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探索

時間:2022-05-24 02:51:42

導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探索

摘要:根據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以揚州大學為例,探討了當前高校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功能發揮現狀,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時,發現高校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通過剖析揚州大學這些年在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上的得失,提出高校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改革的相關建議與舉措。

關鍵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改革

高校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是對非藝術類專業學生進行的一種審美教育,通過欣賞令人鼓舞和令人心悅誠服的美好藝術形象和藝術作品,培養學生正確的藝術審美觀、審美鑒賞力與審美創造力,從而培養和陶冶大學生的感性能力,并使他們的感性世界更加豐富多彩,精神世界得到提升,人格更加完善。多年來,根據《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的戰略要求,全國許多高校成立了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并以美育為教育目的,為挖掘學生自身的創造力、想象力和豐富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了一系列科學有序的公共藝術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以揚州大學美術類公共藝術課程為例,分析普通高校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中的問題,并對未來高校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一、當前高校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功能發揮現狀解析

從公共美術類藝術教育的角度看,公共美術類藝術教育具備了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體驗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學生豐富的創新意識等功能,而這些功能也是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1.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公共美術類藝術教育是以鑒賞的模式開拓學生的視野,通過對各個藝術領域中美的解讀,讓同學們有機會接觸到高雅藝術中所蘊含歷經人類發展傳承下來的高質量的藝術美,從視野拓寬的角度進行審美情趣的培養,在美術教育的活動中,學生們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情感體驗,會得到身心上的愉悅感,進而獲得審美感受[1]。好的藝術作品能夠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欣賞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比如大學生上美術鑒賞課時,對各種繪畫的鑒賞需要學生必須有一定的繪畫知識作基礎,通過老師的介紹,學生會了解學繪畫要有細心的觀察力與概括力,視角、素描、色彩、構圖等專業知識也能使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而教師講解中外美術史時,又需要學生對中外各時代的美術大師有一定的了解,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也會有所提升,當學生專心于美術鑒賞課的學習時,會竭盡全力去摸索與其相關的文化知識和歷史知識,從而得到綜合的藝術素養,而與之相關的綜合素質也會得到提高。2.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信息時代的今天,數字化的傳播模式讓學生擁有了更為廣闊的接受信息的途徑。但面對蜂擁而至的信息,尚未脫離青春期的大學生仍未能正確地篩選出有利于自身發展的信息,這就需要高校進行有目的性的引導,而公共美術類藝術教育是通過教育的方式讓學生感受藝術的美,美術類藝術教育既能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對大學生的性情起到凈化和陶冶的作用。在美術教育活動中,學生們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情感體驗,能獲得視覺和心靈的愉悅,并從優秀的作品中培養起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向往以及對美的追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3.培養學生體驗深厚的民族情感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振奮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民族品格,全球化的社會環境,在開拓大學生視野的同時,卻也造成了他們民族精神的缺失。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中,五十六個民族的遷移、交融,形成了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高校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面向的是全體高校學生,如合理有效地利用本土民族藝術資源,可將民族精神和文化最大程度地推廣,使學生在欣賞和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同時,體驗和認同蘊含于其中的民族情感。揚州大學目前的舉措是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與并組織“民間藝術進校園”活動,通過“民間藝術進校園”活動,達到提升非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藝術審美情趣,全面提高非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藝術素養。另外,邀請知名藝術家和老藝人為學生們做精彩的學術講座和藝術沙龍,藝術家們現場表演民間藝術或現場展示優秀作品,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民間藝術的強烈向往。眾所周知,好的藝術作品是具有較高審美能力的藝術家們創作出的具有較高美育程度的勞動成果,其中包括藝術家的人生修養、專業修養、文化修養。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體驗深厚的民族情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4.激發學生豐富的創新意識藝術體現著人的一定審美觀念、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在藝術思想的傳達中,美的概念通過藝術作品從創造者的思想、靈感或是人生閱歷傳達出其審美經驗,在歷史中更新和淘汰,保留下最經典的人類美學。很多學生雖然在思維能力方面已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由于高等教育以及其后的階段更多地會轉向邏輯形式的學習與發展,對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等非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是相對缺乏的,導致學生想象力匱乏、思維標準化,并成為制約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障礙[2]。而通過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學生在對各類藝術作品的接觸過程中,能夠將自身的生活體驗和藝術家所傳達出的藝術美相結合,通過聯想發散出具有創新性的思維。如增設素描基礎訓練、書法基礎訓練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訓練過程中,學生會本能地產生出因藝術美帶來的創新沖動,無形中養成一種積極思考、展開想象的習慣,這無疑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有著推動和激勵的作用。

