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素質與思想境界的公共藝術研究
時間:2022-01-19 09:55:02
導語:生活素質與思想境界的公共藝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近百年的公共藝術博弈簡略
公共藝術的發跡就有著其強烈的政治色彩。墨西哥自16世紀受西班牙統治以來,年連戰亂,這是墨西哥壁畫運動的內在動力。于是大量的藝術家開始從事起壁畫藝術。注意,這里的壁畫藝術是非大眾的,因為它的目的正是教育大眾。總的來說是一小部分精英分子對當時政治社會感受的一種藝術表達。也正因為其表達革命的思想,所以彼時的壁畫藝術有著強烈的意識形態特點。并且壁畫藝術的資金來源為政府資金,所以自然有著強烈為政府宣傳的色彩。故而彼時的藝術家,政府權力,受眾市民三方博弈就以悄然開始。三者的關系是:政府資金支持主導——藝術家小眾宣傳——大眾受教。這種關系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美國進入了經濟蕭條時代。很快美國政府便認識到了他們要打的將是一場持久戰。為此,羅斯福新政想藝術家可以發揮他們的作用,在公共場所進行藝術創作,希冀以此來向民眾宣傳一種的新的國家價值觀念。為此羅斯福新政做了大量政府工作幫助藝術家完成公共藝術的創作。包括藝術資產輔助計劃的實施和文化資產部繪畫與雕刻處的建立。當然,藝術家在此期間也創作了大量的公共藝術。這種獨特的意識形態與基調,與墨西哥壁畫運動喚起民族信念振奮民族精神方面是同出一轍的。由于此時的資金仍是政府提供,所以公共藝術仍然起著宣傳的作用。此時三方博弈的結果仍是:政府資金主導——藝術家小眾宣傳——大眾受教。而這種關系的轉變是在戰后真正實現的。戰后的60年代,雖然仍是政府主導的資金,但此時的藝術家要自由的多了。并且藝術家自身也自覺得將關注力放在了民眾的身上,于是,公共藝術開始與民眾的關系大大拉近。但是隨著包豪斯思想的風行,大量無性格現代主義的建筑盛行,公共藝術一度淪為了“建筑的點綴”,這種情況直到60年代末,70年代才有所轉變。這種轉變便是藝術家與民眾的博弈了。因為藝術家沒有顧忌到公共藝術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經常做一些自說自話的公共藝術放在公共場所,甚至妨礙了民眾正常的生活,這引起了民眾的不滿。這種不滿的反饋便是藝術家對公共藝術的重新思索。于是進入80公共藝術這一詞匯大量出現在傳媒領域,有關公共藝術的書籍、刊物也紛紛出現。針對公共藝術實踐,人們有意識地從理論上開始深人思考,開展學術爭鳴。此時公共藝術家,政府權力,受眾市民的博弈便不再是戰前簡單的單線結構。而是政府影響(并非主導)——藝術家創作——受眾反饋——藝術家理論與實踐反思的循環結構。這種結構直到今天仍在繼續。
二、當代公共藝術與城市市民文化
公共藝術與市民的關系非常復雜。本文分為兩個階段討論。第一個階段可以稱之為公共權力機關主導時代。也可以稱之為公眾場所藝術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便是市民的無權利時代。此時的公共藝術形成流程是這樣的:藝術家將藝術活動強制性的放在公共場所進行,這種進行仍然受到權力機關的制約,并且藝術家自身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作品向市民靠攏或解釋。只是機械性的將一件藝術品放在公共場所。市民沒有權利追問財產的使用狀況的知情權,更遑論對藝術本身的建議和批評或藝術家的自由創造。公共藝術的問題是權力與公眾的沖突。第二個階段可以稱之為真正公眾藝術時代。這種公眾場所藝術時代到真正公眾藝術時代的轉變依賴的是一個健康的公共權力機關。如果沒有一個正常的、合法的公眾意見的公共領域,權力機關就會把公眾的權利和納稅人的財產占為己有。此時的公共藝術不再是權力機關宣傳的工具,而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品。這個藝術品有它自身的生命力。此時,它與市民的關系就產生了互動。.你可以站在一個自由知識分子的立場,對一個作品進行評論甚至唾罵。此時的公共藝術真正涉及到了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與思想境界的藝術。市民社會的出現,公共藝術有了其社會學的基礎,市民對于公共空間具有了交流要求和參與權力的意向,與社會公眾事物的民主化進程密切聯系在一起。隨著城市文化的繁衍生息,公共藝術便于城市文化,與市民精神形成了不可分割的關系。現代人對精神享受有著更高的需求。這種需求自然包括對自己所居的城市的“藝術感”追求。人們開始從“能居”需求轉向“樂居”需求公共藝術已經成為了城市文化的精神載體,人類的精神產品。近年來,發達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復興”運動。這種城市文化的興起,自然影響了居住在這個城市的市民。整個城市的“吸引力”“歸屬感”讓市民的生活素質與思想境界得到了很大的熏陶。公共藝術真正起到了為大眾雕塑一個美好的城市生態空間,使人的精神生態與自然生態同樣和諧,引導人去追求一種美的人生境界,獲得一種詩意的都市棲居,真正實現城市公共藝術對人的價值關懷,達到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經濟與文化的平衡,科技與情感的平衡,人與自然的平衡等。公共藝術的界定越來越來越廣,形式越來越多樣,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設施,而是一個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設。滿足了城市市民的行為和心理需求,它滲透在市民生活的每個角落,無聲的影響著是市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此時,公共藝術家與政府機關和大眾將達到三贏的狀態。藝術家創造出積極影響市民的藝術作品,贏得藝術追求和名譽。政府通過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將城市文化塑造的更加有活力和藝術感,讓城市發展更好。市民受到公共藝術的熏陶,生活素質與思想境界都得到提升,從而更多的人從事和關注公共藝術。良性循環,實現了三贏的狀態。
三、總結
公共藝術已走過百年,在公共藝術歷史方面經歷了兩個階段,即二戰前政府強大的干涉和藝術家自述自畫的階段,這個階段公共藝術對市民的生活素質和思想境界的影響不大,甚至是消極影響。因為此時的公共藝術與大眾相距甚遠,并且藝術品的裝置甚至影響了民眾的正常生活。其后是公共藝術走向獨立,不再受到政府那樣強大的掌控,藝術家也意識到了公共藝術與環境的結合,與民眾的輝映。公共藝術家,政府權力,受眾市民的關系由單線關系變成良性循環,有了反饋與塑造。
作者:潘立夫 單位:大連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話語轉換趙志紅黃宗賢美術觀察2007.11
[2]公共藝術與公共性.易英.文藝研究2005年第五期
[3]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的價值走向黃有柱文化建設2010.11
- 上一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資源建設探討
- 下一篇:司法改革應重點把握好幾個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