有效性與實際效果間聯系并不充分。因此,對醫用紡織品進行分層測試是至關重要的。在紡織行業涉足醫療紡織品時,標準方法應能起到指導作用,因為醫療行業的審查和監管更為嚴格。但到目前為止,盡管世界各國的實驗室都在研發系列方法,但還沒有針對醫用紡織品的方法2測試標準。面對世界病毒的蔓延,開創醫療紡織品抗菌測試的新時代正在到來,業界應正確面對這一挑戰。

作者:劉夢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