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業走勢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22 04:16:00

導語:家電業走勢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家電業走勢分析論文

2003年,中國家電業是在動蕩和變革中度過的。在這一年里,中國家電業經歷了反傾銷、非典、數字電視崛起、企業出嫁、資本外逃……作者指出在2004年冷凍年度開始之際,海爾、格力、美的等企業已開始加大對歐美等主要市場的出口。有了彩電行業的前車之鑒,空調企業應吸取經驗教訓,在擴大出口的同時保護自己不再遭受打擊。同時2004年價格戰還將繼續進行下去。價格戰看似是價格上的對抗.其實拼的并不是價格,而是價格背后的技術成本、規模成本以及整個企業運營的系統成本.這些支撐一個企業打好價格戰的要素,既有來自企業內部的,也有來自市場壓力的。這對于國內家電企業而言,大浪淘沙是必經的歷程。

2003年,中國家電業是在動蕩和變革中度過的。在這一年里,中國家電業經歷了反傾銷、非典、數字電視崛起、企業出嫁、資本外逃……2003年,中國家電業對世界家電業格局也產生巨大影響。

然而,在回顧了2003年中國家電業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之后,我們大膽勾勒出2004年中國家電行業的十大趨勢。不僅僅由于2004年家電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與精彩,同時更因為它的現在昭示著其他行業的未來。

反傾銷危機將波及全行業

2004年4月底,美國商務部將對我國彩電出口反傾銷案作出最終裁決。中國企業在經歷了針對歐盟對我國彩電反傾銷訴訟的15年應訴“馬拉松”后,美國的反傾銷大棒又砸向國內彩電企業。

盡管結果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我國彩電企業的出口面臨著重大考驗。另外一個不容忽略的問題是,美國在對中國彩電企業征收高傾銷稅后,其反傾銷大棒下一次會砸到中國哪一個行業頭上?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空調生產基地,空調會否遭遇反傾銷危機?種種可能性擺在眾多空調企業面前。

2004年對于家電企業而言,彩電反傾銷只是海外家電貿易壁壘的縮影,業界預言,中國家電在國外市場遭到全面封殺后如何突圍將是關鍵。

在彩電“中招”后,作為全球最大的空調生產基地的中國,空調企業會否面臨同樣的命運成為業界最關心的問題。據了解,去年我國空調出口量同比增長87.5%,其中海爾空調的出口量占到其總銷售量的1/3。據美國著名雜志((APPLIANCE(家電)》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美國空調市場前三強中,就有中國海爾的名字,市場占有率達12%,比2001年前進了兩位,成為美國空調市場增長最快的品牌。

觀點:由于內銷市場價格戰混亂,各空調企業盡力向外拓展市場,海外市場成為2003年空調業的一個亮點。在2004年冷凍年度開始之際,海爾、格力、美的等企業已開始加大對歐美等主要市場的出口。有了彩電行業的前車之鑒,空調企業應吸取經驗教訓,在擴大出口的同時保護自己不再遭受打擊。

火爆價格戰加劇

2004年年初,春節旺季,家電行業毫無意外地迎來一輪價格戰的高潮。高端彩電降價、淡季空調跳水、商家高喊“全市最低價”……一如既往,2004年家電行業的對抗還是從價格開始。

在彩電、冰箱、洗衣機等行業已經通過價格戰定了江山之后,今年空調業將會出現全行業的價格大戰。另一個亮點是,外資品牌貼近市場下調價格的做法,將給國內家電企業帶來巨大威脅。

經過多年激戰,在彩電、冰箱、洗衣機行業,企業基本上已經決出勝負,依靠價格進行行業洗牌的競爭手法在這些領域已經不多見,現在這些領域的一些降價行為,無非是想通過其拉動市場,吸引消費者的眼光。

今年最受行業關注的價格戰,是空調領域全行業大規模的價格對抗。實際上,剛進入2004年冷凍年度,以格力為首的一線品牌就發起價格戰。自美的空調改變思路、2003年大幅調低價格進攻市場以后,格力成為一線品牌不再堅守價格陣地的又一例子。國內空調行業三大一線品牌中,僅有海爾依舊堅守價格陣地。

按照價格戰的慣例,只有行業老大加入了,才算是真正具有洗牌意義的價格戰。格力電器總經理董明珠認為,格力作為上市公司,一直強調規模創造效益,規模上去后,把多余的利潤讓給消費者是正常的。而這種讓利,也意味著把二、三線品牌的利潤進一步壓縮。美的制冷事業本部總經理方洪波預測,空調行業將在2004年或者2005年價格探底,具體表現為市場價格走到谷底,眾多中小品牌退出,在之后的幾年內,空調行業寡頭競爭的壟斷格局將逐步顯現。

觀點:2004年價格戰還將繼續進行下去。價格戰看似是價格上的對抗.其實拼的并不是價格,而是價格背后的技術成本、規模成本以及整個企業運營的系統成本.這些支撐一個企業打好價格戰的要素,既有來自企業內部的,也有來自市場壓力的。這對于國內家電企業而言,大浪淘沙是必經的歷程。

流通渠道進入寡頭競爭

2004年伊始,渠道硝煙就已經開始彌漫。與往年不同的是,2004年家電行業的渠道競爭將進�步集中在幾大寡頭身上,并搶奪百貨家電、小賣場的市場份額。

隨著蘇寧、國美的擴張步伐一再加大,永樂、燦坤等后來者的攪局,全國家電流通連鎖業態出現了空前的擴張高潮。日前,蘇寧、國美、永樂等企業有關人士認為,2004年,家電連鎖渠道將迎來歷史上最激烈的價格戰,隨著家電銷售巨頭擴張步伐的加大,流通渠道混戰將在全國上演。

