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程教學新模式分析

時間:2022-11-11 09:03:50

導語: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程教學新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程教學新模式分析

摘要: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程是診斷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近年來,為了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及綜合素質,本教研室以“崗位勝任力”為培養目標,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條件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對實驗診斷學實驗課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將經典實驗與新理論、新方法有機結合,形成了實驗診斷學實驗課教學新模式,并在醫學本科生中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實驗診斷學實驗;病例引導式教學;臨床技能;虛擬仿真;綜合性評價

實驗診斷學課程是從基礎醫學向臨床醫學過渡的橋梁課程,也是培養合格醫師疾病診斷和治療能力的重要必修課程之一[1]。實驗診斷學實驗課是實驗診斷學課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傳統的實驗診斷學實驗教學仍以教師講授型(Lecture-basedlearning,LBL)教學模式為主,缺乏靈活充實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教學重點也未能從對白細胞、骨髓細胞、尿液的形態學觀察轉變到實驗結果的分析判斷及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總體教學效果欠佳,難以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需求[2]。本研究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明確了課程培養定位,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將病例引導式教學、臨床技能培訓、虛擬仿真實驗、臨床見習引入到實驗診斷學實驗課教學當中,并建立了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形成了實驗診斷學實驗課教學的新模式,以培養高素質的卓越醫學人才,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引入“病例引導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實驗診斷學實驗課作為基礎與臨床的銜接課程,重點強調實驗診斷的實踐操作,突出臨床意義及應用評價,因此本教研室在實驗課教學過程中引入病例引導式教學(Case-basedlearning,CBL)以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病例引導式教學是一種較為直觀的教學形式,教師通過引用或者設計臨床病例,使學生“體驗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3]。在實驗課的教學實踐中,本教研室采用LBL+CBL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首先教師講解實驗原理、操作步驟、細胞分類計數及形態學表現等理論內容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之后引入典型病例,學生對病例進行初步分析→選擇合適的實驗室檢查項目→進行標本涂片的細胞計數及形態學觀察→對比臨床實驗室檢查結果→提出初步診斷→小組討論→教師進行重點分析和點評,通過以上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可以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更利于以后對疾病的臨床診斷及處理。為了更好地推進實驗診斷學實驗的LBL+CBL教學改革,本教研室首先進行了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病例庫建設。根據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的教學大綱,本教研室與附屬醫院合作,選取了符合實驗診斷學實驗課教學內容的真實、典型的臨床病例。病例內容包括:患者的臨床信息(包括一般情況、病史采集結果、體格檢查結果)、標本涂片(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血涂片、骨髓涂片、尿標本等)、對應的實驗室檢查結果(血常規結果、骨髓細胞學檢查結果、尿常規結果等)。由臨床醫生及檢驗醫學專家對病例進行審核,選取符合教學要求的病例納入該病例庫。目前已經應用到教學中的病例包括血常規檢測病例(急性感染病例、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例)、骨髓細胞學檢測病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病例、貧血病例、多發性骨髓瘤病例)及尿液常規檢測病例(膀胱炎病例、急性間質性腎炎病例、慢性腎小球腎炎病例)等。CBL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到臨床氛圍的同時,通過病例的真實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圍繞患者的臨床表現、標本涂片觀察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學習時,不僅能夠根據檢查結果對疾病進行診斷,還能通過臨床資料鞏固實驗診斷學的理論知識,因而既培養了學生的形態學觀察能力、臨床病例分析能力、實驗診斷的結果判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4-5]。其邊操作邊講解邊分析的教學模式不僅啟發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而且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團隊協作能力。

2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加強臨床技能培訓內容

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程主要面對醫學生,尤其是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開課,課程以培養臨床醫生為目的,所以應以培養學生的崗位勝任力為導向,而臨床技能培訓是崗位勝任力為核心要素的培養模式中必不可少的部分[6-7]。在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的教學實踐中,本教研室以崗位勝任力為導向,將傳統的實驗診斷學實驗與臨床技能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將動靜脈穿刺采血的操作引入經典的白細胞分類一課;利用骨髓穿刺模型,將骨髓穿刺術引入到經典的骨髓細胞學檢查一課中,講授骨髓穿刺的操作原理、操作過程并進行實踐操作,使學生對于骨髓涂片的制作有更直觀的理解,將骨髓穿刺術及骨髓涂片的形態學觀察有機結合起來,不但學習了骨髓的形態學觀察,也鍛煉了骨髓穿刺術的技能操作。通過實驗課中的實踐訓練,培養了醫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實驗診斷技術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3通過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實現學生自主開放式學習

