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中影響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4 02:36:00
導語:我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中影響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金融危機已對全球實體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面對當前金融風暴,我國銀行業將何去何從,如何針對當前發展形勢制定應對策略,該如何在危機中尋找機遇,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是個急需研究的課題。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次貸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造成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給全球金融銀行業帶來了深重的影響,也影響著中國的金融銀行秩序。此前,中國經濟已備受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動、全球經濟放緩、人民幣匯率升值等國際因素和自身經濟發展過熱、自然災害和通貨膨脹等國內因素的雙重壓力。金融旋風突襲,無疑更使中國經濟處境雪上加霜。
次貸危機導致國際金融業重新整合,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中國金融業在開放條件下的生存和發展。從中國來看,必須及時追蹤次貸危機的發展趨勢,掌握國際金融業整個脈絡,實現在動蕩環境中的自我保護和自我發展。應依照審慎原則穩步發展本國衍生品市場,適當調整國內金融經營和監管模式,加快混業經營步伐,并適時建立銀行存款保險制度。同時,利用有利時機參與國際證券期貨業并購管理重組,獲取先進金融機構的核心技術資源。經濟危機對于經濟的影響,會反過來越來越多地影響銀行。上半年一大批好的企業,好多都在下半年急轉直下,有些甚至是全行業的虧損。
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給中國銀行業提供了很好的警示。反觀這一次美國次貸危機,根源就在于部分銀行的經營管理背離了審慎原則。在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過程中,從事房地產抵押貸款業務的商業銀行,放棄了銀行業一貫堅持的審慎信貸標準,不關心客戶的信用記錄,不注重貸款的還款來源,過度看重抵押品市場價格,甚至出現住房貸款的"零首付"。同時,投資銀行的高杠桿融資,以及證券化資產的過度衍生,又助長了銀行次級貸款發起和分銷的授信經營模式,放大了房地產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的泡沫風險。對于我國銀行業,由于我國銀行在西方金融機構發行的不良債券上風險敞口有限,監管層對金融機構的監管相對審慎,次貸危機雖然會使中資銀行損失掉今年的一部分利潤,但不會傷及資本金,因而,對于銀行后續經營不會產生過大影響。
二、我國銀行業應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
首先,應對危機,要提高靈活性和適應性。在應對危機時,應該認識到在流動性管理方面要有靈活性。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要意識到事態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處理方式要有靈活性。其實對于金融市場來說,前幾天的判斷是根據前幾天的條件,現在的判斷是根據現在條件作出的,在金融市場瞬息萬變中,都是很正常的。從應對危機的調整能力的角度看,關鍵是要提高經濟金融的微觀上的靈活性,對價格、市場供需變化的適應性,而不能在價格、供需、制度設計上注入過多的剛性。
其次,對于中國來說,防范和應對危機要求提高對本國貨幣、市場和對中央銀行的信心。保持幣值穩定,實行靈活的匯率,保持本國貨幣兌換上的信心,提高經濟應對各種沖擊的適應性。定期對本國經濟進行評估,對經濟中的風險因素提早警覺,加以研究,準備預案。雖然國際社會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很多批評,但其每年對成員國定期進行的包括“第四條款磋商”在內的監測機制,是一個對經濟進行“全面、定期體檢”的有效方式。
再次,加強信用風險防范。積極應對國際市場波動。在銀行業監管方面,應堅持銀行系統與資本市場的分離,能有效防止風險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之間的蔓延,使得這場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沖擊降低。因此要把信用風險防范作為當前銀行業主要任務抓緊抓好,要加強境外投資業務風險防范,積極應對國際市場波動。同時,要加強管理,規范中間業務,完善信息科技風險治理,并要及時總結全球金融危機經驗教訓,適時調整經營理念和方式。?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動蕩的大環境下,信用風險更是銀行風險管理的重中之重,而信用風險管理的重心仍然是貸款領域。支持和鼓勵商業銀行按照“成本可算、風險可控,提高透明度”的原則,在自身發展戰略的框架內進行金融創新,始終堅持審慎經營,做到“盡職”和“程序正當”。
最后,體制、機制還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們的銀行業在金融危機中受到的影響比較小,不能說我們的公司治理就到位了。我們的治理結構剛剛開始,體制、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還需要努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發展。發揮消費、農村,包括人民幣的政策優勢,另外并購是很高風險的,要求資本充足率要達到10%以上才能做,還有其他的一些要求,要做好這些準備。
- 上一篇:中央銀行獨立性地位分析論文
- 下一篇:市旅游局安全生產年終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