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充足率銀行治理論文
時間:2022-04-09 11:53:00
導語:資本充足率銀行治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4年3月,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全面借鑒1988年巴塞爾資本協議和即將出臺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并結合我國銀行實際,出臺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規定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必須建立在各項資產損失準備充分計提的基礎之上,將專項準備從附屬資本中剔除,且在計算信用風險資本時采取更為審慎的標準。這套資本監管制度體現了審慎監管的理念,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擴張既是一種限制和制約,更是一種促進與提高,它要求銀行重視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制定和實施更為穩健的經營戰略,并貫徹到銀行經營管理的全過程。
一、資本是銀行對抗金融風險的緩沖器
資本包括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核心資本由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和少數股權組成;附屬資本包括重估儲備、一般準備、優先股、可轉換債券以及長期次級債務等構成。資本的作用一是界定產權和方便所有權的讓渡,二是為公司提供資金。
與一般公司不同,商業銀行所具有的中介功能,使其可以極大地運用金融杠桿來獲得負債(存款),其成本要比發行股票低得多,且銀行具有吸收、轉移和管理風險的職能。商業銀行的資本是銀行已經持有或必須持有的金額,資本配置不是銀行經營的附屬,而是銀行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資本的目的在于防范頭寸價值減少或者商業損失等風險,從而保護存款者和一般債權人不受損失。基于此,巴塞爾協議對商業銀行資本及其充足程度提出了要求,體現為兩個目標:一是資本充足以“加強國際銀行系統的穩健性”;二是資本充足以“減少……目前各國銀行間存在的不平等競爭因素”。前者將迫使銀行持有的資本高于最低標準,從而減少銀行倒閉的可能性,增加銀行系統的穩定性;后者將有助于銀行系統全球范圍的統一協調,從而避免不同銀行間因遵循不同的標準而出現競爭失衡,促進金融市場公平競爭,切實保護銀行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當銀行治理目標從股東至上轉向兼顧利益相關者利益時,由于銀行的各利益主體對銀行風險的不同理解,進而對資本的關注點也各有側重。克里斯·馬滕區分了其中些微差別,即銀行財務管理關心的是實繳資本和籌資的總成本———不論是以股東權益、次級債務、混合型工具還是其他形式;風險管理者關注的是損失的風險,而不論是誰將承受損失的成本;而監管者對資本的定義較為狹窄,只包括所有合格的實繳資本。例如,即將到期的次級債務只有一部分能被當做資本,而混合型工具可能根本不能被包含在資本的范圍之內;銀行股東更多關心的是自己的投資,即銀行的股東權益、未分配利潤以及股本溢價等。
二、《辦法》的特點及影響
《辦法》對國內銀行業的影響是深遠和巨大的。首先,未來三年國內銀行業將面臨著巨大的資本缺口。根據中銀國際預測,實施《辦法》將使各類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下降2~3個百分點,資本金缺口近5000億元。為此,各商業銀行將采用國內外上市、發行可轉債、增發及配股、發行次級債務和私募等方式來解決。其次,《辦法》將抑制商業銀行的業務擴張沖動。為在2006年底前資本充足率達標,各銀行必須“開源節流”,除增加資本外,調整信貸結構和適當控制資產增長速度勢在必行。特別是對一些缺乏融資渠道的非上市銀行而言,資產的增長速度更將為資本金的補充所拖累。再次,銀行業凈資產收益率會受到一定影響。以往在資本不足情況下,銀行股東過度利用杠桿獲取較高收益。而《辦法》的實施將限制銀行業的融資杠桿效應。若不能改善資產收益率,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將會下降。因此,銀行勢必調整其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增加國債投資、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以及票據貼現等資金運用項目,并相應調整股利分配政策,較多采用較低股利支付率和股票股利分配方式。
三、商業銀行的應對之策
1、以資本充足率為準繩,全面評價商業銀行治理水平,強化風險管理能力。資本充足率管理貫穿于商業銀行設立、持續經營、市場退出的全過程,它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并且隨著銀行業務范圍逐步擴大,風險成因和表現復雜化,資本充足率在銀行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還將進一步提升。銀行應在完善公司治理和強化內部權力制衡監督的基礎上,樹立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優化風險評價機制,要根據全面風險管理的要求,把銀行整體目標分解為各產品線和各業務系統的目標,根據各業務系統和產品線風險來分配資本,并對所有風險實行組合管理,把風險管理落實到業務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
2、制定穩健的經營策略,追求可控風險下的持續發展。穩健經營的實質是在實施審慎會計原則的基礎上,真實反映商業銀行的資產與負債的價值,客觀評價商業銀行的風險狀況,并及時予以預警和控制,防止金融風險的聚集和蔓延。商業銀行保持穩健性,一個主要標志就是銀行自身持有的資本水平、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以及資產組合的風險狀況。為維持平衡的資本結構,銀行應該實行穩健經營方針,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告,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銀行股東應支持銀行在資本充足率不達標時不分紅,并提足壞賬準備,保持適當的利潤分配率,以增強風險防范能力,支撐未來持續增長。
3、主動引資,尋找合適的投資者,將發展目標與完善治理有機結合。從近幾年國內銀行引資案例看,不論是花旗銀行受讓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匯豐銀行投資上海銀行,還是興業銀行引進恒生銀行、國際金融公司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資有限公司的投資組合,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境外戰略投資者既有資金實力和銀行管理經驗,又能著眼于銀行的長遠發展;既有盈利方面的要求,又能理解、認同并支持銀行經營理念、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注重風險控制與銀行、員工、社會及股東間的利益平衡;另外,戰略投資者在銀行可持續發展中還能相應提供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幫助和支持。因此,主動引資,調整股東結構,有助于促使商業銀行業務發展和完善治理的有機結合。對此,應從法規和政策上予以鼓勵支持。
4、盡快謀求公開上市,建立持續融資渠道,滿足業務發展對資本金的需求。近年來,盡管國內各家股份制商業銀行都通過調整資產結構、自身利潤積累、發行次級債務以及境內境外的私募等手段增加資本金,但隨著銀行規模的不斷擴張,今后兩三年銀行資本充足率將難以達到或維持8%的監管要求,從而將面臨監管部門在業務發展、機構增設和開辦新業務等方面更加嚴格的限制,難以在金融市場全面對外開放前完成做強做大的戰略調整。因此,盡快謀求在國內外公開上市是國內商業銀行打通資本補充渠道的必然選擇。
5、主動調整,實現業務和盈利模式的轉變。商業銀行尤其是股份制商業銀行應立足現代金融服務業的本質,加強對市場細分的研究,明確核心業務領域和資源投入重點,以差別化服務為導向,加大品牌建設,確立銀行的核心競爭優勢,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和競爭優勢確定業務定位,積極探索存貸業務和增值服務并重的業務盈利模式,把有限的資源向特色業務傾斜,進一步做好資產的結構優化、質量優化和負債來源多元化工作。同時,要推進組織再造,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加強各個業務系統聯動支持、協調發展,深化信息技術應用,為戰略轉型提供強大技術支持,力爭在重要的局部領域形成相對優勢,務求把銀行最擅長的核心業務做好。
- 上一篇: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國際化動因論文
- 下一篇:行政復議證明標準原理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