隨著時代的發展,實驗診斷學涌現出許多新型的技術與方法。其要求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程也應與時俱進,在傳統實驗的基礎上,引入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通過虛擬交互操作和學習,促進學生的自主開放式學習。本教研室前期建設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分子診斷》于2017年被認定為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在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程中引入此虛擬仿真項目,學生可以在不接觸乙肝病毒的環境下,進行自主、互動學習,熟悉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epatitisBvirus-DeoxyriboNucleicAcid,HBV-DNA)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Fluorescencereal-tim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FQ-PCR)檢測實驗的原理、步驟、影響因素及結果解讀,根據系統提供的真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病史、臨床癥狀和體征及B超檢查結果等臨床資料選擇合適的實驗室檢查項目,獨立完成HBV-DNA實時熒光定量檢測實驗,并根據檢測結果綜合分析,對虛擬患者做出正確的臨床診斷,并在課下、課上展開討論。實現了虛實結合、以虛補實,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推動了學生們自身學習能力的提高[8-9]。

4增加臨床見習教學,了解實驗診斷學的最新進展

近年來,臨床實驗室的診斷方法和技術發生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實驗診斷學的進步,很多傳統的實驗診斷學實驗已經由大型儀器、設備和流水線完成。為了使學生了解實驗診斷學的最新進展,本教研室在實驗課教學中增加了臨床見習,安排學生前往附屬醫院的檢驗科進行見習,觀摩現代化的檢驗設備,并由檢驗科的臨床醫生現場講解標本的采集、存儲、運送等過程,標本的檢驗流程、檢驗結果的生成,以及實驗診斷學理論課的相關檢查和臨床的結合等知識。臨床見習能夠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實驗診斷學的應用、進展,為今后的臨床實踐乃至科研工作打下基礎。

5建立綜合考核評價,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傳統實驗診斷學實驗課大多采用期末考試“一考定音”等終結性評價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也不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問題以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本教研室全面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建立了開放式、多元化的考核評估體系,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實驗報告:考察實驗報告的書寫能力以及基本實驗技能;(2)平時病例討論表現:根據學生分組病例討論的過程和討論結果進行評價,以考查學生臨床資料運用能力、實驗結果解讀能力、病例分析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及小組協作能力[10-11];(3)虛擬仿真實驗:利用已經建立的虛擬實驗教學平臺,通過線下理論教學—線上虛擬實驗—線上實驗考核—反饋—再考核的方式,考查學生虛擬問診、查體、選擇實驗室檢查項目能力,實驗室結果的判讀以及最終的臨床診斷等綜合能力[12];(4)期末考試:期末采用在線機考的方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加以評價。本教研室采用多元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使學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及時地做到查漏補缺,而且能夠及時地得到教師的反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6調查問卷結果

本教研室對2017級及2018級醫學本科生使用實驗診斷學實驗課新模式進行授課,結課后對166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見表1),新的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總體來說,通過對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條件的改革,實驗診斷學實驗教學初步達成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現在: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得以提高;對實驗診斷學實驗相關的臨床技能更加熟悉;通過虛擬仿真實驗自主開放式學習以及臨床見習加強了對實驗診斷學最新技術的了解;通過較為完善的綜合考核評價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實驗診斷學實驗課教學的改革,在教學難度方面必然增加,在知識結構、方式方法上都有更高的要求,這也給授課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這也是新形勢下醫學教育賦予我們的使命,要求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完善,踐行“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使實驗診斷學實驗課真正能“起自臨床”,最終“回歸到臨床”,使學生的實驗學習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鞏固實驗診斷學的理論知識,培養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從而適應時代的發展,培養符合醫學發展和臨床實踐需要的高素質卓越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時景偉,孫志,李曉燕,等.關于實驗診斷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7,21(4):760-761.

[2]胡東,張榮波,吳靜,等.個體化醫療現狀及對檢驗醫學教學的影響[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6,23(20):15.

[3]李春艷,王鶯燕,盧書明,等.案例教學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內科學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24):3370-3372.

[4]葉俊凱,徐韞健,林勇平,等.案例分析教學法結合形成性評價在分子診斷實習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18):2735-2737.

[5]董軻,林芳,王希,等.標準化病例庫在實驗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20,24(7):1221-1223.

[6]孫寶志,王縣成.“5+3”模式培養臨床醫學人才勝任力階梯標準及醫學考試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231.

[7]盧丹,史宏燦.基于崗位勝任力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創新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0,34(2):172-175.

[8]楊丹聃,王志飛,王艷玲,等.基礎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模式探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34(3):124-126.

[9]劉彥權,周華蓉,付海英,等.虛擬仿真技術在醫學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20,19(1):46-49.

[10]吳曉冬,姜金蘭,楊宇丹,等.實驗診斷學在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與學習模式改革探索[J].中國實驗診斷學,2020,24(7):1231-1232.

[11]吳薇,翟桂英,王小飛,等.小組討論結合基于案例學習的教學方法在全科醫學社區臨床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7,37(5):691-695.

[12]周小東,張紅,李紅松,等.實驗診斷學綜合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9,23(9):1672-1676.

作者:衣明慧 陸楠 黃濤 鐘寧 楊金玲 孟曉慧 程漢智 馬兆垠 單位:山東大學臨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