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公共藝術設計研究

時間:2022-05-24 02:47:11

導語:城市記憶公共藝術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記憶公共藝術設計研究

摘要:城市是集體記憶的所在地,今天的公共藝術越來越重視城市歷史延續,注重在城市交往中的體驗與互動。本文從案例的實際出發分析公共藝術的空間性、集喚性、參與性、民主性、審美距離性和包容性等設計手法,體現城市公共空間回歸生活,不僅能加強城市的人文關懷,還能喚醒人們對城市的認同,增強歸屬感。

關鍵詞:城市記憶;公共藝術;設計研究

柯林•羅在《拼貼城市》中強調了城市歷史的重要性,他認為城市是歷史的沉淀物,每個時期都在城市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城市是集體記憶的所在地,交織著歷史和個人的記憶。個人對于城市的記憶是有個體差異的,但是大體上卻有著相似性,將這些不同的城市意象綜合起來,應該就能得到比較完整的城市記憶[1]。今天,人們更加注重生活品質,對公共藝術要求越來越高,重視在生活環境中的體驗過程,審視在交往空間中的情感交流。因此,具有城市記憶的公共空間,不僅具有人文關懷,還能加強市民歸屬感,激發并活化人們的行為活動,創造新的城市活力。但是部分城市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中,普遍追求規模和形式上的高大上,鮮少結合當地特色文化以及考慮整體環境實際使用需求,缺失特色和可識別性,導致記憶弱化。

一、基于城市記憶的實例調研與分析

調研鹽城周邊社區、公園、街道(鹽城亭湖區金水灣花園、五星小區、鹽塘河公園、市區廣場等)開放空間,進行基于人的行為活動的研究,親身體驗感受,觀察市民生活及活動范圍,分析內在聯系,發掘城市記憶與公共藝術設計之間的關系,從而有助于完善整個城市公共藝術系統的設計研究。社區空間:鹽城金水灣花園、五星小區。調研社區內主要活動人群為當地居民及附近工作者。調研針對時間段進行統計,分別在5:00-6:30、9:00-10:30、15:00-17:00和20:00-21:00為居民活動量較大時間,分為晨練、散步、聊天、鍛煉或其他社交活動。活動人群多為老年人和學齡前兒童,主要以自發性活動為主,老人大部分為原地玩耍或帶孩子者之間相互聊天,偶有體育文化運動。但目前情況是公共設施部分被破壞,地面鋪設不平,易摔倒,設施損壞安全得不到保障,老人與小孩也鮮少聚集在公共區域聊天活動(如圖1)。兩個城市小區相比沒有明顯差別,在調研中,人們對城市特有記憶只停留在城區某一老建筑或是雕塑的認知上。普遍老年人反映對社區公共藝術設計沒有過多要求。城市公園:鹽塘河公園(鹽城)主要人群為周邊小區居民,周末人流量會變大。公園內石頭桌凳間距高度設計不合理,沒有考慮人體工學尺度,沒有考慮主要使用人群的實際需求(尤其是老年人的需求);綠意盎然的草坪上,強勢的插著各種各樣的標語牌“青青小草,足下珍惜”,還沒有享受這就綠色地毯就成為破壞分子(如圖2)。雖整體導向設計有城市特色,運用到鹽、串場河、丹頂鶴等城市文化元素,但公共景觀小品沒有與之相匹配,部分形式大于功能,與場所沒有對話,更沒有考慮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公眾沒有使用欲望。這樣的公共藝術設計可以隨意搬動,沒有城市特色,更無從談起喚起城市記憶。城市廣場:公共空間中布置的公共藝術景觀作品,雖有與城市有關的元素但更多的是表現設計師的個人主義情懷或者是政府部門的一廂情愿,并沒有征求公共的意見也沒有真正考慮公眾的需求,成為擺設,雖占據主要位置卻逐漸被大眾忘卻。城市記憶不是個人記憶的簡單累積,是置于共同體生活的社會環境中,借助社會交往、親身體驗和社會框架對記憶對象進行回憶、識別、定位,結合城市的特點和時代的特征進行重構,才能形成記憶[2]。

二、公共藝術設計方法

公共藝術設計應該具有兩大特征:公共性和藝術性,藝術性表現在它是作品的上游精神,能夠跨越任何界限;公共性則體現在是為不熟識的個體們提供交流與互動的公共空間。通過調研,發現具有城市記憶的公共藝術作品具備空間性、集喚性、參與性、民主性、審美距離性和包容性等特征。