二、高校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現實困境解讀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整個社會對藝術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公共藝術教育順應著素質教育也逐漸深入到高等院校之中。經過教育部相應政策的推動,揚州大學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已逐漸建立,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全民素質教育所需要的高度相比仍有一定的距離,尤其在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方面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1.師資隊伍配比失衡,課程體系規劃針對性不足對于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的設置,國家有著詳細的具體要求。然而,揚州大學并沒有完全按照教育部的相關規定來實施,而是依賴于現有的師資條件設立公共藝術選修課程,缺乏針對性、系統性和長遠性[3]。不同于專業課程,揚州大學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由于其依賴現有師資,每一門課程的開設充滿了隨意性,沒有固定的章法。更由于頂層課程設計的空缺[4],有些課程的開設和取消會隨老師分配的變動而進行修改,課程開設缺乏穩定性。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的相關課程設置,往往不是從藝術和美育培養的知識結構出發,而是由授課教師會什么就教什么,缺乏科學規劃和針對性。到目前為止,揚州大學還沒有設立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的專門機構和專業老師,授課教師雖然來自美術專業的教授或副教授,但公共藝術教育對于他們僅僅是附帶的課程,相對于專業課程而言,他們沒有投入也無法投入足夠的精力,他們的授課內容往往具有主觀性和片面性,基本不顧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致使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教學質量嚴重受挫。2.課程目標相對模糊,學時分配科學性不足美術類公共藝術課程由于其特殊性,不同于專業美術學科的技能教學,更注重的是對學生審美能力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陶冶思想情操。對于藝術限定的選修課程,多為鑒賞類課程。而這類課程,由于其復雜性需要從多方面由淺入深地剖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審美訓練過程。例如名畫的鑒賞,不光需要欣賞畫面中通過色彩和構圖等方面表達出的視覺美,還要通過對作者生活環境和歷史背景進行分析,對其創作理念中傳達出的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進行解讀,從多個角度鑒賞出視覺美和精神美相結合的境界。但是,針對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學生需修滿2個學分的規定,揚州大學僅設置了一學期的課時安排,老師在安排課程內容的時候,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一學期約三十幾個課時中,授課教師只能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和取舍,如果只顧數量而不顧細節,就會造成泛泛而談的局面,學生無法了解到更深的藝術內涵,也無法被激發出具有審美功能的主觀感受,審美訓練收效甚微。在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的鑒賞過程中,只有通過大量且廣泛地鑒賞國內外的優秀美術作品,才能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從而培養出有較高審美情趣的創新性人才。美術鑒賞是個由淺入深的教學過程,但如今卻因學時的限制,造成教師所能介紹的作品十分有限,可見這樣短時間的學時安排,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3.課程評價體系尚未健全,美術教育的素質性難以彰顯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規定,“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1門并且通過考核。對于實行學分制的高等學校,每個學生至少要通過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的學習取得2個學分;修滿規定學分的學生方可畢業。”學分制的設定,雖帶有一定的強制意味,但其目的是以強制性的手段,提高高校對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視,使其等同于學校的常規課程,以利于推行素質教育。除此之外,學分制的設立,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藝術學科進行學習。通過不同學科的選課學生人數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提高教師的競爭意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形成良性競爭。然而目前揚州大學只是機械化地執行學分制,以學生完成畢業要求的美術類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指標為目的,沒有投入足夠的師資力量和教學空間,也沒有建立科學統一的美術類公共藝術教學與評價的相關制度。這樣不夠規范的教學管理,使得教師沒有具體標準可依,上課內容充滿了隨意性和主觀性,變成以教師興趣為主的課堂發揮。且公共課程相對于專業學科的課堂規模較大,每門課的選修學生最低一百名,這也形成了較為松散的教學氛圍,使老師無法當堂獲得學生的教學反饋,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機械化地執行學分的教學安排,也容易讓學生形成錯誤的認知,即學分修滿的意義大于學習課程本身的意義,這嚴重偏離了美術類公共藝術課程施行學分制的本來目的。另外,揚州大學美術類公共藝術課程都安排在晚間或是雙休日,這不僅占用了學生的課余時間,導致學生上課情緒不高,無法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而且也使得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管理約束力不足,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逃課的不良現象時有發生。學校應對公共藝術教育學分制的機械化態度,形成了學校為修學分而設課,學生為修學分而選課的消極氛圍。