最近獲得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蘇寧在全國的分店數日已經達到102家,國美是150家,永樂有70家左右,大中有33家。其中,蘇寧和永樂的分店數比2002年同期出現了翻倍的增長。2004年,這些企業依舊大力跑馬圈地,尤其在華南的擴張將出現新一輪高潮。

繼超市、家居、便利店等領域外資巨頭開始紛紛搶灘以后,有關人士預測,外來資本將在今年對家電流通領域形成沖擊。從2003年5月開始,來自臺灣的家電巨頭燦坤開始進入內地家電流通市場,從無到有,短短半年時間就發展到46家分店。

觀點:在這輪開店狂潮下,小賣場將退出中心城市,而百貨家電與連鎖渠道的對峙也將打破,百貨家電進一步萎縮,連鎖業態在2004年將獲得長足發展。以廣州市場為例.有關人士預計,今年廣州的家電流通市場容量將達到80億�90億元,其中60%的市場份額將被三大連鎖巨頭瓜分,而到2005年,80%的市場將被掌控在連鎖業態手上。

原材料漲價威脅全行業

連續一年來鋼材、塑料、銅材等原材料價格的飛漲,給一向以低價拼搶市場的中國家電企業帶來一個大大的難題。隨著鋼價的上漲,作為鋼材消耗入戶的家電、電子設備制造行業的生產成本大幅上升,使家電企業們叫苦不迭。尤其以“價格戰”見長的國內空調企業,在壓縮機價格暴漲近70%的壓力下,低成本策略正經受著嚴峻的考驗。

業內人士預測,根據目前國際期貨巾場的價格走勢,今年國內家電制品原材料大幅上漲已成定局,中國家電企業將在高成本、低利潤的困境中走過2004年。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陳克新表示,原材料價格漲勢過猛,甚至出現價格泡沫無助于解決通縮問題。也就是說,在下游家電產品供大于求的情況下,企業只能壓縮利潤空間,而難以通過相幅度提價的方式化解原材料漲價的壓力。

同時,日前投機資金也在推波助瀾。期貨和現貨市場上一些投機商籌集大量資金,乘機做多或者囤積,泡沫因素凸顯。這也更加助長了“頭漲不買落”的市場心理,加劇了現貨緊張局面。

據美的家用空調總經理王金亮透露,從2003年1月開始,國內的空凋壓縮機已經進行了三次大幅度的調價,總漲幅接近70%,隨著目前國際市場鋼材價格的繼續走高,2004年春節后空調器廠商成本下降的空間將極為有限。同時,在市場供大于求的現實下,上擠下壓中的空調行業可能將重新洗牌。

但由國美、蘇寧等大型經銷商反饋的信息表示,日前還沒有見到有哪家企業有漲價跡象。有經銷商坦言,空調業今年競爭將更加激烈,價格下降還來不及,更不要提漲價了。在冰箱、洗衣機行業也不太可能,因為漲價必須建立在行業價格普遍上漲的基礎上,哪一家先漲價,哪一家就喪失市場份額。而要想達成漲價聯盟的默契的話,在家電業內更不可能,因為在競爭過于激烈的背景下,必定會有人做聯盟的背叛者。

但是也有專家表示,相對來說,眾多空調廠家在壓縮機宣布漲價后紛紛言稱不漲價就顯得有點“咬牙”了。

觀點:盡管目前家電一再強調進口和國內鋼材供應嚴重不足、無法按生產計劃采購到足量的鋼材,影響了生產,但截止到目前,除還沒有任何一家空調企業勇于宣布漲價。奧克斯空調市場總監鄭曉龍反而表示.原材料漲價有利于行業洗牌,因為目前大企業實施的都是集團化采購模式.而弱小企業資金有限.他們的臨時性采購確實提高了很多生產成本。

專利糾紛困擾家電企業

入世后的中國家電企業屢遭專利索賠,專家預測,這種尷尬在2004年還將繼續。

其實,自2002年“中國DVD被歐盟封殺”事件起,中國電廣音響工業協會(CAIA)就因為專利費問題被攪得雞犬不寧,成了最為忙碌的協會。在3C、6C等聯盟一次次加價之后,中國的DVD產業差點因為專利索賠走向崩潰。

然而,從2003年開始,不光電子音響協會,電子視像行業協會也忙于應對來自法國湯姆遜公司提出的彩電專利費要求。

有專家認為,歐盟起訴中國彩電侵權;6C聯盟跑到廣交會上驅逐不交專利費的企業;松下把侵權警告送給海爾……2003年末的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家電企業的專利糾紛只是個開始,來自國內外的證據證明,中國的家電制造已經受困于跨國公司撒開的專利大網。其中,中國在加入《專利合作條約》后,專利糾紛增長4倍,近一半與日本企業有關。

對于家電企業屢遭“專利陷阱”,為索取專利費而發生的一系列貿易摩擦,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秘書長趙國虹認為可從兩方面來看待:首先,中國企業必須認識到支付專利使用費是理所當然的。另一方面,國外很多公司的幾百項專利形成了一個大的專利群,他們通過相互許可形成了一種國際標準,企業處在這個行業中很難避免專利使用問題。

觀點:正確處理專利糾紛,關鍵是制訂有中國特色的、以促進知識傳播為主的專利架構體系,盡最大努力活躍自己的產業發展,而不能被跨國公司牽著鼻子走。為此專家呼吁,知識產權監管層要盡快改變過去只管審批專利的監管模式,要把知識產權的監管與產業的發展規劃緊密結合起來,為本土企業預留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