(一)空間性

公共藝術存在的首要條件是具有空間性,具備空間性,物質和事件才能存在其中。公共藝術的空間,也是他人在場的開放空間,并通過和其他事物的空間關系被感知、認知和標識出來。目前在城市公共空間的空間性不明確,人們在場所中行進時需要避讓。越來越多的公共空間被私人領域占用,如城市廣場中的咖啡店、零售店等建筑范圍占領公共空間,大大削減了公共空間的空間性。這類休閑、營業空間應退出公共空間主道,保持空間視覺的完整性。

(二)集喚性

在城市的公共開放空間,藝術作品應具有集喚的能力。公共藝術作品通過藝術召集并吸引公眾聚集,形成一定群體來關注公共藝術作品,是公共藝術實現自我建構的關鍵。集喚性代表了公眾對藝術作品的反映,通過藝術作品的自身特殊性,或者是卓越性來完成,也可以是媒介,尤其是大眾媒介,因為公共藝術景觀作品本身就是大眾媒介的一部分。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好的作品對公眾形成召集性,并形成良好溝通,加強對公共空間認知(如圖3)。

(三)參與性

公共藝術作品的最終完成并不是藝術的創作終結,只有接受公眾參與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公共藝術的參與性涉及創作者、作品和觀眾三者之間的關系。由于交互技術的興起,更加深了公共的參與性,在國外,公共藝術作品的參與性除了對作品審美價值和創作過程的參與,還體現在對作品的遴選、設計和管理機制上,公眾在藝術作品完成過程中成為主要決策者,并可以左右藝術作品的實施與實現。在國內,雖沒有公眾直接參與遴選,但很多設計已經開始注重市民的參與(如設計調查問卷等),并將設計的多種方案及設計思想與意義公布于眾(在網上公布并參與投票),市民在了解更多的設計文化同時也增強了自身學習。因為前期的參與性,公眾會主動享用作品并監督,參與性貫穿其中,也是城市記憶最重要的部分(如圖4)。

(四)民主性

民主性其實就是藝術和社會權利的體現。馬孔•邁爾斯說:“藝術的歷史有時被呈現為一種風格的歷史,而公共藝術的歷史更可能被看作一種意圖的歷史”。李建盛也認為:“公共藝術作品不僅僅是單純的物理性的公共空間中的存在,而更多的是一種歷史性和文化性的存在”[3]。公共藝術已經從前期的為權利服務轉化為大眾服務,隨著創作觀念的大眾化、通俗化,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公眾可以很好地解讀,這就是審美民主性;在公共藝術的題材選擇上,不再是英雄主義或者形式主義,也不是藝術家自我發揮的場地,而是回歸到公眾。今天的公共藝術設計發展趨勢越來越關心社會話題,關注邊緣和弱勢人群,關注人類終極問題。在公共藝術設計作品中我們能看到從關心弱勢人群到環境保護意識,無一不是表露記憶和情感中的家園,大眾從根本上更能產生強烈的歸屬感。

(五)審美距離性

美學中有“期待視野”和“審美距離”的問題。公眾在看到作品時閱讀感受與理解相一致,就會感覺平淡而失去興趣,相反,則會感到興奮。所以期待感受與作品之間存在一定距離稱之為“審美距離”,公眾通過對既有經驗的提高或學習,提升審美意識。公眾與藝術作品之間的審美距離適當時,會主動感受審美,體驗者主動對作品進行理解并形成良好互動。因此合適的審美距離能有效地促成公眾對公共藝術的理解(如圖5)。

(六)包容性

公共藝術作品的包容性是指兼顧不同年齡、性別、學識的人群在空間中更好活動,保持城市經濟、文化、生態等的平衡,體現人文關懷。在空間方面,考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給人們提供更多交互機會;在情感方面,尊重弱勢人群需求,滿足殘疾人、老年人和兒童利益需求(如圖6)。今天,就考察的城市而言,調研中公共空間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弱勢人群,新的規劃在設計之初,會更多地為他們考慮。今天的公共藝術的包容性越來越強,公共藝術設計能喚起對曾經的記憶和情感的追溯與認同,從而在文脈上找到傳承的價值。具有城市記憶的公共藝術設計必須是內在的邏輯和外在的環境整體融合。不僅有作品的獨特個性,而且尊重在地文化,更好地體現公共性價值,與環境共生。這也是未來公共藝術設計創作所追尋的使命。本文為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項目2016067《城市重塑的探尋﹣蘇北城市公共藝術規劃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2016-2017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訪學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王燕 王磊 張倩 單位:鹽城工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海濱認知理論對現代城市商業步行街景觀設計特色建構的作用研究[M],江南大學,2011

[2]邱冰、張帆基于城市集體記憶建構的城市公共藝術規劃[J]規劃師論壇,2016(08)

[3]張彥芝基于市民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方法[J]規劃設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