三、高校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優化建議

針對高校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的存在問題,結合學校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主要目標,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改革方向可以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思考。1.凸顯素質發展導向,發揮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教育性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雖然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這樣的重視往往停留在表面上,由于觀念偏差的限制,使得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并沒有獲得相應的重視。因此,必須先從觀念上將非專業學生的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作為一門必要且重要的課程來看待。學校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時,應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學生的各方面發展,在以學科教學為主要支柱的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文化素質在將來學生走上社會起到的不可磨滅的作用。如設立獨立的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在此基礎上,在教學管理標準、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內容設計、教師考核等方面,設立專門的管理人員進行研究和篩選,這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且能以具體機關的角度,使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從教學管理、教學方法、教學設備和經費支持等方面得到重視,有能力且有影響力來獲得人力財力上的政策支持。2.多元化遴選教學素材,構建綜合性公共藝術教育體系在面對美術類公共藝術教學素材的選擇上,建立一套有高校特點的成熟教育系統有著決定性作用。第一,可根據高校的學科門類,將諸多藝術門類與工科、理科或農科有機結合起來,構建綜合性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第二,構建第二課堂,每學期組織非藝術類專業學生參與美術類服裝展演活動,請擔任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的老師們從內容、形式、節目的審定、編排等方面入手,認真組織非藝術類專業學生排練,確保美術類服裝展演的質量。定期舉辦美術類公共藝術展覽,讓來自各個學院不同專業的學生展示在美術類公共藝術選修課上學習的書法作品、繪畫作品、服裝設計作品、陶藝作品、動漫作品等,這一類的公共藝術展演與公共藝術展覽,既是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學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不可或缺的第二課堂。第三,還可以構建以鑒賞為主并兼顧技能實訓的動手課程,使學生在訓練技能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知識。如美術鑒賞課程中,讓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進行技能訓練,如繪畫、練習書法、親手制作陶藝作品等[5],使學生在繪畫、練習書法、制作陶藝作品的同時,深入了解比較古今繪畫作品、書法作品和陶文化等。第四,選擇本土化的教學內容,此舉不僅可以響應國家所號召的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播,也可以將教學內容的大方向相統一,讓不同的公共藝術學科之間有一定的聯系。教學內容的本土化,還可將傳統文化生根于學生的審美情趣之中,在訓練的過程中,通過耳濡墨染的方式,將傳統的美與現實中各種文化現象作對比,去粗取精。3.社會化整合課程資源,拓展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表達形式在公共藝術教育的大背景下,公共課程多為班級形式的課堂環境,但藝術教育局限于班級內,會使得其教育質量難以得到保障。高校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隨著時展和要求,越來越注重教育過程中內涵的多元化發展,教育模式更需要適應當前的社會現狀,與實際情況相結合。高校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社會化拓展,就是走出課堂,與社會文化資源接軌,我國是有著兩千五百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方文博資源豐富,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社會化,既使非專業學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又能傳播當地的民族文化,創造社會價值[6]。

四、結語

高校的美術類公共藝術教育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集聚著“文化育人、文藝化人”的教育功能,隨著當前MOOC的興起和盛行,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也必須得到重視和強化。既要科學遴選、優化承擔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師資隊伍,強化隊伍保障,也要積極推動現有課程體系及內容的變革,實現“線上線下”共融互動,構建出彰顯“中國文化特色”和體現“國際化藝術前沿”并重的課程內容,進一步提升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實現“實踐育人、文化強人,文藝化人”的教育目標。

作者:黃茜 曹生龍 單位:揚州大學

參考文獻:

[1]邵萍.音樂素質教育的功能[J].藝術百家,2005(5):157-158.

[2]李莉,周世祥.淺談高校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創新型思維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11(7):8-9.

[3]鞠向玲,賀秀梅.藝術教育離我們有多遠[J].藝術教育,2012(8):6-13.

[4]龐海芍.大學公共藝術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高教研究,2005(12):77-78.

[5]唐國龍.綜合性院校美術院系陶藝課程改革之探討[J].北方文學旬刊,2015(9):185-185.

[6]鄭勤硯.博物館的公共美術教育淺議[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59-160.